李白子夜吴歌_秋歌阅读答案及赏析

时间:2022-07-13 11:09:27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李白?子夜吴歌秋歌?阅读答案及赏析

子夜吴歌秋歌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注:

一片月:一片皎洁的月光.

万户:千家万户.捣衣:洗衣时将衣服放在砧石上用棒捶打. 吹不尽:吹不掉之意. 玉关:玉门关.这两句说飒飒秋风,驱散不了内心的愁思,而是更加勾起了对远方征人的思念.玉关指玉门关,是古代军人常年戍守的地方,后来军人戍守的其他地方也用玉关代称,所以军人夫妻离别相思就以玉关寄托情怀.

平胡虏:平定侵扰边境的敌人.

良人:指驻守边地的丈夫.罢:结束.

①从全诗内容来考虑,诗中捣衣的寓意是什么?在诗中,万户暗指了什么具体的社会现实?

②玉关情在诗中具体指的是什么情? ③请简析末尾两句诗的思想意义. ①捣衣的寓意是妻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万户说明赶制寒衣的人家很多,仅长安即有万户〔尽管是夸张〕,暗指当时参军戍边的人很多〔或说边关战事频繁〕.

②指长安捣衣的思妇对戍守边关的丈夫的思念〔注意此题不能分析成戍守边关的丈夫对妻子的想念〕.

③良人罢远征的前提是平胡虏,而不是诅咒平定外患的战争,即只有平定边患才能换得家人的团聚,只有国家平安、家庭才能美满,所以这两句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阅读练习二

1前人曾说过:余窃谓删去末两句做绝句,更觉浑含无尽.你是否同意这个说法?请说说理由.

答:①同意.理由:第四句中的玉关情写的是女子思念征人,而女子思念征人的哀怨已经涵盖了诗歌最后两句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的诗意,删除后不会

影响诗意的表达,反而更显精炼含蓄.②不同意.理由:最后两句何日远征加深了对前面玉关情的内容的表达,由亲人之情上升到家国之爱,扩展了诗歌的内容,升华了诗歌的境界.

2对于这首诗的评价,田同之?西圃诗说?中说:余窃谓删去末两句作绝旬,更觉浑含无.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作答.5分〕

答:本诗中成功地描写了清秋景色,抓住秋夜月下捣衣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场景予以渲,绘出了一幅情意深浓的妇女捣衣怀远图.1分〕千家万户的捣衣声声,传出多少妇女的哀怨;萧萧的秋风吹不尽思念玉关的深情.这都是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愁苦.1分〕因此,的末尾自然而有力地喊出了要求平息战争,

使良人归来团聚的呼声,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冀求过和平生活的善良愿望.1 分〕使诗歌的内容大大深化,更具社会意义.1分〕

诗意:


长安城上一片明月,干家万户都传来阵阵的捣衣之声.秋风吹不尽的是,思妇们对玉门关外的绵绵的思念之情.何日才能扫平胡虑,夫君从此不再远征.

赏析:

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虽没有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情调用意,都没有脱离边塞诗的风韵.

笼统而言,诗人的手法是先景语后情语,而情景始终交融.长安一片月是写景,同时又是紧扣题面,写出了秋月扬明辉的季节特点.而见月怀人是古典诗歌传统的表现方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衣的季节,所以写月也有起兴的意义.止匕外,月明如昼,正好捣衣,而那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张假设虚?春江花月夜?〕的月光,也容易勾起思妇的相思之情.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平捣软,是谓捣衣.这明朗的月夜,长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种特殊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是一种难耐的挑拨.一片万户,写光写声,似对非对,措辞天然而得咏叹味.秋风,也是撩人愁绪的,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便是对思妇的第三重挑拨.月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都是思念玉关征人的深情.用总是二字,情思益见深长.这里,秋月秋声与秋风织成浑成的境界,见境不见人,而人物却好似真的在,玉关情也很浓.此情之浓,不可遏止,于是有了末二句直表思妇的心声: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后世的某些人偏爱含蓄,认为删去末二旬作绝句更好,其实未必是这样.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大子夜歌?,慷慨天然,是民歌本色,原本不必成心使用那种吞吞吐吐的用语.而从内容上看,末二句使诗歌思想内容大大深化,更具社会意义,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冀求能过和平生活的善良愿望.全诗手法如同电影,有画面,有画外音.月照长安万户、风送砧声、化入玉门关外荒寒的月景、插曲: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这是十分有意味的诗境,这种犹如女声合唱的插曲决不多余,它是画面的有机组成局部,在画外也在画中,它回肠荡气,冲动人.因此,这首诗从正面写到思情,而有不尽之情.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f16d60bff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c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