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防灾效益的深入思考 1999年年末,联合国始于本世纪90年代初的“国际减灾10年”就要结束;本月(1999年7月),第二次“世界减灾大会”将在瑞士日内瓦召开,届时,将对“国际减灾10年”进行总结,并制定21世纪减灾发展战略。与此同时,联合国又为今年的“国际减灾日”确定了一个表明国际社会防灾减灾新追求的主题──防灾的收益。这是过去10年主题的升华,说明减灾应该也必须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手段。因为,在1963年~1996年的30多年中,全球大灾有近1600起,灾害死亡近400万人,受灾人数有40亿,直接经济损失5000亿美元;1998年比1996年创下的600亿美元损失纪录增加48%,也大大超过80年代550亿美元的损失总额。 可以说,严峻的灾害态势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影响空前。对此,笔者有如下思考: 1.国际社会始终关注减灾的社会性及经济性。各国应在三个方面积极行动起来:(1)完成本国的风险评估工作。这主要包括找出可构成灾害威胁的自然危害因素,评估危害因素造成威胁的地理分布及其发生频率和影响等;(2)实施全国性的或地方性的预防与救灾计划,制定应急计划,以确定危害情况、重要行动及责任组织,提高出现灾害后的复原能力;(3)建立全球性的、区域性的、全国性的和地方性的预警系统等。显然,经济性在其中占很大比重,起关键作用。 2.新世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减灾出效益。减灾能力强弱及管理水平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标志。讲效益是人类减灾行为的出发点及根本目的,只有效益,人类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才能推动社会进步。减灾投入可使人员伤亡减少,生态环境恢复正常,社会趋于安定,并产生长远的社会综合经济效果。 3.科技减灾促使防灾效益的实现。减灾虽作为一种综合的、必要的社会 1 救援,但它也要考虑成本,人类追求的是最小的减灾投入和最适宜的社会效益。所以,减灾能力建设强调从机制、立法、教育、科技及安全文化诸方面提出重大举措。 4.现代灾害问题的实质是经济问题。从社会角度上看,灾害是作用于人类社会的特有的异常现象,它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几乎已成为人类面临的最大负面影响力;从经济角度上看,灾害是可计量的经济损失,是人口、资源、环境态势及国民贫困的重要标志;从救援及救助上看,解决灾害问题的根本措施也取决于经济手段。因此,无论从现在还是未来着眼,灾害问题的实质是经济问题,是效益问题。为此,国内外科学家致力于灾害经济、灾害保险学、灾害统计学及其分支学科的研究已势在必行。 5灾害经济与效益的体现,重在强调预防优先及人为致灾因素的控制原则。“国际减灾10年”兴起时,联合国便提出“预防重于救援”。减灾实践证明,作好防灾备灾是有效减灾的手段,它有助于支撑可持续发展的局面,救灾虽重要但要付出成倍的代价。值得注意,由于人类对综合减灾的呼唤,使减轻人为灾害研究成为热点。据笔者多年对国外文献中涉及人为灾害的研究、分析与归纳发现,现有人为灾害及所涉领域主要有:地震中的人为灾害,多重水患中的人为灾害,环境公害中的人为灾害,重大灾害源的人为诱因、人为失控所导致的灾情扩大化与社会性灾害,以及由此而派生的灾害社会学、灾害伦理学、灾害法学及救援观念等等。这是全球统一的减灾行为所迫切要求的宏观思考。也就是说,人类要在迈向21世纪的征程中,强化减灾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制定适宜的经济发展蓝图。(最专业的安全生产管理)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f44290bb7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d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