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安抚疲惫的心灵 作者:高中梅 来源:《青春期健康》2016年第07期 汪曾祺以个人化的细小琐屑的题材,使日常生活审美化,纠偏了那种集体的宏大叙事;以平淡、含蓄节制的叙述,暴露了滥情的、夸饰的文风之矫情,让人重温曾经消逝的古典主义的名士风散文的魅力,让真与美、让日常生活、让恬淡与雍容回归散文,让散文走出“千人一面,千部一腔”,功不可没。 汪曾祺先生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上世纪80年代初,汪曾祺“重返”中国文坛,以老练精致素简的文风,开文坛之新风。而在最新散文集《榆树村杂记》中,汪曾祺则以细腻敏锐的笔触,解析日常生活的雅洁与情致,以此安抚疲惫的心灵。 这本《榆树村杂记》,收录了汪曾祺创作“黄金时代”的经典作品。榆树村就是一个村庄的名字,就在汪曾祺住的高楼对面。那时,他隔一两天就从楼上下来,到村里的菜畦边走走,感受一下“欣欣然的生活气息”。汪曾祺说:“现在菜地、菜农和房子都没有了,成了方庄小区,高楼林立。我的这些文章都是在榆树村对面的高楼里写的,故将此集名为‘榆树村杂记’”。全书共33篇文章,写他的旧事今况、旅行见闻、乡土民俗、花鸟虫鱼以及四方食事的方方面面的事。同时精选多幅彩图:有手稿,有书法,以及罕见书房作画原照等一并网罗,读后让人久久难忘。 汪曾祺的散文少雕琢,无卖弄,不做作,平白如话。如他在《随遇而安》中写道:“我当了一回右派,真是三生有幸。要不然我这一生就更加平淡了。”了解反右历史的人都知道,那是一场能把人“吓傻”的运动,而汪曾祺的回忆文字竟是这样的平和乃至天真。他表面上并无情绪化的表达,但在他平静的叙述下,却饱含对那个特殊年代的无声控诉,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在上世纪80年代,他就坚持自己的这种“我手写我心”的“平淡”风格,完全开辟了一条和杨朔、刘白羽等人不一样的道路,从这个意义上讲,有点开时代之先的感觉。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f8dde14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a1c98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