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案例 密度是初中物理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因为概念本身较抽象,学生感性理解缺乏,密度概念也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密度知识及应用常成为初二学生学习物理的分化点。关于密度教学的讨论和研究一直受到重视。但是,在“接受式教学”模式下,却较难有效地解决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难。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习科学的中心环节是探究,探究式教学是中学科学教学的一种有效方式。近来国家教育部颁发的新的义务教育科学类课程标准。其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明确提出对探究教学的目标要求。本文尝试密度概念的探究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的确定 1.1 知识与技能目标 使学生理解密度概念;尝试用密度概念解决简单问题,能解释生活中的一些与密度相关的物理现象。掌握测量物体质量、体积的初步技能。 1.2 过程与方法目标 使学生经历“密度知识与技能”的探究学习过程,锻炼和发展科学探究力。具体说就是掌握一些简单方法:其一,探究的程序化方法——提出问题、猜测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实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其二,具体方法——归纳法、比值法、演绎法。 1.3 意识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使学生通过探究,感受到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提升对自我价值的理解;形成爱科学的态度、勇于创新的精神。 1.4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密度概念;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的水平;获取信息并分析整理的水平;使用天平,量简的技能。 2 教学流程与类型设计 为了达到上述教学目标,课堂教学采用以实验探究为核心,以学生的相互讨论与合作为组织形式,以教师的适时引导为保障手段实行。整个教学过程努力实现学生的“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 2.1 教学内容信息加工流程分析设计 2.2 教学类型选择设计 探究教学类型设计按教学阶段和教学水平(教师引导、学生独立完成)两个维度设计(表1)。 提出问题 猜测与假设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实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分析与论证 评估 交流与合作 教师 学生 √ √ √ √ √ √ √ 2.3 实施方式设计 将学生分为两大组。一组学生按流程图中①、②顺序探究(称①②组),另一组学生按流程②、①顺序探究(称②①组)。各大组分为两个小组。小组独立探究,小组内交流与全作完成任务。适时组织小组间交流讨论,适时组织两大组间的交流讨论,实行自我评价与组间评价。 3 教学的主要过程 3.1 通过情境创设,提出问题 (教师)根据特性鉴别物质。水和酒精由气味鉴别;铜块和铝块——由颜色鉴别;自来水和矿泉水,涂了白漆的铜块和铝块——怎样鉴别? 3.2借助已有认知,作出假设 (学生)用质量来鉴别——铜块比铝块重。 (教师)铜块一定比铝块重吗?——体积大的铝块和体积小的铜块的测量,否认了上述说法。 (学生)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应该规定体积。物体的质量大小不但和构成它的物质相关,而且还和物体的体积相关。 (学生)假设:(1)同体积的不同种物质的物体质量一般不相等。 (2)同种物质的物体质量与体积相关——体积大的质量大;体积小的质量小。 3.3 展开交流讨论,设计实验 (教师)我们分两步来实行研究;①——定体积、②——定物质(或②、①)。分别探究①、②假设(或②、①假设),然后综合得出完整结论。(学生分组,交待各组具体的探究路线。) (教师)为了研究上述猜测,你需要测量哪些量?需要什么材料?如何利用它们测量需要的量?和组里的同学讨论。在笔记本上简单写下方法,并介绍给另一小组的同学。 (学生)材料:托盘天平一台、量筒两只,体积相同(如8cm[sup]3[/sup])的铜块和铁块各一块,蜡块(如6cm[sup]3[/sup])三块,不规则形状蜡块一块,水,细铁丝一根,刻度尺一把。 在各组交换意见之后,教师根据学生的意见,设计一个标准步骤及记录表格。 3.4 依据实验设计,实行实验井纪录数据 学生实行实验操作:用天平测质量,用刻度尺测铜、铝的体积,用量筒、水及细铁丝测出蜡块的体积,用量筒测水的体积。把测量数据记录在设计好的表中,用这些数据分别算出铜、铝、蜡和水的质量与体积之比,填入表中。 学生还能够把操作中出现的问题扼要地记在笔记本上。 3.5 分析试验结果,形成结论 教师将记录各组的实验数据。各组得出的结果是否一样?是否考虑实验的精确性?交流各组结果,引导学生分析、综合前述研究,然后作出结论。 ①线结论:不同物质的物体,体积相同时,质量一般不相等,质量与体积之比一般不相等。 ②线结论:同种物质的物体,体积大的质量大;体积小的质量小。质量与体积之比是一个不变量。 综合①、②线结论:某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是一定的,它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我们用密度表示这种特性。进而得出密度的定义和密度的公式。 3.6 实行组间交流,实施评估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fce866d0422192e453610661ed9ad51f11d54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