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称谓变化

时间:2024-01-12 18:08:36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到了春秋时期,人们称教师为“师”,春秋时的《尚书》出现了“师”的记载,“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这里的“师”,即为今天的教师。“君”和“师”的责任都是帮助上帝来爱护人民的,从这句朴素的话中可以看出,人们将“师”与“君”相提并论,可见当时教师的地位是相当高的。韩愈《师说》所写的“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已经成为千古名句。

这之后,教师的称谓就多了起来。但不管怎样称呼,教师的称谓都与教师职业的职责与崇高紧密联系着。

“夫子”作为教师的称谓与孔子密切相关。“夫子”起先为孔子门徒对他的尊称,后来发展成为对教师的尊称,由此可见孔子开创了教师崇高地位的新局面。

儒家文化是中国古代的正统文化,因此,传授儒家文化的教师就享有了足够高的地位,于是教师又被誉称为“世儒”、“师儒”。王充在《论衡》写道:“著作者为文儒,说经者为世儒”。可见,与“儒”有关的工作,都是崇高和受人尊敬的。

“老夫子”、“老师”、“师父”、“师长”、“师尊”、“尊师”、“先师”等作为教师的称谓,同样体现了“师”的尊贵。如“师父”,将“师”与“父”联系起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可见教师在人们心中的地位。这些称谓,无不折射出教师的长者地位,而古代对长者的敬重是今天所无法比拟的。

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在唐代之前,教师的称谓重在“师”字,以“师”者的身份体现教师的崇高地位,而这之后,与教师称为有关的,慢慢体现在“教”、“授”、“学”上了。

老师的叫法始于宋代,是地方小学老师的称谓,太学老师称之为学政。


“教授”原为学官称谓,自宋始于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均设“教授”以传授学业。对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的教师称“讲师”、“助教”为国子监教师的称呼,协助国子博士传授儒学经学。这里突出了教师的传授,强调了教师的作用。

“教习”、“教谕”、“学博”、“学正”、“学录”、“监学” 等都是唐代以后的称谓,这些称谓强调了教与学,将教师的身份、职业特征逐步显示出来。如“教习”,明代选进士入翰林学习,称庶吉士,命学士一人任教,称为教习。清末兴办学堂,其教师也沿袭教习。再如“学正”,宋元明清国子监所属学官,协助博士教学,并负训导之责。元代路、州、县及书院也设学正,明清州学设学正,负责教育所属生员。

到了现当代,教师的称谓又有了新的变化。

“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是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称谓,它将教师从传道解惑中解放出来,将教师放在塑造人的灵魂的高度来认识,从而更加明确教师的职责。

“春蚕”、“蜡烛”,这是极具中国特色的称谓,它将教师的奉献精神完整地表达出来,让人看到了教师职业的伟大。可是,这样的称谓却让我有点失望,特别是进入了21纪,这两个称谓更加让教师倍感不安,因为它很容易让人想起“丝方尽”、“泪始干”,将教师置于过度的奉献之中,也许并非好事。

“臭老九”,这同样是一个中国特色明显的称谓。“臭老九”原先并非独指教师,而是指知识分子,现在几乎成了教师的专利,意为地位最低下的人,可见教师对自身的认同感并不高。这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虽然今天说教师的地位提高了,但与古代的尊贵地位相比,整个社会还需要深入反思,我们应该怎样才能真正让教师站起来?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094b0fb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c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