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本科是三本,打从进校第一天起,我就计划着考研,因为有名校情结的我对高考失利一直耿耿于怀,虽说失败的原因只能归结为我自己,但我不相信我没有能力进好学校,况且,我从小到大的成绩表明,我的相信是有依据的。【在这里不是批驳三本,在教学资源的深度和广度上,三本确实无法与重点本科院校相提并论,我听不到我想听的众多大家的讲座,我看不到有深度的音乐会,我体会不到色彩斑斓有声有色的各类活动,也许是个人需求不同,至少对与我,三本对于我,远远不够。可是我又有什么资格抱怨,谁让我考成那个样子?不过再插一句,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三本也许是人生最好的历练平台,在有限的资源下,依靠自己去寻找,去努力,这也是一个人成长的最重要的经历,也是身在重点学校的同学们无法体会的心情与经历。】 进校后的我很努力,除了担任学生会职务,积极参加各项活动之外,我的成绩也始终排在年级前五左右,因为我不能容许我有丝毫懈怠。之所以选择北大,是因为大三那年,当时又去了趟北京,故地重游,确实也没什么好激动,可唯一让我为之动容的是古朴与现代融合的北大校园,那种充满学术气息与文化底蕴的感觉让我的心从内到外都震的彻彻底底,初秋的燕园,让我再也不愿把目光从它的身上抽离。 复习,也就有条不紊的开始。现在想来,我的努力从某种程度上说属于闭门造车。 首先,信息不足。对于北大的特点,我一开始并没有摸清,反倒是还有一个月了,我突然觉得应该复习有针对性,才报了一个翻译硕士的冲刺班,【说实话最大的收获就是认识了一个好老师,其他的并没有太大的针对性,因为整个课程是很泛的】。所以没有事先弄清情况,知道北大的出题特点,难度系数,喜好,是我最大的软肋。因为连整个目标都没有摸清楚的我,就算再努力,估计也没有一个妥当有效,有针对性的复习方法,搞不好还走到歪路上去。这次灾在汉语百科上,静下心来细细想想也确实事出有因,文学常识没有搞透,语言学基本忘记,而翻译理论是这次考试的重点,虽然考前老师有提醒很可能要考翻译理论,我却因为没有恰当的时间安排,对翻译理论复习不够,导致考的过程中,看起来都会,其实答的并不精细。其实所谓看着都会,也就是个印象,说白了就是七窍通了六窍,一窍不通,你说,通篇都用自己的方法去解释,能有多对呢?所以,对于考研,我认为,在确定目标后,就要对这个目标有个详尽的了解,如上文所说,他的出题特点,难度系数,当然,每年试卷的风格都可能会发生变化,虽有变化,但我想整体这个学校的难度不会有太大差别。这时候就要动用自己的一切关系去了解,去打听,看原题,多分析。很多学校的翻译硕士专业没有参考书,北大也是如此,对于这一点,我曾经有个错误的观念,那就是复习资料是无限的,我要复习很多很多,到最后要达到博古通今的程度。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有限的时间里,你不可能看无限的书,就算复习范围很广,也不可能无限,只有定下有限的目标,完成它,切实掌握它,才有涉猎无限的可能。我有一个习惯,就是拿起书就读,记,背,从来没有想过我为什么要读,读的目的是什么,这本书需不需要全看,或是重点需要看哪一部分。就是埋着头就开始记,看起来很用功是吧,我也是这么觉得,可实际上没有目的看是效果很差的,看起来仿佛看了很多,但是因为没有目的,没有规划,所有的仅是泛看,看了也不回头看,回头重复记忆,所以很多记得的也忘了,实际上翻译基础上的中英词组翻译,我基本都会,但是后来对答案,错一大片,要么这个单词记混了,那个少个's,不精确,就是不对。这是我由我自己的失败而做出的对深刻的反省。所以我的错误就是,在有限的时间,不断的看,不断的输入,没完没了,以至于连回头巩固的时间都没有,甚至挤掉最该复习的方面的时间。一句话,摸清目标的特点,划定最终要看的范围,各个击破。比如,翻硕英语要的是能力,就要多看外刊,那么需要看哪些方面?科技,金融,文学等等是否需要统统涉猎?翻译基础需要练笔,那么拿哪些做练笔材料?文学?经济?等等,该侧重哪些方面?【根据学校特点】,不同体裁的翻译文本有哪些特点?等等,都是我们需要提前思考,进而带着这些目的在复习中总结的。 考研公共课自然不用说,全国统考,大家都用一本大纲,但专业课每个学校的侧重点和考试风格都不一样,所以这样的情况下及时抓取你所报考学校学员的信息很重要,如果跨考可能难度就更大,我在北京爱考机构的专业课辅导老师就是在读的研究生助教,信息量自然不用说,连复试导师喜欢听啥都能知道,不用有那些后顾之忧,我才可以踏踏实实安心背书,在分数上下硬功夫。我就吃了亏 其次,对自己的情况没有合理分析。在复习的过程中为完成计划而学习,总觉得,我完成了今天要看的就万事大吉,但从未想计划的目的,和是否真的能给自己带来帮助,一成不变的计划或是随心所欲的更改计划都让自己失去了看清自己所做这件事的本质的能力。首先,自己是个什么水平,要好好的分析,可以通过做真题进行初步了解,然后根据日常的学习能力对自己做一个正确的评估,只有静下心来好好看看自己,事实求是,才能真正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找到自己的弱项与问题,目的性也就更强了,复习起来也就更有效。另外在复习的过程中,复习方法和角度是需要不断改进的,看多少,看到什么程度,多少天能有什么样的进展,都要不断试验,然后改进方法,翻译基础需要练笔,练多少,练到什么程度,都要随时跟进,分析,检测,如此才能保证自己得到真正的进步。埋头苦干的同时,还要停下来仔细分析自己的情况,然后针对自己目前的状况改进计划,才能让复习方法最有效的与自己匹配,同时让自己乐于用这样的方法学习,而不是产生厌烦情绪。 以下是我在前几天复习的时候日记中记录的想法: 不要觉得计划打乱有负罪感,计划本来就是不断改进的,不是一劳永逸的,不断微调,形成最适合自己的体系和步伐才是最重要的。每次人文都没时间看,要想这是什么原因。1、不按计划来,复习着就跑了偏,认为有大把时间,不断的磨,其实延长并不好,要有效率。2、不要让细枝末节的事打断自己的进度,即使今天考研成绩出来,也不能丝毫的影响你,如果你想成为牛逼的人,就必须这么做 我发现我是需要约束的人,也就是必须要用条框把自己框住,才能落实自己想做的内容,所以,订详细的计划很适合我,不要对自己能够随遇而安突发灵感很有自信,你不是那种人,如果没有规矩,你会偏的很远。 最后每天要写一天总结,总结得失,分析,怎样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这句话不是说出来的,是做出来的。 所以总归一条,时时总结,时时改进,时时检测自己的水平,才能时时更有目的性。 第三,学习要讲方法。 对于要看的一本书,正如上面所说,我看的目的是什么,是否需要看完,看的重点在哪里,都要有明确意识。首先要把握内容的脉络,框架,有了框架,知识才会有体系,像我以前那样,拿起来就记,是永远不可能有体系的,那样计下的东西也绝不可能比形成体系的知识在脑中停留的时间来的长久。有了坚固的框架,才能适当的添加其血肉。所谓框架,就是知识点,把知识点串起来,然后在具体把每个知识点详尽化,就是先筋骨,后血肉的意思。另外有详有略,也是必不可少的,这要自己去定夺哪些需要看,哪些只需要一眼带过。 对于所看的,所记的,一定要有记录,保证只要是自己复习的,就一定不会忘记,这时候笔记和重复翻看笔记就必不可少了。 多看外刊,多找些外国娱乐节目或是英美剧,总之找到能让自己感兴趣,欲罢不能的东西,兴趣是第一老师,在兴趣中才能找到语言的感觉。 在整个将近一年的学习中,我在定力方面很到位,政治没有报班,抓重点很重要,临时抱佛脚很重要,平时踏实也很重要。 在这几个月中,考了人事部笔译,公务员,但都无疾而终,唯一的好处是和考研一道让我认清自己在学习方法上面的致命伤,以及让我看到我能拼命拼到何程度的巨大潜能。 在这段日子里,我过的很辛苦,但所有的一切都是值得的,因为我更加看清了自己,也看清了我的未来。我前所未有的感受到知识的力量和美丽,而我对知识的渴望更加深刻。一直认为知识是认识世界最伟大的力量,而这样一个充满智慧与神奇的东西,更需要我细细的品味和琢磨。 考完试的第二天,我做了我迄今为止最勇敢的一件事,就是对我暗恋了一个月的男生表白。以为我还有希望,结果人家从那以后没给我发过一条短信。我也就伤心了。但没关系,我还是把他当朋友,也希望你能继续把我当朋友。 未来的路很长,我仍然会不屈的前进,我不会哭,因为哭是没用的,让自己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做到最好,才是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因为我的理解是,如果不能做到最好,社会给自己选择的余地也就越小,那么想多一点的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可能性也就更小。 感谢所有关心我的朋友,感谢我的家人,谢谢你们关心我,支持我,虽然结果不尽如人意,虽然你们替我不平,但人生就是这样,不可能事事如意。不要因为我努力了没有成功就觉得天道不酬勤,不是这样的,这样的结果正如我分析的那样,是有它存在的原因的,更是有它存在的价值的。如今,我有一个这样的感受,成功的案例仅仅属于个例,也只是属于当事人的案例,我们从中得到的,也仅仅是可以成功的暗示,和他人成功的可能性对自己的积极的暗示,事实上,方法的归纳总归需要靠自己的,能从他人经验中找到自己的路,找到自己成功的方式才是每一个成功案例的意义也是我的案例的意义,而对于同样的积极的暗示,它其实不来自外界,而来源于自己的内心,你相信,你也就能做的到。 之所以写下这篇也是为了更好的看清自己,最好也能帮助后来人看清他们自己。做好任何事情都需要方法和有效的手段,所以希望各位找到最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是我此文最大的意义。当然对于那些天才们,和有独到方法的人们,我的想法也许不合你的胃口,大可以直接忽略,总之,在鼓励我自己的同时能给所有人以小小的参考和警示,我心安矣。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114bdfdf121dd36a32d82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