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装逼

时间:2022-04-13 06:25:16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论装逼



——一种社会学视角的解读

(一)装逼是一种社会要求

有时候,你会无缘无故的发现,当下装逼的人还真不在少数,他们充斥着整个社会,并且在社会的“黑暗处”处处用自己的无知卖弄某种意义上的风骚,当你陷入这样一个困境中,不仅会被这种装逼的社会形态打动——为何他们会选择装逼?或者说,装逼对他们来说有什么好处?——是博取社会的同情与某种资本吗?

笔者认为:装逼更是一种社会要求。与装疯,装孙子不一样的是,装逼有着一种自谦而又造作的味道,这种味道大多都是让对方产生一种放松的心态,或者说基于防御意义上的“语言意义上的保护”(也就是说,我是装逼,我的确是比你差很多,这样我就最大可能的不被侵犯和防御)。这种社会要求与中国历来的文化惯性有关系,不难想象,在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中就早已点明:中国人喜欢窝里斗。为何窝里斗,用柏杨的理解就是:为了某种利益而产生社会冲突。但是,柏杨没有看清的是,文化惯性的这种“窝里斗”有时候是处于一种嫉妒的心理作用。中国人向来不喜欢比自己强大的人,他们缺乏的不是宽容,而是包容。如果没有包容,那么这个民族的人格必然是扭曲的。的确,中国人的人格已经扭曲的不仅仅是建国以来的这六十多年,向来如此,他们在缺乏一种包容的心态下,必然对不装逼的人采取一种“见不得人的作为”。这样的“作为”,很符合中国人的习惯,或者说是一种文化心理——“我害了你,也不会让你知道是我干的。”譬如说殴打方舟子先生的那位教授,云云。令人想不到的是,他们不会采取装逼来对抗装逼,而是采取不装逼,进而换成一种“下毒手”的行为方式来制裁装逼的人。从社会学的意义上来讲,这就是一种失范。即:没有按照既定的共识秩序来行动。

那么,既然社会上对装逼的人忍无可忍,为何又要要求于人们学会装逼呢?其实原因很简单:装逼的人至少不会冒犯他人,从而获取自己的一个既定的保护伞,这样装逼与利益的二者暧昧与得益,何乐而不为?

(二)装逼是一种无知

在上文中已经说到:这个社会缺乏包容的心态。故此,以反对显示自己的见识高尚的人屡见不鲜。也正如人们所言:反对比赞成更能显示自己的聪明,以及这样来的更容易。毫无疑问,装逼自然成为这种反对的工具。但是,装逼的人并不知道,自己的这个反对已经亵渎了装逼的高尚。装逼所携带的最佳艺术效果是:我反对了你也不知道我在反对。而很多时候,装逼的反对是直接以语言的侵害来反对,而没有什么艺术气息。这与《论扯淡》中所谈到的“扯淡”完全是两个级别的效果,不仅让人兴叹,装逼者出卖了装逼自己,更多的是出卖了自己的无知。且,只有无知的装逼者才会认为装逼是一种保护自我的手段。




我记得一位宪法学者曾经写过这样一篇好文《让无知者谦卑一些》,装逼的人携带者这样一丝丝无知渗入到读者群中,以“装逼”讽刺作者在装逼,但其实是自己在装逼。唯一的区别是,自己的装逼到底装的像不像,而不是装的是不是?作为无知者的装逼之人,应该收敛一些自己的无知,而不是把无知拿来和装逼搅合在一起,不仅露出了自己的无知之尾,且把装逼的艺术都弄坏了。

我觉得,无知者无妨把“装逼”二字从口中删除,换一个“反对”岂不是来的更痛快?!何必要以装逼的姿态来显示自己的无知呢?况且,社会也没有说一定要装逼才得以生存?

(三)装逼是一种正确的错误

在日常的生活中,装逼者与装逼者时常对掐,导致装逼都不知道为何装,只是在用一些反对的语言来进行彼此意见的对抗,而根本没有谈到实质性的问题上。这样不仅误会了谈话的意义,而且根本就是在浪费口水。

社会学中对装逼者往往采取的是一种软控制,但是装逼的人并不吃这一套,他们热衷于把装逼装到骨子里,把自己的无知深刻的掩饰起来,用最佳的语言形态,或者是最直接的反对语言来对抗不同的价值观。这根本不符合社会的主流情调,何况装逼者往往认为自己是正确的,而他者就是错误的。为何错误,装逼者并不知道?或者说,也不给对方一个说法就说对方是错误的,这和愤青还真是“青梅竹马”的“难兄难弟”!装逼者其实不明白,装逼也需要一个合理的道理,不然那就不叫装逼,而叫装傻。

装逼不是一种错误,真的不是,而是一种缺乏正确与健康的心态问题。装的要真诚,否则,装逼真的成了掩盖无知的红头盖,最后被知识揭开的时候,才知道自己的丑容是多么的无聊。

我们的社会其实不需要太多的装逼者。何况以自恋自居的当权者都带头装了!我们退一步的讲:我们需要的是一个真诚装逼的他者,一个有理有据的装逼者,或者说是一个能够说服他人的装逼的理论。

或许,在这个社会,不装逼,真的没有出路。更何况:装疯都不能成为保护自己的有力武器了,只有轮到装逼来亲自上阵了。

难道不是这样吗?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11f9a1b10a6f524ccbf85f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