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诗词与人生

时间:2022-03-24 02:23:16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论唐宋诗词与人生之雨意象

〔关键词〕雨意象;唐宋诗词;人生意蕴

唐宋诗词中的“雨”意象分为喜雨、苦雨、雅雨、禅雨四类,就其各自蕴含的人生意义进行分析探讨。

打开唐宋诗词作品,到处听得到雨声。雨中多愁,因而雨中多诗。以杜甫和李商隐为例:杜诗中“雨”意象出现。

雨作为一种轻柔流动的物象,更是常常出现在词人的笔下,成了词人抒发个人感慨的有效载体。雨从一种不带有任何主观情意的自然现象到被刻意营造成中国文学中传统的抒情意象,其中融注了作者特有的感受、体验、情绪和心态,具有了丰富的人生意蕴和审美价值。下面我们将从四个方面谈谈“雨”意象的建构类型及其人生意蕴。

一、喜雨———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

喜雨往往与滋润万物,唤起勃勃生机联系在一起。韦应物《幽居》诗: “微雨夜来过,知春草生”就是人们赞赏的佳句。“微雨”是对早春细雨的准确描绘,春草在微雨滋润下成长,这里有一派生机盎然的春天气息,也有诗人对夜来细微春雨的喜爱,诗人幽居的宁静和心情的喜悦可见一斑。

苏轼《浣溪沙》词: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一场透雨过后,原野青青,景色格外清新可爱, 走马于平沙芳草地上,自是一尘不染,只觉满眼青翠,内心喜悦可以想见。

再来看一首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那落在天街上的纤细小雨滋润如酥,酥就是奶油,它细腻、匀称、滑爽、滋润而又慢慢地普降到皇城中的街道。透过雨丝遥望草色,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草色。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觉得快乐、新鲜、活泼、清香,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在喜雨诗中流传最广的要数杜甫的《春夜喜雨》了: 如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如雨知人意,在大地急需要雨时,雨来了,它好在适时。在人们正酣睡的夜晚,雨无声地,细地下,不知不觉中柔情地融入大地,化作生命的光泽与亮色,它好在润物无声。雨既是春雨,


又是好雨,它知人意,体人心,故令人喜。

题目中那个喜字在诗中虽没有露面,‘喜’意都从罅逢里迸透。同类的例子还有: “雨后双禽来占竹,秋深一蝶下寻花” ;“西窗一雨无人见,展尽芭蕉数尺心” ; “绿遍山原白满,子规声里雨如烟” ; “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等。这些诗词句子均写得清新可爱,给人以快感。我们从中可以读出生命的光泽和人生的生机与希望。

二、苦雨———楚天长短黄昏雨,宋玉无愁亦自愁

往事如烟,人生苦短, “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当诗人伤春、悲秋、离愁、别恨、寂寞、无奈之时,雨飘然而下,成了最契合文人失意与愁苦的自然物象,具有了特定的感情内涵。这样的例子在唐宋诗词中屡见不鲜,现列举如下:

白居易《上阳白发人》: “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姜白石《点绛唇》:“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苏轼《浣溪沙》: “萧萧暮雨子规啼。”李 《浣溪沙》: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贺铸《半死桐》: “空床卧听南窗雨。”苏辙《逍遥堂会宿二首》其二: “困卧北窗呼不起,风吹松竹雨凄凄。

从上面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苦雨往往跟悲、怨、愁等情感联系在一起。季节以春、秋两季为多,时间以黄昏、夜晚为主。春雨绵绵,秋雨霏霏。当落红无数、春去匆匆、悲风怒号、黄叶飘落、日暮途穷、夜深人静之际,雨像

懂得人的情思,点点滴滴地洒落,也一声声地撞击着人的心扉,诗人百感交集,泪水与哀愁同出,读来令人断肠。

三、雅雨———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唐代司空图在《诗品》中对“典雅”的解释是: “玉壶买春,赏雨茅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云初晴,幽鸟相逐,

眠琴绿阴,上有飞瀑。落花无言,人淡如菊。 郭绍虞先生说:“赏雨茅屋,幽居自得,见其雅”

中国文人有喜雨的雅好,这是情感表现的需要,也是一种雅致人生意境的追求。以韦应物《滁州西涧》为例: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山涧边簇生着一片可爱的芳草,树丛中有黄鹂鸟在悠然自得地鸣叫。向晚时分,春雨洒落,潮水暴急,野渡无人,孤舟自横,一片迷茫。诗人对野生之物自然存在状态的倾心与赏玩,折射出闲雅萧散的人生态度,令人心醉。


受此影响,唐宋诗人探索、追求人生的自由审美极境,向往、追求艺术化的人生存在,人诗意地栖居,人生如闲云野鹤般闲适。我们可以说文学世界里的细雨疏疏,是浮现于诗人嘴角的恬静与惬意。诗人的心灵在细雨的浸润下,流露出远离喧嚣的高雅与适意。

四、禅雨———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雨所清洗的是空间世界,也是人的心灵世界。诗人的权心利欲在雨意的清凉中被洗净,人在雨的静观和沉

思中领悟到某种人生的哲理,从而使雨具有了几分禅家的意味。 请看宋代大词人苏轼的《定风波》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此词作于苏轼贬居黄州之时,作者借途中遇雨的平常经历阐发了不平常的人生哲理,映射出作者独特的人生感受:

无论是自然界的阴晴风雨,还是现实人生的荣辱升降,都可等闲视之,浑不在意。这里词人正是借助于“雨”这一具

体意象将人生引入到忘情得失,超然物外的禅意般的宁静之中。

又如李商隐:“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 ) ;白居易: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秋雨夜眠》) ;王安石:“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徊。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江上》) 。诗人们借助于雨意象来表达空、静、闲、淡的艺术氛围,深寓着“可解而不可解”的禅意。在这里生命本体与宇宙本体被圆融为一体,一切都随缘任运,自然适意,宁静淡远中有生机勃勃的自由境界,显得空中有灵,灵中有空。这就是所谓的“不立文字”而达到开悟心境的目的。

综上所述, “雨”意象经过唐宋诗人内心感受的化合与点染,使读者得到了一种全新的审美感受。它所包含的

丰富的人生意蕴极富启发性。雨中有欢欣,雨中有哀怨,雨中有雅趣,雨中有禅思,雨为诗人的生命留下了广阔的

抒情空间,从而使我们对它的每一次体验都获得了新鲜的巨大的心理震撼力。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1895539bd64783e09122b3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