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

时间:2022-08-26 09:10:16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莫泽民 应气一班 20131302039

道中石头记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红楼梦是我国小说历史上的巅峰,其影响在世界范围内都是极其深远的。作为一部涵盖封建社会多哥方面的小说,道家对其影响也非常大,好了歌就是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好了歌”是跛足道人所唱,其解注是刚悟道的甄士隐所作,都是道教中人物。内中佛教气息很浓,可以看作是佛教化的道教,但“好了歌”念道神仙,毕竟还是道教。疯跛道人用“好了歌”点化甄士隐,度他出世,这也是道教的典型做法。“好了歌”的言词是: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歌词嘲讽了世人俗见的荒谬可笑,指出人们所热心追求的功名、金银、姣妻和多子多孙都不可恃,不是求而不得,就是得之复失,人一闭眼,万事皆休。“好了歌”给人们的世间求福之情兜头一瓢凉水,先把你浇得心灰意冷,然后告诉你“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只有了结世事,出家修道,才能得到永生的好处。“好了歌”的宗教悲观论色调很强烈,它反映了作者的傲俗厌世情绪,给《红楼梦》全书罩上一层悲剧云雾。

书中借用道教仙话和由道教诱发出来的丰富想像力进行艺术构思,使这部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故事是以女娲炼石补天之时,弃置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的一块顽石,灵性已通,幻形入世的神话形式开始的,一下子把读者带进洪荒的时代、飘渺的仙境,然后再由远及近、由虚而实地转入人间的悲欢离合,书的起手便气度不凡。又以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绛珠仙草和神瑛侍者的离奇故事,引出还泪之说为尔后宝玉黛玉的相爱和黛玉性好愁哭埋下伏线。第五回作者又用美丽的辞藻和奇思异想,构造出一个美妙无比的天国——太虚幻境,那里居离恨天之上,灌愁海之中光摇朱户金铺地,雪照琼窗玉作宫仙花馥郁,异草芬芳,住着警幻仙姑和众多仙子。作者借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的情节,驰骋其联翩浮想,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交待出十二金钗的来历,预示了全书和主要人物的发展线索和终结;同时,天上人间、虚虚实实、出神入化,使故事起伏跌宕,妙趣横生,产生极大的艺术魅力。第七十八回痴公子杜撰芙蓉诔,写宝玉将晴雯当作芙蓉之神,以仙话为悼文,寄托无穷哀思,相当生动地描绘了宝玉同情弱者的性格。全书以道教仙话开头,又以道教仙话结尾,其间一僧一道飘然而来,忽然而逝,时显时隐,形成若明若暗的另一条线索,贯穿始末。这种带有道教色彩的艺术虚构,由于不受实人实事的限制,可以任情去描写,将真事真意隐在背后,用假语村言泻尽作者对世态时政的不满,此等用意,须细细体会。此外,书中诗词大量使用道教典故也是一大特色。儒家入诗太俗,佛学入诗太玄,而道教仙话入诗却是中国古诗早已形成的浪漫主义传统。写诗如要脱俗超逸必须借入神仙。形容某人脱俗,必谓道风仙骨;形容某处优美,必谓蓬莱仙境。道教的神仙理想代表了人间最美好的追求,既超拔仙凡,又无固定图式,可以任人想像发挥,于是大受文人的青睐。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无一不借重神仙,《红楼梦》也是如此。在道教文化中,“道”是无形、无色、无味、无声、无情、无信的,又是先天地而存在的,并无世不在,无处不有,是生道教文化涵括了道教历史、经典、修持方法、宫观建筑、人物著述、神仙法诀、教戒科仪等诸多方面,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民众的生活。


道教作为一种宗教,是一种有其独特思想体系的文化,有其通达而完备的哲理学说,并在丰富的思想体系上建立化天地万物一切有形的本源。“道”化生万物,以自然无为为法则,任万物自然生长,而且从不因为是万物生化的主宰者而居功自恃。不索求任何报答,毫无一点私自之欲,以用文字难以形容的高尚德行成就和养育万物,使自己永恒长存,不生不灭。道教以“道”为教理宗义,教导人们修行“道”一样的品德,度己度人,同时还追求长生不死、消灾祈祥,追求生命的永恒,因而能流传至今。 《红楼梦》创作于十八世纪,当时的中国,一方面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民主和主张变革的思潮不断高涨;另一方面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对先进的民主思想和打着反清复明旗号试图推翻清朝统治的行为进行强力压制,并且制造了一连串的文字狱,加上时代的局限性,决定了在曹雪芹的身上既有当时先进的民主思想,也有迫于残酷环境的无奈,还有他本身无可避免的封建主义特别是宗教的影响。正因为如此,曹雪芹才挥笔“梦”“红楼”,写下了“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诗句,充分反映了作者在创作《红楼梦》时的矛盾心情。通观一部《红楼梦》,作者在描写宝黛爱情和贾府这些封建家族的腐败时,都让我们看到了道教文化在表现方法等各方面对作品所形成的广泛影响。 一般认为,《庄子》这部书在中国古代诸子百家中文学性和哲理性是比较强的。因此后人无论是普通的读书人还是文学家都喜欢读。鲁迅先生说《庄子》“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可见庄子喜欢用文学性很强的寓言这种形式来立自己的一家之说。 庄子认为天下是污浊的,所以不能用庄重的语言去与人交谈,只能用无心随意之言与世人周旋,用被世人所推重的语言使人们信以为真,用有所寄托的语言来广泛阐述道理。可见庄子的“荒唐之言”其实并不荒唐,在其所谓的“荒唐之言”中往往寄托着深刻的寓意,表达了庄子广博深邃的思想。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塑造的主要人物宝玉,就是一个深受道家文化影响的文学形象。宝玉在当时社会的同阶层特别是贾府的男人中属于另类,他身上具有浓重的叛逆色彩,因其与社会和家族格格不入,所以时常会遇到烦恼,每遇烦恼他就会去读《庄子》,这一点既反映了他对庄子哲学的偏爱,也反映了道家文化对《红楼梦》的影响。

道家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反对人为雕琢,贾宝玉也同样如此。在第十七回中,贾宝玉对稻香村有下面一番议论:“此处置一田庄,分明是人力造作成的:远无邻村,近不负郭,背山无脉,临水无源;高无隐寺之塔,下无通市之桥,峭然孤出,似非大观,那及前数处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趣呢?”这番议论中就渗透了“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 道家文化中存在着强烈的批判思想。庄子就敢于说出“圣人已死,则大盗不起,天下平而无故矣。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这种惊世骇俗的话,而贾宝玉也同样敢于指责“文死谏,武死战”的愚忠,大骂“致力仕途经济”这些话是“混话” 虚无主义思想是道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太虚幻境”之中多次出现的那副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这种假就是真,真就是假,有就是无,无就是有的思想与老庄哲学的虚无主义思想很相似。表面看贾宝玉经常“参禅”但他却说:“谁又参禅?不过是一时玩话儿罢了。”可见贾宝玉受道教文化的影响更多。 在道教文化中有很多写梦境的名篇。如道教文学《枕中记》就描写了著名的黄粱美梦:唐开元七年,青年卢生赴京赶考,途中住在邯郸一小客店,遇道士吕翁,授其青瓷枕,遂入梦境。梦中娶妻名门,飞黄腾达,出将入相,五子登科,享尽人间富贵,八十多岁善终。一觉醒来,悟破人间真谛,见店主人蒸的黄粱米饭还未熟。而最著名的应该还是庄周梦蝶:“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这则寓言是表现庄子齐物思想的名篇。庄子认为人们如果能打破生死、物我的界限,则无往而不快乐。曹雪芹写《红楼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道


教文化梦境艺术的影响。据统计,《红楼梦》全书共写了三十三个梦。小说写的这些梦给人以真真假假、似真非真、似假非假之感,曹雪芹借梦这种形式写人记事,虽然是一种文学现手法的选择,也是作者为了避祸的一种无奈。曹雪芹把梦境写得多彩多姿,充满了艺术魅力,其中既能看到庄子的影响,又让人生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感慨。在 “红楼”“梦”中,“石头”也富有人的灵性,也可以与人对话。“红楼”之“梦”“梦”便是本书的重要载体,是寄托作者思想的表现形式,正如本书在开头所写:“此回中凡用‘梦’‘幻’等字,是提醒阅者眼目,亦是此书立意本旨。《红楼梦》这部大书起是梦,宝玉情是梦,贾瑞淫又是梦,风月鉴亦从梦中所有。《红楼梦》描写的梦境,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曲笔描写,其实质是梦幻化了的现实世界,作者用梦幻荒诞、离奇莫测的手法反映了丰富的现实生活,并借此表现作者对社会、对人生的深刻认识。

《红楼梦》写了几个人间道士的形象,都是暴露和批判的对象。一个是清虚观张法官,他是当日荣国公的替身,曾御封大幻仙人,掌管道箓司印,今封终了真人,王公贵族称他为神仙是个有职有权的官方道教上层代表人物。这个人深受朝廷器重,与贵族家庭关系甚密,能说会道,惯于阿谀逢迎,将手下众道士的金玉法器敛取三五十件,孝敬贾母,又会保媒拉縴。这哪里是出家之人,分明是披着法衣的俗气十足的政客、官僚。这一类道士是极少数。一个是天齐庙里的道士王一贴,他比起张法官来是等而下之的人物,除了香火钱外,还要靠卖药为生,故不甚富足。此人油嘴滑舌,江湖术士气味很重,自己也承认,不仅妒妇方是胡诌的,连膏药也是假的。我有真药,我还吃了作神仙呢。有真的,跑到这里来混?这是个靠宗教混饭吃的道士,这样的道士恐怕不在少数。一个是道姑马道婆,这又是等而下之的人物,走家串户,讨些小惠小利过日子,根本不懂得道经玄机,却满口菩萨因果,专会那魇魔邪术,干一些骗钱害人的勾当。这样的道姑与巫婆神汉一类迷信职业者绝无两样,间到处可见到。还有一个是宁府的贾敬,贵族中好道修行的典型。此人一味好道,想作神仙,抛弃官职不袭,只爱烧丹炼汞,常年住在城外玄真观修炼,手下有一批道士服侍,终于因吞金服砂,烧胀而死,死时肚中坚硬如铁,面唇烧得紫绛皱裂,人们却说他们功行圆满,升仙去了。这是一个修炼外丹的牺牲品,为了长生而得速死,大家当作笑料,连他的孙子贾蓉在丧礼中对他也是假敬热孝在身竟跑去和两个姨娘调情。作者在写上述道教人物时采用冷嘲热讽的态度,把他们形容得卑俗、世故、愚蠢可憎。第一百一十八回袭人对宝玉说:至于神仙那一层更是谎话,谁见过有走到凡间来的神仙呢!这可以代表曹雪芹和高鹗的共同认识。看来《红楼梦》作者所追求的并不是长生,而是超俗无累的一种环境和精神境界,这是道教最能吸引愤世嫉俗的知识分子的地方。这样,我们透过《红楼梦》的形象化描写,看到了清初道教的复杂性格和多层次结构,有道教的信仰和哲理,有道教的寺观和道士,道教的仪轨和活动,有道教对社会文化生活和民间习俗的渗透,符箓与清修、道教与佛教、意识形态与有形活动交错并存,这才是现实生活中道教的较为真实的整体面貌。《红楼梦》所写的道教,虽然不能作为史料看待,但它来源于生活,深刻反映了生活,往往比那些带有宗教偏见、支离破碎的史料更具有典型意义,它使我们看到了一个世人眼中的道教,一个经过进步文学家审度批判过的道教,这对于我们今日全面深入研究道教,是有重大参考价值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18f33b289eb172dec63b71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