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数学教材的方法 自学数学教材的方法 (一)在直接规定类的内容教学中,指导学生自学教材的方法。 根据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特点,对直接规定的教学内容,既不宜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或类推、转化,也不能由教师硬灌。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自学教材呢?我认为要做到“四个结合”。 1.读说明与读例题结合。如五年制第三册的“混合运算”第一课时,在回答了教材上的四个两步式题(24+8-6,3×6÷9,47-10+5,28÷7×6)的运算顺序之后,阅读下面一段说明:“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运算。”并让学生结合上面的复习题作出解释。在此基础上自学下一段说明:“为了便于看出运算顺序,可以写出每次运算的结果。”并结合例1∶47-12+5,对这段说明作出解释。 2.读书与操作结合。如“毫米、分米的认识”,这两个单位的实际长度是已经规定好了的,学生一读就懂,因此可采用自学课本的方法进行。但是要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掌握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又必须通过操作来完成。本课时可分三个层次进行。第一层,让学生自学第一自然段,明确为什么要认识毫米、分米,激发求知欲望;第二层,边自学课本边操作,认识1厘米=10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第三层,让学生边自学课本边操作,认识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3.读书与讨论结合。有些知识或方法,教材上的叙述比较概括,学生较难理解,可采用读书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来学习。如“时、分的认识”例2(读出钟面上的几时几分),由于说明比较概括(钟表上时针刚走过数几,分针从12起走了多少个小格,这时的时刻就是几时几分)。可让学生边读边讨论,通过讨论用自己的语言把它表述出来:时针刚走过数几,就是几时多,多多少,看分针从12起走了多少个小格就是多少分。这样虽然比教师讲解用的时间多一点,但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能力得到了培养。 4.读书与练习结合。如“小数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在复习有关旧知识后,先自学例1,待学生读完例1后,教师出示一根米尺,分别指着4分米、7分米处,让学生回答是几分之几米,写成小数是几米,1米9分米写成小数是几米,并说明理由。接着,用同样的'方法学习例2;再自学例2下面一段结语,并分别举出几个整数、几个小数的例子。最后自学小数的读法,并出示几个小数让学生读出来。这样避免了填鸭式的满堂问,省时高效。 (二)在起始探索类的内容教学中,指导学生基本的思维方法。 最后,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上面四个长方形的面积与边长有什么关系?从而抽象、概括出长方形面积=长×宽。这样在直接测量的基础上,利用四个图形,逐步由直观到抽象,概括出面积公式,不仅理解了公式的由来,而且得到逐步抽象的探索思维训练。 (三)在发展变式类的内容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就小学数学教材来看,发展变式类的内容是渗透转化、对应、结构等数学思想方法的极好载体,必须把握好渗透的契机。 如,“小数乘法”有三种情况:乘数是小数的、被乘数是小数的、被乘数和乘数都是小数的。教学时,可在复习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之后,先通过准备题引导学生总结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的规律。然后,引导学生将例题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来计算,并用有关的旧知识求出原例题的积。待五个例题学完之后,引导学生将这三种情况进行比较,找出异同点,从而总结出小数乘法法则。这样就使陆陆续续学的零碎知识转化为具有科学顺序的知识结构,同时,也就内化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而且领悟到了对应、转化、结构等数学思想方法。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1c66534961ea76e58fafab069dc5022abea465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