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翎领领域认识二十四节气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社会翎领领域认识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最熟悉的一个节气。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最近特别流行“二十四节气”这一词。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历法“天干地支”“四时八节”构成的一套季节变化理论。所谓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观察、总结、概括大自然变化规律,并以二十四个节气的名称作为标准制定的一种历法,至今已经有5000多年历史。在我国古代人们把24个节气称为“大寒”“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10个节气和一系列重要的物候现象来划分时间,形成了二十四节气系列知识体系及一整套完整的生活行为规则和标准习俗以指导生产和生活活动。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二十四节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鲜明个性和文化内涵,其独特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用来认识季节和气候;二、用以指导人们对天气情况或农事活动的认识;三、用以指导人们对生活方式和心理活动进行认识……在社会翎领领域里认识二十四节气可以让孩子们认识大自然、了解春夏秋冬、四季变化,以及自然与人之间关系等方面问题……所以今天就给大家分享一下二十四节气方面内容吧!第一篇介绍我国主要以二十四节气为依据来制定各项劳动生产措施的历史沿革,以及我国各地传统节日等相关知识。第二篇介绍我国古代先民在长期耕作劳动过程中发明的各种农具以及农业生产制度。 一、认识季节 在传统中国,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一年的四个重要节令。立春过后,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在立春之后,雨水开始,春雨不再停止,天气由晴转晴,气温由寒转暖,大地开始苏醒,树木开始萌芽生长;盛夏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太阳直射赤道,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的夏季;秋分之后是秋季开始南半球秋天进入冬天。立秋是一个象征着春天到来的日子,也是秋季结束之后开始冬季的日子。“秋冬”交替之际,阳光开始从温暖向寒冷过渡,寒潮天气开始出现,同时全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秋季天气转凉。秋分之后是白露、寒露两个节气。 二、用来区分节气的名称 所谓“大寒”,就是太阳到达黄经210度所说的《春分》(见《春分》)的第二天;所谓“小寒”,就是太阳到达黄经221度所说的《小寒》第二天;所谓“立秋”,就是太阳到达黄经323度所说的《秋分》第二天。“立秋”是立秋节气的第一个节气。但人们仍然可以把24个节气和一系列重要的物候现象来划分时间。由于时间的推移以及人们对气候的认识和感知程度不同的影响,二十四节气及其所代表着的季节规律不同于其它自然万物变化的规律。如二十四节气之“立秋”就代表着秋天刚刚过去;二十四节气之“大寒”就代表着冬天快要到了;二十四节气之“立秋”就代表着冬天即将过去;二十四节气之“大暑”就代表着夏天即将到来了等。人们通过观察分析这些季节变化规律才能更好地指导生产和生活活动等。因此在劳动生产中很重要的环节就是通过对天气和物候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来确定劳动生产的具体措施和时间安排。 三、指导人们对天气情况或农事活动的解释 虽然说节气是人们根据自然变化而形成的一个很大的系统。但它不是单一的气象概念,而是以一年二十四节气为核心,把人们观察自然现象和生产劳动过程中获得的经验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对气候变化有一个整体认识。当人们知道某一季节要下雨、要下雪等气象时,便可以根据节气预报来指导农事活动。比如“小满”“立夏”“处暑”“白露”“秋分”“寒露”“小雪”等节气即为农民通过观察天气变化并结合预测农业生产实践总结而成。还有一种关于“天”的说法:“三分种”。这个说法在二十四节气中指土地被一层厚厚的、厚达几十厘米的膜所包围着而无法自由活动的时候是很重要的一种说法。在农业生产中它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四、用来指导人们对生活方式和心理活动进行认识 二十四节气作为一个整体,以季节和气候的变化为基础,通过观察、总结出了一整套完整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办法。例如春分后温度逐渐下降,太阳直射位置逐渐向北移,北半球白昼时间也逐渐变长,日照时长增加,温度逐渐下降,春分日平均气温一般比露日高出2℃~3℃。立秋后日照时数增加,昼夜温差加大,所以最热天要比阴天多2℃~3℃;早晚温差加大是比较常见的现象。小寒节气后日照时数开始减少,太阳直射位置向北移;早晚光照时间增多,太阳光强减弱。大寒:大伏节气后昼长夜短现象明显。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气候条件不尽相同。在北方大部分地区白昼时间比较长甚至有超过6小时(冬季2小时)的;而我国南部和东部地区白昼时间比较短。寒露:秋季开始冷空气活动频繁;我国华北一带温度降低快且昼夜温差大的特点;东北及内蒙古地区受强冷空气影响出现连续大风天气;新疆、甘肃、宁夏等地受西北风影响开始出现降温天气。夏至:7月上旬开始酷暑炎热天气增多;我国大部分地区日平均气温接近30℃和35℃左右。 五、用来指导人们对劳动生活习俗和礼仪进行认识 我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劳动的习俗还有很多,劳动方式、生活方式等。所以,劳动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认识是劳动礼仪学习中最重要的内容之四。我国有很多很有智慧的传统习俗。比如,在农闲时节要举行“插柳”活动和“插秧”活动。在古代只有农闲的时候才有插柳的习惯。因为“耕牛”是最古老的动物,所以每年也有很多插秧活动和有关插秧的谚语。民间还把每年立秋那天人们进行“过水节”“送水节”庆祝活动称为“过水节”。这些活动都可以用到劳动当中来。 六、用来指导社会生产建设和生活实践 如果说节气史,那么二十四节气则是中国人几千年来的文明史。每一条节气都有它自己专属的含义“农事”,是农耕文明从原始到文明最重要的标志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节气与农耕生活相互融合,变得更加复杂且更加多样。因此在中华大地上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农业生产体系。我国自公元前14世纪开始使用二十四节气与农事活动相结合相适应的农业历法。随着二十四节气在农业生产实践中表现出广泛而明显的应用价值。特别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猛和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快。二十四节气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因此二十四节气也已经融入到我们中华大地上去了。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22d2c57fc00bed5b9f3f90f76c66137ef064f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