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育社会学原理分析教师疲软现象 由于社会和工作压力、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和激励政策跟不上、教师基本需求得不到满足等原因,使教师群体出现不同程度的工作疲软现象。解决教师疲软现象的对策是:注重教师心理培养和学习深造;将“尊师重教”落到实处;建立健全激励机制等。 标签: 教师;疲软现象;原因分析;应对策略 在学校管理中凝聚力是学校内人与人之间的亲和力,是在一定价值观和舆论基础上形成的团队聚合力,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教师作为学校组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凝聚力在学校管理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小觑的。然而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会发现,教师会有不同程度的疲软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会降低教师凝聚力,从而对学校管理产生一定的问题和困难。文章将以教育社会学原理分析教师产生疲软现象的原因及对策。 一、教师是教育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之一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是教育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之一,担负着重要的教育责任, 既是教育文化的主要创造者和共享主体,又是教育文化的基本体现者;在班级管理中教师是班级的直接组织者、管理者和领导者,他们的工作效果直接关系到学校工作质量的高低和教学秩序的正常进行,关系着国家教育方针的贯彻和落实,也关系着学生的发展。 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教师的工作是直接教育人的特殊职业,其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成长都有很大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对本职工作,应具备高度的责任心,有强烈的使命感,做到为人师表、爱岗敬业。 二、教师产生疲软现象的原因 1、社会对教师评价及工作强度都给予了过大压力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社会对教师的评价,更多的都是在强调教师的无私奉献精神,及其肩负的使命感、责任感,而往往忽视了教师作为一个普通个体的需要和获得。人们常说:“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教师在学校起着榜样和模范的作用,处处以标准和规范约束着自己的行为,往往压抑着自身真实、正常的情绪和需要,久而久之就无疑给教师加大了心理压力。 学校设立的学科较多,教师的教学任务非常重,一个人通常要代两门甚至三门课,备课任务量很大;学生管理工作繁杂,随时都会有突发性事件和棘手问题等待处理;教改、科研任务较多,工作时间之外教师不但要照顾家庭还要完成学 校规定的教研工作和任务,由此可见教师的工作时间已远远超过了8小时,工作压力太大。 2、在人才观念上的误区 学校在招聘、任用教师时通常有一些观念上的误区:过分注重高学历、高职称,而轻视其自身能力大小的观念;过分注重教师的资历,而轻视其道德水平的观念;过分注重招聘效果,而轻视人员合理配置的观念。以上几点误区致使学校在用人方面会出现学历大于能力、大材小用、人才错用等现象。这些观念上的误区在高校比较突出,例如:为增添高校光环聘用高职称、学术型的知名教授担任重要的行政职务、招聘博士生担任本科生的班主任、任用代课教师的学历很高,教学和科研水平却不尽人意等等,造成了人才的极大浪费,没有做到“选贤任能、 人尽其材、物尽其用”。同时,学校缺乏对教师的职业规划和培训,让教师看不到自身职业生涯的发展前景;在教学教务管理中不擅长听取基层教师意见和建议,工作上支持力度不够,挫伤教师在学校管理中的参与性;学校在对教师的评定、晋升时的公正程度也影响着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3、教师的基本需求得不到保障 各种教育现象或教育事实,都可以归纳为“教育社会现象”,教育社会的合理组建、协调运行和功能发挥,都依赖于社会成员的良好互动,而形成良好的关系就必须要以一定的制度作为保障,然而在现行的学校管理体制和管理制度中还存在一些弊端。教师的职称评定和晋升按资排辈、干部无论业绩如何只上不下、教职工的工作范围责任划分不清导致苦乐不均、工资收入太低且差距较大、教职工的住房问题得不到很好解决、最基本的“三险一金”设定标准过低、教职工归属感和安定感不强等等一系列问题的存在也是造成教职工师资队伍不稳定,工作积极性降低的主要原因。上述的一些消极因素的清除依赖于相关制度的完善和保障,但处理和解决这些问题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不能一蹴而就。 4、教师自身性格、气质上的影响因素 个人的性格、气质不同则对待压力和挫折的态度和应对能力也会不同。有些教师性格比较乐观开朗,面对压力和挫折能够及时调整心态,坦然处之,但也有一些教师性格内向脆弱,在压力和挫折面前容易悲观失望,萎靡不振,过分紧张,长期下去对身心会形成一定的影响,对其职业生涯的发展和工作的正常开展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三、解决教师疲软现象的对策 事物之间存在着因果联系,因果之间既有先行后续,又有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能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因此,在分析过教师产生疲软现象的原因之后,我们针对原因提出一些解决对策,以防消极现象愈演愈烈。 1、注重教师心理培养 学校乃至全社会都应该多重视教师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定期让教师接受心理理论培训和心理辅导,在生活和工作中引导教师善于自我调节,做情绪的主人;减轻心理压力,适应现有教育教学制度;正确对待紧张事件,增强对挫折的应对能力。 2、为教师提供深造学习的机会 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们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学校应立足长远,放眼未来,努力构建起一个学习型组织,鼓励和支持并尽可能的创造条件为教师提供进修和学习的机会,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扩大教师的知识层面,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水平,掌握新的教育手段;同时,学校应尽可能多的为教师提供不同方式和机会加强与外界的交流,开拓教师的空间,开阔教师的视野,为学校的发展带来先进的方法,注入新的活力。 3、将“尊师重教”落到实处 全心全意依靠教师办学,这是教育的基础,《教育法》和《教师法》对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给予了法律和规范的确认。因此学校应加强工会和教代会制度的建设,真正实现学校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充分体现教职工的主人翁地位,发挥教职工的主人翁作用。学校要广泛听取教师意见,为教师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对知识分子来说事业的发展比物质需求更为重要,学校应在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支持教师深化教学和科研,使他们有自我价值实现感和事业成就感;改善学校环境和教师教学条件;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满足教师提出的合理要求;解决教师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等等。 4、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在工作过程中,学校要充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根据能力大小和成绩好坏在合理的分配制度下进行收入分配;努力建立健全对教师合理公正的考评机制,客观评价教师,并将评价的结果和教师的奖励、培养和合理使用相结合;提供均等的职称评定和晋升机会;学校要为教职工办好事、办实事,重视精神激励的力量,教育领导者要给教师积极的鼓励。 教师虽会因各种压力、学校机制和管理制度的不健全、激励政策跟不上、基本需求无法满足等原因出现不同程度的疲软现象,但社会和学校如能及时给予一些政策支持和帮助,这类现象还是会减弱或逐渐消除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2cb924a00d276a20029bd64783e0912a3167c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