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儒家“圣人”的区别

时间:2022-12-27 22:37:34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道家的“圣人”与儒家有什么区别?

(

说到“圣人”,我们往往会想到儒家提出的“圣人”,在我们看来,最符合圣人标准的,自然就是孔子了。但孔子却不认为自己是“圣人”,在他看来,尧舜才能称得上“圣人”。







儒家心目中的圣人标准是什么呢?儒家提出“内圣外王”之道,答案就很明确了。

“内圣”是说“穷则独善其身”,强调个人的修养,要达到德行圆满。对内要修德,着重练好“礼、义、仁、智、信”几项基本功,做道德的典范,人格的楷模。

“外王”是说“达则兼善天下”,机会成熟的条件下,要在社会上建功立业,有所作为,为人类造福。

成为“圣人”,要把“内圣”和“外王”两项功夫都练到极致,对已要做到德行圆满,对社会,自然是做一个优秀的君王。不过要按这样的标准,孔子还真的不够条件,非传说中的尧、舜不可了。

道家也提出了圣人的理念。

《道德经》里,多次提到了“圣人”,对圣人作了大量的阐述。

第二章就提出“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之后很多章节,也对圣人的作为提出了很多见解。






道家的“圣人”与儒家有很大的不同。

儒家提出的圣人侧重于人的德行修养,强调要成为人之楷模。而道家的圣人,是指“悟道的统治者”。 在道家看来,“道”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悟得透的,一般人往往达不到悟道的境界,要求每个人都悟道,也是不现实的。于是道家提出的解决方案是:要有一个“圣人”,是悟了“道”的统治者,由他来带领平民百姓,解决普通人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

于是道家对圣人提出了很高的标准:

“致虚极,致静笃”、“夫唯不争,故无忧”,而对纷繁复杂,勾心斗角的大千世界,圣人首先应是一个悟道者,领悟“道”的精髓,做到“虚极”“静笃”、“不争”,超脱尘世繁扰,有一种超越情怀。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里,圣人作为统治者,应处理好与民众之间的关系,以民为重,君为轻,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民众的拥护。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无为”是道家的重要思想,也是圣人的重要标准。“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无心而为,有所为有所不为。悟道的统治者,虽然手中权力很大,但知道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事情不该做。

道家提出的“圣人”理念,并不是空洞的道德说教,而是春秋战国时期,在天下大乱的背景下,根据当时纷乱的社会景象,给统治者提出的治世良方。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320da28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418d0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