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奔月》的人文解读

时间:2022-06-03 13:18:46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江苏省启东市决心小学 朱海英 【关键词】《嫦娥奔月》 人文性 解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8A-0059-02 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教学的两个维度,在教学中应当侧重于哪一个维度,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在笔者看来,应取决于学生与课文互动的需要。在苏教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嫦娥奔月》一文的教学中,当课文阅读中的工具性问题已经解决时,人文性的有关讨论便浮现出来,这个时候如果加以延伸,对于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可能是一件益事。 一、教材分析

教学《嫦娥奔月》一般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解决工具性问题:生字词要让学生学会,文章要让学生读顺;第二课时可以就文章具体内容适当地延伸,从而丰富文章的内涵,扩大文章主旨的外延。

笔者针对课文结构,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供学生讨论:1.课文为什么在开头用三个段落来描写后羿?2.嫦娥的善良体现在哪里?3.逢蒙的奸诈贪婪体现在何处?4.学完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这四个问题设计的思路分别是:1.课文题目是“嫦娥奔月”但全文只有八个段落的文章却用了开头三段来写“后羿射日”如果课文直接通过寥寥数语来描述后羿是一位英雄,也并不影响嫦娥奔月故事的完整性。曾经有学生问过笔者这个问题,教师集体备课时也常常讨论到这个问题,那不妨来听听学生的看法。2.这篇文章写的是作为凡人的嫦娥最终奔月的故事,自然要说明奔月的原因,于是灵药成为课文的另一个“主角”。灵药最终被嫦娥所吃,奔月成仙成了“善报”的标志,因此嫦娥必有传统意义上的“善举”,这才符合“善有善报”的传统道德体系。因此在本文学习中必须让学生自主发现嫦娥的“善”3.有了对嫦娥“善”的分析,则必须有对逢蒙“恶”的思考。课文中说逢蒙奸诈贪婪,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去认识其“恶”具体行为。4.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意旨在于由文内走向文外,由嫦娥奔月的传说可以延伸的自然就是中国的奔月工程,问题在于这条延伸之路要怎么走,能延伸到哪里? 二、教学片段 1.教学片段一:

师:我们这节课再来读《嫦娥奔月》,同学们有什么感想?(学生朗读两遍,再默读。朗读可以增强记忆,而默读则能促进学生理解课文) 生(女):我觉得这个故事很美,奔月应是一件很美的事,圆圆的、亮亮的月亮,还有衣带飘飘的嫦娥。 生(男):我觉得前面说的后羿射太阳很厉害,后羿站在昆仑山上射太阳一定很酷。 师:嗯,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的感受。后羿射太阳是中国的一个古老传说,叫做“后羿射日”有谁知道后羿射日的故事吗? „„

师:后羿射日与嫦娥奔月为什么会一起出现在课文中呢?课文的题目是嫦娥奔月啊?(生思考,一时无法作答) 师(提醒):那我们可不可以认为前面三段介绍后羿射日的故事是多余的呢?(生继续思考) 生:我发现一个问题,如果我们把前面的故事去掉,只看后面嫦娥奔月的故事,好像就少了什么。

师:少了什么?(追问)

生:读起来好像没那么有意思了。

师:嗯,这还只是直觉感受,能说得具体一些吗?(生小组讨论)

1:少了,这篇课文就空洞了,我们也就不知道为什么西王母会送仙药给后羿了。 2:少了,我们就不知道后面后羿为什么会带着弟子出门。


3:少了,我们会觉得嫦娥奔月也挺好的,但我们现在读完课文后,并不希望嫦娥成仙。 师:同学们很会思考,由此可见,“后羿射日”对于“嫦娥奔月”而言是一个不能缺少的铺垫。 2.教学片段二:

师:通过阅读课文,我们可以感觉到嫦娥和逢蒙分别是什么样的人呢? 生:嫦娥是好人,逢蒙是坏人。

师:嗯,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善和恶。那么,什么样的人是善的人、好的人?什么样的人是恶的人、坏的人呢?

生:像嫦娥一样为了老百姓的人就是好人,像逢蒙一样奸诈贪婪的人就是坏人。 师:能结合其他事例说说吗?(生思考)

生:一个人如果总是为别人着想,这个人就是好人;如果总想着自己的就是坏人。 师:同学们想想这句话有道理吗?

生:有道理„„但为自己着想也不应该是坏人。

师:逢蒙不就是为自己着想的吗?他怎么又是坏人呢?

1:因为逢蒙不仅是为自己着想,还会害别人,如果他得到仙药,就会害更多的人。 2:他还使用奸计,假装生病,用宝剑威逼嫦娥。 师:对了,由此可见,什么样的人是坏人呢? 生:害了别人的人就是坏人。

师:对,一个人为自己着想并没有错,但如果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损害别人,那就是恶的。一个人全部为别人着想是好的人、善的人,但善的人也一定会照顾好自己的家人,也就是自己的利益。很多时候,在我们的身边没有真正大恶的人,有些人不是故意地侵犯别人的利益,这时,我们要用包容的心对待他们,这也是一种善。但对于真正坏的人,我们就不能善,因为姑息养奸就是对更多人的恶。 3.教学片段三:

师:嫦娥奔月是一个中国民间美好传说,现实中有没有嫦娥奔月的故事呢? 1(不假思索地):怎么可能?人怎么可能真的能成仙啊?

(师微笑不语,有学生意识到老师问的并不是这个意思,于是陷入了思考) 2:我知道了,我们国家有嫦娥飞天的什么的,是个飞船。 3:我还听我爸说美国有个人老早就上了月球。

师:对呀,人类凭借着科技的发展和聪明才智,已经发明了飞船。我们国家的“嫦娥”已经到月亮那边看过了,马上就要降落到月球表面了„„中国人马上就要到月球了,假如嫦娥真的在那里,你想让航天员捎什么话呢? 生:家里人来看你啦!(一学生随即大声答道,其他学生哈哈大笑) 师:很有亲情味道,还有呢?

1:家乡人们很想你,你过得还好吗?

2:应该让后羿当航天员,让他先过去跟嫦娥团圆。 3:不用捎话了,让航天员把嫦娥带回来跟后羿团聚吧。 三、课后思考

问题是课堂的灵魂,《嫦娥奔月》一课的教学也不例外。在本次教学实践中,让学生思考的四个问题在笔者看来是有价值的:问题一有助于让学生对文章结构有一个完整的了解,知道背景对于文章内容的重要性;问题二和问题三有助于学生深刻思考善与恶的关系,从而启发孩子们不能有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意识;问题四则在于文章植于生活的生命力,当嫦娥奔月由一个故事变成现实时,这样的嬗变可以帮助孩子们打开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以后看到嫦娥工程的相关消息时,可以依托本课获得的知识产生更为丰富的联想。从这个角度讲,人文性在语文课堂上的生命力在延伸,而这种延伸如何才能有效,关键还得依靠教材进行发散,


发散多远,取决于教师引领下学生的思维深度。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3789fefa300a6c30d229f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