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2中的科学知识

时间:2023-03-17 04:23:1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流浪地球2中的科学知识

“四年前,我就许了一个愿,选择10部科幻电影,选择100个知识点,通过手绘方式给孩子们讲解更多科学知识。”因《流浪地球》的手绘图解“走红”后,王元卓开辟了一条新赛道——科学普及。

已经出版的《科幻电影中的科学——科学家奶爸的宇宙手绘》《科幻电影中科学——科学家奶爸的AI手绘》,还有春节后即将出版的《科幻电影中的科学——科学家奶爸的智能体手绘》……在繁忙的科研和行政事务之外,王元卓向实现自己当年的承诺一步一步迈进。

他创作的手绘科普图书,是“科学家”与“父亲”两种视角的融合,获得过很多科普类大奖。也有孩子给他写信,跟他探讨他书里的科学问题。“传播科学知识的过程,温馨又有成就感。”

而且,和其他领域不同,王元卓所在的信息技术领域,更需要专业人士做科普。这一领域的发展日新月异,你只有身处其中,才有更加前沿的分享。他在中国计算机学会组建了科学普及工作委员会,他希望能打造科普的良好生态,推动科研界的同仁去做更多科普。“有意愿有时间的,可以多做;没时间的,可以少做。哪怕一个人一年只做一次科普,参与的人多了,量就大了。这一系列工作,追溯起来,都跟《流浪地球》有关。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苟利军也是《流浪地球2》的科学顾问,他还是一名活跃的科普人。苟利军一直喜欢科幻电影,从小就爱,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中国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硬核科幻电影。

《流浪地球2》导演郭帆在知乎的回答中写道:邀请了多位中科院的科学们来做科学顾问,多亏了他们,这个想象中的世界初见规模。

电影科学顾问、中国科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梁文杰这样描述自己的工作:为了配合设定,对剧情的设定和走向做了各种有趣的估计和计算,科学的作用是帮科幻的叙述贴近科学对其中科技活动的合理性和逻辑自洽提供建议。保证场景的真实感,保证其内容与科技发现不断共鸣,产生持续的影响力。


“现在的量子计算机确实不是电影里这个样子,但未来或许会有。这个名字的诞生,我们有两个考虑:它得是大众有一定概念的,但它不能就叫今天的名字,于是我们加了个定语,让它不至于让人太陌生,但又有些超前。”王元卓解释。还有,主角生活、工作空间的墙上、玻璃上和黑板上写的公式,不是乱写的;计算机操作界面上程序的代码,是一行一行设计出来的;甚至电影里的机构名称、层级设置、工作岗位名、人员职务等都经过了反复推敲,力求让人感到真实、可信。“很多画面在电影里可能只出现了1秒,但就是这1秒,也经过了深思熟虑的。”

一方面是希望中国的硬科幻更加成熟,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吸引更多心中有梦的人致力于未来科技的发展。那些电影给他们的震撼与感动,他们想传递给更多人。电影上映后,梁文杰也在继续解读着电影中的“知识点”,科普电影中的太空电梯、月球坠落。

能为影片做些事情,苟利军同样觉得激动。不过,他也坦言,相比较科研,科研人员目前提供的支持相对容易,有简单计算和推导就可以,不需要像《星际穿越》那样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去呈现一个画面。“影片中还暂时没有用到复杂度特别高的展示。”苟利军说,“但科学和影视的结合,科学家与艺术家的结合,肯定会做得越来越好。国外的科幻电影也做了非常长的时间,我们也已经沿着科影融合这条路开始走了。”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4c0e902834d2b160b4e767f5acfa1c7ab0082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