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套板为跳板--《咬文嚼字》精彩课堂实录片断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浙江宁波滨海国际合作学校 房福建 师:“套板反应”都有哪些具体表现啊?我想先请大家来填个空。(PPT投影) 从前做诗文的人都倚靠《文料触机》《幼学琼林》之类的书籍,要找词藻典故,都到那里去乞灵。美人都是“ ”“王嫱西施”,才子都是“ ”;谈风景必是“____”,叙离情不离柳岸灞桥;做买卖都有“ ”,到现在用铅字排印书籍还叫“ ”“ ”。 生:美人多是“柳腰桃面”,才子当然“学富五车,才高八斗”,风景常常是“春花秋月”。 生:我知道一般刊印书籍叫“付梓”或“杀青”,我看过一篇文章,讲的是我们民族使用的竹简和雕版刻书。 师:好。谁来挑战下后面的几个?想想在历史上以经商闻名的有谁啊? 生:我知道范蠡,自称“陶朱公”,好像被人供为“财神”。(有人笑,小声说“财迷”。)我想填“陶朱风采”。 生:好像老师讲过子贡做生意也很擅长,且有“端木遗风”之誉。(掌声) 师:如果每个人写作都陷入“套板反应”的俗套,千人一面,人云亦云,还能有什么美感?所以朱光潜先生说:“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就根本与文艺无缘。” (这时一生高高举手) 生:老师,我不赞同朱光潜先生的说法。“套板反应”固然俗套,但我觉得我们也离不开,要不古人还要《文料触机》《幼学琼林》干什么,付梓、杀青就很有文化味道,说美人是王嫱西施可以带给人们无穷的联想,这不也是我们文化博大精深的一部分吗? 师:你说得太精彩了。(其实我当时大脑一片空白,一下子打乱了原有的教学计划。我的直觉是回到问题的原点。)但是你忽略了朱光潜先生说话的语境和概念的内涵。(于是PPT又返回到“套板反应”。)大家再来看看这几句话。 (PPT投影)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1 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们所说的“套板反应”。 生:我也觉得朱光潜先生没有完全反对套语,他是说若是“安于”套语,“毫不斟酌地使用”就不行了。 师:对,这就是朱光潜先生语言严谨之处,我们不能断章取义。你学会了咬文嚼字,学为所用,不错嘛。 (同学笑) 师:还有两个连词用的非常巧妙。 生:”而”字应该传递这样的信息,看到一件事物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如果你再三斟酌,做出比较辨别,甚或有所创新,就是推陈出新了,“而”之后表达了一种误区。 师:这是变“套板”为“跳板”啊,在一定程度上“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也验证了熟悉了诗歌谴词造句等文字运用技巧的“套板”后,你“也会吟”,但要成为诗中高手,非得要深入生活、体验情感、揣摩意境,跳出“套板”不可。 生:我觉得朱光潜先生更在于说一种心理,比如“立即使你”、“安于”、“自鸣得意”。这说明你已经有了习惯性思维,自己却不觉得是“滥调”,“并且”得意,这就显得荒谬可笑了。 师:那大家再想一想,朱光潜先生写“套板反应”的用意是什么呢? 生:批评时弊吧。 师:不全是。 生:我觉得应该是这一个段落开头的一句话:“联想意义也最易误用而生流弊。”这是这部分的中心句,“套板反应”就是朱光潜先生用专业术语下的一个定义,进行的例证。 师:太好了。你又回到了论说类文章的写作方法上来看问题,有分论点就有与此相关的例证,有实例就有分析,有古人运用就有今人对应,这怎么感觉一滑就又滑到“套板反应”里去了呢? (生大笑。) 师:我们常说文无定法,但不是无法,是不拘泥于方法而又不违背于方法。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563bb7755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f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