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政治思想异同综述

时间:2023-04-14 00:20:15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儒道政治思想异同综述

我国的传统思想浩瀚丰富、源远流长,而政治思想就一直生长于传统的伦理思想之中。其中儒家和道家两家的政治思想是比较杰出的,都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两家的政治思想既存在相同点又存在差异性。

一、儒道二家政治思想的差异性

1、儒家“有为”和道家“无为”的政治思想的区别 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他是中国政治思想史上一个伟大的人物,他对于中国政治思想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创立了以仁礼为核心的政治思想。他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政以德”是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体现,对后世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总的来说,儒家强调的是“有为”,强调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与使命,重视为社会和他人贡献。儒家对人生最大的启示就是它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观念从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到处宣传他的思想这个事实中可以看出来。

老子一书中关于治国的言论有很多,虽然他没有像孔子那样明确地提出积极有为的思想,但是他对于治国之道还是有自己的见解的。“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欲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这句话就说明老子深重的怀有治国安邦的抱负。他提出“无为”的思想,提倡的是顺其自然,并不是要求人什么事都不做,听凭命运安排,而是要说人不应乱为。他还提出“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思想,这就是说要采取清静无为的方式来达到目的,治国也应该这样。

道家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是从当时人民悲惨的现实生活中得出来的结论。当时的国家和社会正处于动荡不安的时期,战乱频繁,各诸侯国的当权者大多奢侈腐化、横征暴敛,弄得民不聊生。或许很多人会说,道家作为当时比较有洞察力的知识分子,虽然看到了这样的社会现实,却对现实抱失望的态度,逃避现实,想着明哲保身,提出“无为”的政治思想是应该给予否定的。但是,道家“无为而无不为”的治理思想的提出,不仅在思想界产生重要的影响,同时在政治界上也算是一个奇迹。“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天下多忌讳,而在弥贫;民多利器,家家滋昏;人多技巧,奇物滋起;法今滋章,盗贼多有。“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这些正是老子对当时统治者诸多的“有为”所带来的社会灾难的描述。这看来,道家提出的“无为”理念并不是消极的,而是对安邦定国有不同的看法。老子的“无为”只不过是一种特殊的手段,它的实质是提倡顺任自然的行为,反对妄为,是要通过“无为”的方式达到“无不为”的结果。“无为而无不为” 才是道家政治思想的实质。

2、儒道二家在治国上对于“礼”的重视程度不同


孔子曾说:“其为人也孝梯,犯上作乱者鲜矣。”忠是孝的扩大。他们认为修身、齐家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儒家提倡的“礼”,既是政治准则又是道德规范。违反了它,既是道德问题又是政治问题。在治国方略上,孔子主张对民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他认为用道德和礼教来管理民众,民众不但有廉耻而且民心归服,是最高尚的政治。但是孔子不是说绝对不要刑,而是倾向于重德轻刑,刑是到不得已时才用的。孟子也有相同的主张,他主张“省刑罚”提倡以教化为主。他还提出“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的思想。而且,孔子还提出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观点,认为无论是君还是臣,必须恪守礼仪,受到一定的道德的制约,为维护社会秩序尽职尽责,这样社会才会安定,人民生活才会安定。

和儒家不同的是,道家虽然看到了“礼”作为一种外在的社会规范,可以用来规范民众的行为。但它是在道德、仁、义都废失的情况下才出现的。老子就说过“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在老子看来,礼对于治理国家并不像道德和仁义那么重要,治国德最佳状态还是遵循“道”,而道德、仁和义和“道”是距离很近的,“礼”则比较远。不仅如此,老子说过“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这些都说明道家对于“礼”在政治生活中所起的作用的重视程度是远不及儒家的。

二、儒道二家政治思想的相同性 1、治国要讲信。

儒家在治国上,把信置于很重要的地位。孔子的学生子贡,曾问孔子怎样治理国家,孔子回答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又问:“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孔子说:“去兵”子贡再问:“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孔子回答说:“去食。”他最后告诉子贡“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孔子还指出“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些都说明儒家对信的肯定。

道家在治国上同样重信,老子指出“言善信,政善治”“言善信”意思

是说话以守信为善。老子还指出“轻诺者,必寡信”。意思是说轻易就应允做什么事的人,能言且有信,说到做到是很少的。他这种认识是比较正确的,符合当时的社会现实。但是,他提出的“信者,吾信,不信者,吾亦信之。”则说明老子讲信有点过头了。对言而有信的人,相信他是对的;对言而无信的人,也相信他。什么人都相信是不现实的,对于“轻诺者”明知道是“必寡信”就应该要注意了,不能上当受骗。

2、政治必须体现老百姓一定的经济利益

儒道二家都认为,统治者对老百姓们不能无节制的剥削,他们都对民众表示同情,孔子有“苟政猛如虎”的感叹,老子则把追求无度的物质享受,而竭尽所能去掠取百姓的统治者,比之为杀人放火的强盗,即“盗夸”。同时,老子提出“去甚、去奢、去泰”,孔子也提出“导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这就是说统治者要让利于民,克制自己的私欲。再者,儒道二家还提出了一系列相似的举措,在政治上都体现了百姓的利益。老子提出了削平贫富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59b92ed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f1ecdb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