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业救国、慈善救民的状元慈善家张謇 作者:温鲁 来源:《慈善》2020年第01期 张謇是晚清著名实业家,他兴办的大生纱厂是中国民族工业的先驱与骄傲。因为有了大生纱厂,江苏南通从一个落后的县城逐渐成为南北交通要道上的一座名城。张謇兴办的大生纱厂与慈善事业,为当时与后世带来无穷福祉。 张謇是江苏南通人,从小成绩优异,关心祖国命运。中日甲午战争那年(1894年),张謇刚好考中光绪甲午科状元。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的消息传来,举国若丧考妣,张謇彻夜难眠。“如何反败为胜、重新崛起?”张謇意识到,传统仕进之途已经不能有效地救中国了,应该另寻报国之门。有一天,张謇徘徊街头,一位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的话使他有了很大触动。李提摩太说:“若中国不能普及教育、公共卫生、大业实业、推广慈善,必不能共和,必不能发达。”张謇反复思考,认可了传教士的话,毅然走上“实业救国、慈善救民”的道路。为此,他抛弃官职、经商下海,成为一名不当状元的状元郎,为世人所不解,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支持他、效法他、追随他。 张謇很有经济头脑,选择了纺织业作为终生奋斗的领城,“衣、食、住、行”四大民生,以衣为首要。张謇说:“天地之大德曰生。”因此把自己创办的实业取名为“大生”,这个词富含了儒家、道家、佛家以及基督教共有的理念,要使苍生蒙福,为此要勇敢地作为。张謇的实业扎根中国社会,紧跟中国国情与世界大势,经历数十年起伏,最终大生纱厂取得了巨大成功,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为地方经济的发展与全国经贸的流通,乃至商品出口都做出了贡献。张謇通过大生纱厂大量吸纳乡民、流民、灾民入厂做工,在稳定治安、解决就业、创造财富各方面都创造了奇迹。创办实业使张謇获得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重收获,在荣誉与财富面前,张謇没有改变自己,保持了本色,全身心地投入了教育与慈善事业。实际上,创办实业不过是张謇获取资金的途径罢了,他真正醉心的是教育、慈善事业的振兴。江苏南通是南北交通要道,同时也饱受战火蹂躏,民生凋敝,张謇为救民于水火之中投入了巨大的财力与心血。他兴办了诸多慈善公益事业,其慈善事业覆盖当地社会贫困阶层,形成近代较为完善的地方慈善体系,近代南通的慈善事业深深烙上张謇个人的印记。 对于慈善事业的重要意义,张謇曾这样对其子张孝若说:“慈善虽与实业、教育有别,然人道之存在此,人格之成在此,亦不可不加意,儿须记之。” 張謇主张“社会比之国家更为重要”,这是他慈善思想的根本,在近代中国慈善公益事业中具有重要地位。张謇的慈善思想吸收了传统的政治、伦理观念,还加入救亡图存、改良社会的近代观念,使张謇的慈善事业与一般意义上的“善举”“义行”区别开来,成为中国近代慈善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反复申明慈善的重要性:“国家之强,本于自治;自治之本,在实业、在教育;而弥缝其不及者,惟赖慈善。”他认为:“凡事必先智,启民智必先教育;而教育非空言所能达,乃先实业;实业、教育既相资有成,乃及慈善。乃及公益。”“属于积极之充实者,最要为教育;属于消极之救济者,最要为慈善。教育发展,则能率于以增进;慈善周遍,则缺憾于以弥补。”可见张謇把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看作是国家发展的根本,实业是最基础的最根本的,其次是教育的发展。这二者发展以后,慈善事业是起弥补作用的,是其理想的重要补充。张謇有着很强的整体观念,他把慈善当成一个整体,从社会需求的方方面面入手,实施有成效的整体求助。把慈善与实业、教育一起归为地方自治的三大维度,是张謇慈善思想的卓越之处。1896年,张謇兴办儒寡会,专门救助寡妇、节妇,改善女性生存环境、提高女性地位。1905年,张謇兴办育婴堂,专门收养婴儿。1914年,张謇兴办贫民工厂,专门招收贫民做工。1915 年,张謇资助警察局兴办济良所,帮助娼妓改过自新。1916年,张謇兴办残疾院与盲哑学校,提高残疾人生存技能。并且兴办养老院与栖流所,收容、改造乞丐,孝养老人,实践了孟子的济世理念:“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张謇还特别看重临终关怀,兴办医院与义冢,使“死有所葬”,将仁爱心发挥到了极限。张謇还兴办女工传习所、博物馆、图书馆、剧场、公园等公益机构,为社会建设做出了贡献。张謇聘请了当时的名家沈寿来南通开办女工传习所,专事刺绣艺术教育和创作。由沈寿和张謇共同创作的刺绣理论著作《雪宦绣谱》,是中国刺绣史上一部刺绣理论与实务操作兼及的专门著作,是刺绣里面最珍贵的财富珍宝。这部吴地苏绣名著是沈寿毕生刺绣技艺研究的总结,沈寿的口述得益于张謇的帮助和整理才得以出版发行。梅兰芳、欧阳予倩等艺术名人都曾受其邀请,来南通演出。由此也可见张謇是一个热爱文化且热衷传播的资本家。 南通成为当时中国1700多个县中,率先初步建立幼有所抚、老有所养、贫有所济、病有所医、残有所助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地方。我们惊讶地看到,张謇所做的慈善事业其实已超出了慈善的范畴,其实,他是以实业来行使政府职能,办学、办厂、办医院,经济、文化、卫生,他样样都来,而且样样都能办好,这是在晚清时期产生的一个特例,应该说齐头并进是当时“实业报国”思潮下产生的一个成功案例。 张謇提出,“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故踊跃从公者,做一分便是一分,做一寸便是一寸,鄙人之办事,亦本此意……人恒以寿为重,其实人之寿不寿,不在年岁之多寡,而在事业之有无。若其人果有益于地方,虽早夭亦寿,无益于地方,即活至百岁,奚得为寿。”可见张謇的慈善背后,体现着他的人生哲学和他的世界观。 张謇除了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熏陶之外,我们还能从他的身上依稀看到佛教徒的志趣。据史料记载,近现代以来,南通就是净土宗盛行之地,张謇曾在狼山修建寺院,并恭请太虚法师莅临南通讲经说法。 因为有了张謇及大生纱厂,南通实现了飞跃。人们从大生纱厂看到了民族工业的希望。人们记住了张謇,不仅因为他是实业家,更因为他是慈善家。卡耐基有句名言:“财富应为社会所有,把财富带进坟墓是可耻的。”对比起来,张謇的哲学高度不亚于西方哲人。◎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65074e814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c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