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期货大事记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04年9月-10月 2004年9月22日,玉米期货合约首日上市,开盘价1230左右,上市后玉米合约一路震荡下跌,在1130附近逐渐获得支撑企稳。 下跌原因 1、2004年中国玉米大丰收,可当年的收购状况却与往年有所不同。东北主产区新玉米的收购工作一直在向后推迟,在上市初期即使市场上有收购价,也基本上处于有价无市的局面。当地的深加工企业收购量明显不如往年,保持在平稳的库存数量。销区需求不旺,饲料企业持观望心理,价格相对平稳,部分地区受到货数量的影响价格略有波动。 2、12月的第一个周末玉米主产区开始降雪,气温下降到零下六度至零下十六度。农民惜售的心理仍然存在,大多数收购方也在观望等待,即使少数粮库和深加工企业有一些小量的收购也因雨雪天气恶劣而放慢了进度。吉林地区湿玉米的收购价格依然维持在0.38-0.41元/斤,而能达到符合交割标准水分含量为14%的玉米需加上0.10元/斤的烘干费,收购数量基本保持稳定。 冬至后,吉林地区普降大雪,气温骤然下降,大冻已至,极有利于新玉米的脱粒,玉米上市的速度明显加快。可吉林省农发行在2004年度没有因玉米产量的大幅增加而相应增大对收购主体的资金支持力度。针对目前粮改的现状,吉林省农发行在制定信贷政策的时候,取消了企业自有资金、风险准备金和预购定金的固定比例,采取了灵活的弹性比例管理,将企业自有资金比例由10%调整为5%至10%,企业风险准备金和预购定金的比例由5%降低为3%至5%。短期内收购资金的不足将直接打压着玉米的收购价格。 二、05年2月-3月 时间是从2月28日至3月末。玉米急速上扬,此一时段美盘玉米涨升的格局,大连大豆也有一波飙升行情,加上玉米出口利好的刺激,大连玉米期货出现了一轮急速上扬的行情。此次上涨带动了玉米现货价格的提高,真正发挥了期市的发现价格的功能。 三、06年01月-03月 元旦过后,大连玉米处于窄幅波动状态,三个交易周的时间里,市场仅在30元/吨左右区间内交投。春节附近,国内产区大多暂停玉米销售,市场可供玉米量明显减少。受产区深加工企业需求旺盛,用粮企业补库意愿强烈,农户惜售心理较强等因素的影响,东北玉米市场呈现供需偏紧格局,同时在销区养殖、饲料消费状况的好转的带动下,关内部分地区玉米价格继续上扬,华北局部地区还出现大幅上涨。 1月25日一根几近涨停的大阳线拔地而起,宣告了本年度的第一次上涨确立。期价在短短的5个交易日里上涨了近150元/吨,这也是本年度第一次冲过1500关口。此次的上涨是迅猛而短暂的。2月7日,国际市场在黄金、原油的带领下各个品种均出现了大幅下挫。次日,国内玉米演绎了一个“黑色星期三”,当日不仅跳空低开,并以跌停板收盘。随后近三周的时间里,行情即在1500关口附近又开始进行了幅度为约40元/吨的区间振荡。 四、 06年06月-08月 5月31日,大连玉米市场出现了一个十字黄昏星形态,这在技术上发出了明显的看跌信号。6月1日,金属、天胶和白糖出现跌停,豆类与小麦也是大幅下挫,这直接打击了玉米市场的人气,期价急速下行,跌破了1500关口,本年度的第二波的下跌行情就此开始了。 进入6月中下旬以后,东北大部分地区出现频繁降水,使得绝大多数地区旱情得到了解除。主产区的天气状况对玉米生产将起到更大的影响,成为市场的炒作回落行情的一个热点。在此时期,其他的利空也频繁出现。2006年“大连夏季玉米竞价交易会”成功举办,共拍卖了约23万吨玉米,成交价大多接近当地市场价。竞拍场面没有想象中的火爆,这也反映了参会者持有比较理性的心态。黑龙江国储粮拍卖会上的3万吨玉米全部成交,多数成交价在1160元/吨,发至锦州港的成本大约在1280元/吨左右,已低于当时的市场价格。 7月初,中国最大的玉米增甜剂生产商——西王糖业公司表示政府已经批准其进口5万吨美国转基因玉米,这也是多年来中国首次整船进口玉米。西王糖业顺利拿到质检许可,表明政府无意限制玉米进口。7月份以来,国内玉米市场供需形势发生悄然变化。关内部分地区新麦与玉米价格大幅倒挂,一些地区饲用玉米被新麦批量替代,导致关内多数地区玉米市场呈弱势态势,价格逐步回落。南方港口的玉米价格也是一路走低。到7月末8月初的时候,吉林省内几乎所有的玉米深加工企业收购活动都已停止。 基本面上的这些利空因素对大连玉米形成有力打压,行情逐步走弱,尽显疲势。尤其是7月份里,K 线形态是绿肥红瘦,期价受阻于10日均线,拾级而下。到8月上旬,期价又跌至年初振荡整理的平台位置。此次下跌,期价从1500关口之上跌至1350元/吨附近,跌幅近150元/吨。 五、06年10月-07年01月 国庆长假后的第一个交易周,大连玉米涨势如虹。主力合约增仓放量,一举突破了7月24日以来振荡箱体的上轨,并一鼓作气冲过7月中旬的平台整理位置。主力合约在一周里累计涨幅达80元/吨,十分可观。随后的几周里,行情呈现高位振荡格局。 此次的上涨得益于以下几个因素:美盘大涨提振,带动国内做多热情。节日里,吉林玉米深加工企业就已经开始了新玉米的收购。作为吉林省玉米价格风向标的长春大成率先启动收购,二等玉米的挂牌价为1260元/吨,较去年同期高出了80元/吨。养殖业需求增长加快, 对玉米价格走强形成支撑。国内玉米出口有望恢复,带来利多预期。 尽管到10月下旬,主产区吉林省玉米收割大部分完成,晚熟品种玉米已开始陆续上市,但由于当地农民不习惯早上市,致使许多企业价格高企却少有本地新粮。所以,为保证库存安全,深加工企业只得挂出高价。 在10月末期的几天,主力合约(C0705)的期价几度冲击1500元/吨的位置,但都没能收于这个整数关口之上,市场的上升趋势有所放缓。 进入11月份,小麦期货出现了大涨行情,这给玉米市场带来人气提振。入秋以后的这轮农产品的上涨就是以小麦为先锋的,之后才是玉米。大连玉米主力合约成功突破了1500关口,期价再上新台阶。 11月中旬,我国主要产销区玉米价格出现暴涨,部分地区价格上涨犹如“井喷”,国家发改委发放玉米出口配额400万吨,是本次玉米价格上涨的兴奋剂。华北黄淮产区的社会多元体积极入市加大玉米采购量,甚至抬价竞争收购,造成抢购货源局面。在一周时间里,南北方港口的玉米平仓价均上涨了100元/吨左右。 因玉米丰收之后遭遇暖冬天气,农户收割工作有所推迟,进而影响了新玉米的脱粒工作,同时新粮收购工作进展也相对缓慢。尤其是东北地区正在加紧筹备出口玉米货源,这使得东北玉米南运被截流,货源相对更紧。 二十四节气中的小雪那天,东北三省12家主要玉米深加工企业集体调高新玉米收购价。其中,吉林省内各家企业将收购价格上调至与出口粮一致。作为风向标的长春大成公司再度挑起领涨大旗,报出1340元/吨的省内最高收购价格。对于本次调价,深加工企业表示,为了保证厂内安全生产库存的需要,各方一致同意将价格抬高,火拼出口粮收购,不惜一切代价保证收购进度。贸易商和玉米深加工之间的粮源争夺战更加激发了农民的惜售心理。 在基本面现货价格不断调高的支持下,大连玉米加速上扬,其涨升的力度与幅度都达到了本年度的极限。一根根阳线如同红旗招展,使得玉米成为国内期市上最吸引眼球的品种。从11月初至11月27日,期价涨升了近180元/吨。 11月29日,整个农产品市场发生了“黑色星期三”。当日强麦出现跌停板,豆类品种也是集体下挫,这助长了玉米市场的空头人气,抛盘汹涌而至,期价下挫50余点,成交创出年内天量。一根长阴跌破1600关口,拉开了大连玉米技术回落的序幕。随后的几天,交易商与投机者了结头寸的意愿在增强,期价逐步走低,成交量日渐萎缩。从大商所公布的盘后持仓排名看,主力多头阵营已有所松动,并出现了部分翻空的现象。 随着气温明显下降,东北农民玉米上市量开始逐渐放大,部分深加工企业和贸易商玉米收购量明显增加,这同时也说明当前的收购价格基本达到了农民的心理价位。从海关公布的数据看,11月我国的玉米出口量仅有26万吨。由于港口装运能力有限,也导致了出口延迟。前期我国一共签约出口近400万吨11月到明年2月份船期的玉米,而港口玉米集聚困难,且每个月只能处理最多80到100万吨玉米的出口。因此,为保证合同履行,贸易商将玉米出口的最后船期顺延到明年三月份。 此时,国家宏观调控粮食价格意愿明显。用粮企业面对高价粮源,无法获得所需,企业库存明显不足,这一现象已经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为了满足市场的正常供应,有关方面此前已经对小麦进行了多次拍卖,意在平抑市场粮价。国家发改委联合财政部等部委也于12月7日发布了《国家临时存储粮食销售办法》,将采取在粮食批发市场常年常时公开竞价的方式销售临时存储粮,以保证市场供应,保持粮油市场平稳运行和社会稳定。适时进行粮食拍卖,也正是国家对粮食市场进行宏观调控的常用手段之一。 12月中旬后,主产区吉林省玉米深加工企业再度上调收购价格,始终与出口粮收购价格保持一致。长春大成国标二等玉米收购价格达到1380元/吨,日收购量仍在万吨左右。此外,中储粮在9—10月份轮出的玉米至今还没有补充进来,后期陆续补库将会支撑东北玉米价格。同时,南北方港口玉米价格也进一步走强。大连港二等及二等以上的玉米平仓价为1530—1540元/吨,大连港及周边玉米库存约40万吨,其中出口玉米为20多万吨,内贸玉米相对较少。由于面临出口合同执行高峰期,但出口玉米货源仍然不足,广东玉米价格再度上涨,蛇口港二等及二等以上的玉米船板价为1720—1730元/吨。 针对一些地方粮油价格上涨,国务院办公厅发文要求各地切实做好粮油供应和市场稳定工作。最近一轮粮油涨价出现恢复性上涨有其合理性,而国家此时强调市场稳定,并非压制粮价,而主要是预防囤积居奇,导致市场大起大落。这次粮价上涨幅度并不大,11月份同比涨幅为4.7%,属于可以接受的范围,因此当前粮油市场仍然稳定,考虑到本轮行情是近两年我国粮价回落后的恢复性上涨,有关部门更没有理由过分打压粮价。在紧锣密鼓的粮食拍卖影响下,后市部分品种价格会逐渐趋于平稳。但各地粮食收购价的提高也可能导致农民待价惜售,导致价格进一步抬高。此外,元旦、春节即将来临,这些也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价格上涨。 11月19日,在吉林省榆树市成功地拍卖了7万多吨玉米。几无悬念,中粮集团和吉粮集团以1260元/吨的起拍价格一举购得。年底前,国家可能再度在吉林拍卖117万吨玉米,在黑龙江拍卖30万至50万吨玉米。毫无疑问,这些玉米主要是为出口备货。中粮和吉粮是中国仅有的两家具有玉米进出口权的企业,为了履约,玉米出口商将加大玉米收购力度。 冬至之日,大连玉米增仓放巨量,期价上冲刷新高点纪录后回落,收出一根带长上影的高位阴星,技术上调整的意味明显。而CBOT玉米期价在圣诞假期之前已经重新回升到大运行区间头部附近,面临着月初缺口的压力,行情处于了两难选择的境地。 六、07年06月-08月 主要利空因素 1、饲养业恢复不尽人意,使需求情况相对清淡。而补栏成本过高也严重阻碍了后期需求的上扬。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预计,07年度饲养业需求将与06年度持平(即结束多年的增长势头),但根据上半年以来养殖业的疲软态势,今年的饲养需求预计将低于上一年度,使紧张的供求局面略有喘息之机。 2、玉米使用利润较低限制玉米继续上涨空间。玉米成本过高,使饲养产品和低端深加工产品利润过低,甚至部分领域始终处于负利润状态,这严重限制了后市玉米上涨空间。 3、新季玉米上市前恰是国储玉米轮出的大好机会,将是后期市场最主要的冲击力量,也是目前可见唯一能够改变陈玉米方向的因素。 4、小麦甚至籼稻替代作用将再次显现。目前黄淮地区玉米到货价格与新小麦收购价格存在280-300元/吨的价差,长城以南地区普遍考虑或已经在用小麦部分替代玉米,以延长库存玉米使用时间,虽然替代比例有限,最高也不会超过20%,但毕竟会缓解对玉米的依赖性,在局部地区甚至会对玉米形成不小打压。 5、国家态度。近期,国务院明确表示“严格控制玉米深加工盲目发展。各地要停止新建、扩建玉米深加工项目,并对在建项目进行全面清理。”这一针对由猪肉价格大涨引领农产品价格上扬的表态,很明显表明国家的立场。玉米价格继续大涨,不仅会牵动相关深加工产品以及饲养产品价格,也将对社会整体物价水平造成不利影响,国家更希望玉米行情在能够保证农民增收的同时,也要稳定有秩,兼顾整体国民经济安全。如果玉米价格再掀波澜,国家肯定会如06/07年度初期那样再度出面利用各种有效方式进行调控。 6、东北产区后市供应能力仍然较大。东北产区大型深加工企业在玉米上市高峰期积极备粮,库存较大,多数大型企业目前库存足以支撑到新粮上市。部分企业资金充足,在保证自己年度需求的同时,掌握大量盈余,等待机会进行贸易。虽然部分粮库因未拿到足够贷款,或者资金占用,无法及时收囤玉米,粮库整体库存水平不如常年。但不可忽视的是,目前多数粮库还积累了充足库存,因收储成本较高而没有出现普遍性的轮出,另外一些粮库为南方企业代收库存因南方需求不旺而尚滞留于产区。 7、玉米播种面积稳中有增,优质高产品种的推广和相关农业技术的日渐普及对提高玉米单产水平有积极作用。据中国一家粮食智囊机构的分析师在7月初于北京举行的一次粮油行业会议上称,如果7月份天气正常,(玉米)产量将会提高到1.50亿吨的水平。 作为对比,该机构在7月4日发布的中国玉米产量预估值为1.49亿吨,比上年提高了2.4个百分点。这一预估数据考虑了中国东北地区干旱因素的影响。不过分析师指出,今年辽宁遭受旱情的地区相当于总播种面积的三分之一,而历史上该省出现旱情的耕地面积所占的比例通常达到30%。考虑到播种面积比去年提高了4.2个百分点,这将完全抵消干旱、洪涝以及虫害给单产造成的损失。 今年中国玉米播种面积比上年提高,原因在于玉米种植收益相对较高,吸引农户扩大了播种面积,相应减少了油籽播种面积。 七、07年8月初-11月下旬 6月份以来,辽宁、吉林、黑龙江地区均出现持续高温少雨天气,结果导致辽宁1300多万亩耕地出现不同程度的旱情,这对玉米的拔节较为不利,并影响玉米的后期品质。进入8月份,我国玉米主产区气温明显偏高,降水同比略少,使一度有所缓解的旱情再次抬头,对玉米的生长造成了不利影响。尤其在玉米产区黑龙江以及吉林北部等部分地区的干旱加剧,局部减产迹象日益明显。国家防办当时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耕地受旱面积1.64亿亩,比多年同期偏多近3000万亩,其中重旱4624万亩、干枯1300万亩。其中以江西、黑龙江、湖南、内蒙古、吉林、广西6省(区)旱情最为严重。尽管今年我国玉米播种面积提高,但是单产前景变差,国内玉米期货在此背景下企稳反弹。 八、08年初―5月初 在2007年年底至2008年1月这期间,玉米价格有所回落,国国家对玉米等原粮进行了政策调控,其中包括拍卖,进出口政策等。在2007年11月、12月、2008年1月份拍卖玉米;2007年12月20日取消玉米等原粮及其制粉的出口退税;以及财政部在2007年的最后一天宣布2008年对玉米等原粮及其制粉共57个8位税目产品征收5%至25%不等的出口暂定关税,玉米等部分原粮出口暂定税率为5%,玉米制粉、大米制粉等出口暂定税率10%。 到一月底,当政策面因素消化完毕;受国际国内市场影响,国内玉米跟随国际市场出现上涨趋势;而年初受雪灾影响,饲料消耗减少,在2月中旬玉米价格走高后震荡,至3月4日创新高,后续因为市场多空分歧,出现长达近两个月的震荡行情后期货再创新高。 九、08年7月初-年底 7月至8月中旬,受国际原油及美国玉米价格的影响,国内玉米开始大幅回落。8月底受美国农业部(USDA)利多报告的提振,双节前各饲料企业的备货,国内玉米现货价格回升直接影响期价反弹; 9月,金融风暴的侵袭,玉米跟随大宗商品暴跌走势。10月20日,国家发改委公布收储计划,传闻利好落实,但期货市场小幅反弹后却交投区间狭窄,成交低迷;时至11月,期价一路下滑,为支撑玉米价格走势,继托市收购之后,国家宣布自12月1日取消玉米及其制品出口关税;从目前的玉米国际行情看来,这项政策对国内玉米市场形成的支撑有限;至11月28日,国内玉米指数最低已达1559,跌破布林下轨1561。 十、09年全年 2009年的世界经济形势可谓诡谲多变。上半年,不断下调的GDP预期增速似乎预示着“大萧条”即将重现;下半年,节节攀高的PMI指数却让我们感受到了经济复苏的丝丝暖意。在这种大背景下,国内玉米市场也从2008年末的低迷中振奋起来,实现了一次“凤凰涅槃”。 各地玉米现货价格涨幅不一,但从能够综合反映玉米市场基本走势的DCE(大连商品交易所)玉米指数上看。年初至今,玉米指数从1566元/吨的低谷一路攀升,一度超越1804元/吨的年内高点,涨幅高达238元/吨,涨势比较强劲。 第一阶段:政策利好支撑玉米上冲(年初-3月20日) 在金融危机加剧、产量创下新高以及下游需求不旺的多重打压下,玉米指数于2008年12月5日创下了1452元/吨的近两年最低位。彼时,国家果断于12月24日推出了第三批临储收购计划,收购量高达2000万吨。在政府托市收购的利好推动下,玉米价格开始触底回升。特别是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出台后,国家于2月19日再次亮出“大手笔”,启动总量为1000万吨的第四批玉米临储收购。至此,从2008年末到2009年2月,国家共推出四批临储收购计划,总量高达4000万吨。 此次收购面向的是东北四省区,而这4个地区2008年的玉米总产量为6000万吨左右,即政府掌控了这些主产区市场上近70%的玉米。于是主产区的玉米价格迅速攀升,进而带动华北地区和广东等地玉米价格不断上扬。 进入3月份之后,随着收购进度的推进和市场粮源的减少,东北地区玉米价格上涨加速,达到了阶段性高点。同期,DCE玉米指数也在3月末创下了1712元/吨的峰值。 第二阶段:需求不旺致使行情回落(3月21日-8月12日) 2009年4月初,世界银行发布经济报告,认为全球GDP将结束长达8年的强劲增长,预计今年会收缩1.7%。与此同时,国家统计局也发布了3月份经济数据,其中CPI、M1、财政收入、发电量、工业增加值、消费品零售额和进出口总额等10个指标均出现较大回落。国内外经济乌云密布,前景不甚乐观。 在危机笼罩之下,深加工企业和饲料企业等举步维艰,而前期的临储收购已经接近尾声,玉米的需求出现较大萎缩。 对于玉米深加工企业来说,一方面,玉米价格因前期的临储收购而出现较大上涨,增加了企业的采购成本;另一方面,酒精等终端产品价格并没有同步上涨。企业的利润空间被挤压得所剩无几。 对于饲料企业来说,甲型H1N1流感从美洲爆发,迅速蔓延到我国,造成国内消费者出现“猪肉恐慌”,进而引发生猪价格由2月初的13元/公斤一路下跌到6月初的9.7元/公斤,跌幅超过25%。尽管随后世界卫生组织申明,甲型H1N1流感与猪并未存在必然联系,但在7月份之前,生猪价格一直低于10元,猪粮比低于6:1的盈亏平衡点。这就导致养殖企业补栏积极性较低,饲料企业经营颇为困难,饲料用玉米的需求量回升缓慢。 此间,国务院曾于4月22日召开会议,提出“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提高玉米深加工企业开工率”。随后国家又决定从6月1日开始将玉米淀粉和酒精出口退税率上调至5%,取消玉米出口的暂定关税,意图提振玉米市场。无奈全球玉米消费依旧疲软,国内玉米价格不但没有创出新高,反而进入了漫长的下跌通道。 第三阶段:干旱天气催生疯狂行情(8月13日-8月31日) 从8月13日到8月末,短短十几天时间,DCE玉米指数上涨近100元/吨。同期,广东蛇口等港口玉米价格飙升,出现“有价无市”的情况。究根结底,正是玉米主产区的干旱天气,催生了这波涨势迅猛的行情。 起于8月初的这波旱情,波及了东三省和内蒙古等玉米和大豆主产区。严重的干旱,导致许多玉米主产地,特别是辽宁阜新、朝阳、辽阳和锦州等地出现了玉米绝收现象。从当时国家粮油信息中心以及USDA的定期报告中可知,市场普遍预计2009年玉米产量将会大幅下滑。 此间,用电量和PMI等经济指标预示国内经济开始触底回升,一些深加工企业和饲料企业开始恢复运营。在需求量增加和新作受灾严重的情况下,许多企业开始加快玉米收购进度,助推现货市场价格不断走高。同期玉米临储拍卖也得到市场积极的响应。 与此同时,各路资金借机入场炒作玉米期货,仅13日当天,玉米指数成交量便从前日的7万多手剧增到92万手。旱情点火,资金扇风,二者共同铸造了8月份的这次大涨。 第四阶段:理性回归行情波澜不惊(9月1日-11月9日) 疯狂过后,便要重归现实。在经历了十几天的狂飙之后,旱情的推动力逐步衰竭,市场开始重新审视玉米的基本面情况。 自2003年以来,我国玉米总产量从1.16亿吨开始,逐年增多。2008年玉米总产量一举超过1.65亿吨,而总消费量为1.52亿吨,库存消费比高达34.93%(四连增)。可见,我国玉米供给面并不紧张。虽然2009年8月份主产区遭受了干旱的袭击,但本年度玉米播种面积有所增加,故总产量仍可维持在1.55亿吨左右。加上去年5309万吨的期末库存量,国内供给面仍较宽裕。面对这种现实,各路资金纷纷从前期的疯狂博弈中脱身而出,DCE玉米指数的成交量也从前期的100万手剧减到10万手左右。 此间,因上海、福建和广东等沿海地区加工企业和饲料企业逐步恢复开机,需求量较第一、二季度有所增加。为此,继7月21日启动临储玉米拍卖之后,国家于9月15日开始实施玉米跨省移库拍卖计划,以缓解南方各大主销区的燃眉之急。 10月份之前,因旱情对市场的影响仍存,且新作尚未上市,各个企业大多寄希望于国家临储拍卖和跨省移库拍卖。此间,玉米交易的成交率和成交均价都比较高。进入10月份之后,“双节”的需求热潮退去,东北和华北等地的玉米新作开始上市,市场普遍认为临储拍卖和跨省移库拍卖的价格过高,于是,玉米的成交情况也节节下滑。 第五阶段:冰雪灾害促使玉米冲高(11月10日-12) 从11月初开始,我国中部和北部地区普降大雪。然而,过犹不及。因为降雪量过大,原本有利于缓解北方先前旱情的“瑞雪”,却演变成了“百年一遇”的雪灾。 期间,统计局公布了我国第三季度经济增长情况。在8.67万亿的新增信贷和众多振兴政策的支持下,GDP增速回升到8.9%的高位,而CPI增速为-0.5%,转负为正指日可待。 经济的回暖和年关的来临,催发了玉米的消费热潮。然而,暴雪的突袭,致使玉米等农产品的流通出现停滞。南北地区玉米市场出现了“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的状态。这边厢,主产区因外运困难,玉米出现积压,那边厢主销区因供给短缺,港口库存骤降。同时,USDA报告称,截至11月15日当周,美国玉米收割率仅为54%(去年同期为77%,五年均值为89%);而我国CPI的即将转正和近30%的M2增速,助推通胀预期愈演愈烈。 最终,在美国玉米收割延迟和我国通胀预期的推波助澜下,“百年一遇”的雪灾掀起了玉米价格的又一波上涨狂潮。 十一、2010年1月-3月中旬 国内玉米市场走势以窄幅波动为主。其中:1月份,国内玉米市场整体呈现先扬后抑态势。2月份,随着春节节日气氛日渐浓厚,东北地区多数农户、粮商因忙于年前准备年货而暂停粮食交易。虽然政策性收储活动仍在有条不紊进行,但由于收购价格比市场价格低,日收购量寥寥无几,市场整体购销活动趋于冷清,甚至有价无市,大部分地区玉米价格涨势趋缓并逐渐在高位企稳,局部地区出现回落迹象(尤以东北部分玉米深加工企业收购价格及北方港口玉米价格回落迹象较为明显,回落幅度10-20元/吨不等)。3月份以后,受降温、降雪恶劣天气及农户持粮观望等因素影响,国内玉米上市数量持续减少,用粮企业收购难度不断加大,进而推动东北乃至全国玉米整体价格水平有所抬升。 十二、2010年3月中旬-5月末 这一阶段是今年上半年我国玉米市场行情最为火爆的时期。究其主要原因:一是受去年产区玉米因灾减产影响,市场对后期玉米供应紧张预期增强;二是国家有关部门规定在4月30日之前符合要求的南方饲料企业在东北地区所收购的09年产玉米均可获得每吨70元的政策补贴,从而导致东北产区多元化主体竞争收购局面,推动玉米价格大幅走高,并不断刷新历史同期新高;三是今年上半年玉米深加工企业效益显著回升,企业为保证生产所需,收购积极性提高;四是国家在4月份启动东北地区临储玉米拍卖活动,但由于市场依然担忧后期粮源供应,以致政策拍卖玉米成交价格在4-5月期间持续高位运行,国内玉米价格也乘势持续上涨。 十三、2010年3月中旬-5月末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6b0e3c2bb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d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