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鲁迅的风筝随想与批注 读鲁迅的风筝随想与批注 读鲁迅的风筝随想与批注 风筝 鲁迅 课文导语: 在温馨与和美中有亲情,在误解和冲突中也有亲情。本文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给人以暗淡、萧条、凄凉的感觉,“积雪”给人以阴冷、肃杀的感觉,暗扣住作者下面所写的“悲哀”之情。“晴朗的天空”又给人以快乐、开阔、明朗的感觉,“一二风筝”在浮动,则又让人兴奋、激动、快乐。我们能否这样理解呢?暗淡、肃杀之景映射了现在(写此文时)作者愧疚、伤痛之情;明朗、快乐之景既是眼前之景,也是作者有眼前之景想到了儿时在故乡春天二月放风筝之景。这里为什么有“一种惊异和悲哀”呢?这就引起读者的思考,激发阅读期待。 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低,伶仃地显出憔悴可怜模样。但此时地上的杨柳已经发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们的天上的点缀相照应,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我现在在那里呢?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先写故乡的风筝,紧紧扣住第一段的风筝写下去。“沙沙的风轮声”是从听觉写风筝,“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是从颜色写风筝,“瓦片风筝”是从形状写风筝,“放得很低”是从状态写风筝,“寂寞”“ 憔悴可怜”是从神态来写风筝,可谓有声有色、形神兼备啊!接着写放风筝的环境,即在一个怎样的氛围下放风筝。杨柳发芽,山桃吐蕾,一幅勃勃生机、春意盎然、生灵绽放早春图。美妙在“和孩子们的天上的点缀相照应”一句把天上之风筝和地下之玩童连成一体,风筝在空中翻飞、舞动,孩子在地上追逐、嬉戏、跳跃,故曰“一片春日的温和”。因为人心情好,才显得天气“温和”。物我交融,是美好的境界。接下来,作者笔锋一转,“我现在在那里呢?”由回忆中的故乡写到现在的北京,由温和的春日写到肃杀的严冬。两个“久经”极写时间之长,而很久很久之前发生的事,现又“在这天空中荡漾了”,可见此事对作者触动之大,永久挥之不去。到底是什么事给作者带来这种深沉的情愫呢?接下去,下一段,作者将详细地展开叙事。 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他,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他的这些,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 对于风筝,“我”与弟弟态度是截然不同的。“我”是“不爱”“嫌弃”“ 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并且视弟弟的行为是“可鄙的”。弟弟是喜爱风筝,这里的描写非常传神。“张着小嘴”“呆看”极写看风筝的出神,“至于小半日”极写看风筝时间之长;两个比较工整的句子连用“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通过两个情况的两个动作描写,写出了弟弟看人家放风筝的高兴劲。这些都很突出的浸染了、照应了“最喜欢”风筝。试想,假如弟弟得到“我”的允许能够亲自去玩风筝、去放风筝,那该是何等的兴奋啊!而此时弟弟只有看的份,“多病,瘦得不堪”“只得”这些词语,折射出作者现在内心深处对弟弟的同情,以及难以抹去的隐隐伤痛。这段文字其实也是写风筝事件的一个总说。 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拾枯竹”是喜爱风筝到了不可忍受的地步,是对原来只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6deef117e1cfad6195f312b3169a4517623e54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