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要学鲁迅的文章孙述刚 这是我的一个学生曾经问我的一个问题。他说:“老师,为什么我们的语文书里有那么多鲁迅的文章?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每一册语文书里都有。我们为什么非要学鲁迅的文章?他的文章真的那么好吗?” 我是这么回答他的:“因为我们需要。那个人的文章代表了一种健全的心智、清醒的头脑、无与伦比的勇气和责任感,这恰恰是我们这个民族正在逐渐缺失的东西。” 大学时候读文学史,看到周氏二兄弟的作品,会觉得真是造化弄人。同胞两兄弟,风格迥异:一个像火,一个像水;一个热烈,一个平和;一个思想锐利语言犀利,一个感觉灵敏情趣盎然。一如他们自己擅长的文体:如果说鲁迅的杂文是刀剑,那周作人的小品文就是茶茗。读了鲁迅的文章让人义愤填膺,读了周作人的文章却让人心气平和。论文学方面的成就,这两个人是难分伯仲的。所以要谈文字语言方面的学习和积累,我以为这两个人的文章都可以读。你自己喜欢周作人,ok,你可以沏一壶茶,听一段小曲,和时下风雅的骚客们一起,在个人的世界里自怜自惜一下。这种情调,这种风雅,是很容易引起追求生活品味的小资们的共鸣的。时下很多人褒周作人而贬鲁迅,多是这个原因。 但是谈到教育,谈到文学作品的社会价值,特别是对人心智的启迪和对国家民族未来的关注,我很为我们的教材编著者舍周作人而选鲁迅感到庆幸。这是建立在对两种截然不同人格的甄别基础上的抉择。周作人作品的个人情绪,加上他那一段并不很光彩的经历,和鲁迅的为国为民大声疾呼比起来,云泥立判。这不仅体现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在当今,更是如此。鲁迅的文章多的是辛辣的语言,让很多人看了如鲠在喉很不舒服,所以他的文学创作的过程也就是和时代斗争的过程,这在那个年代,只有一丁半点的作家的良知是很难做到的,更多的时候需要把生死置之度外。鲁迅能够因病逝世而不是死在屠刀之下,他的作品能够印刷出版流传下来,实在是我们民族之幸。 说到这,我们就应该明确一个问题:我们在鲁迅的文章里到底应该学什么?老师在课堂上应该教授什么?引导学生关注什么?你要跟学生讲“绍介”其实就是“介绍”?“我底祖国”其实就是“我的祖国”?我想,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大多数常用字词的基础上,再拿鲁迅的文章来作字词知识积累的工作实在是暴殄天物,语文教到这地步,不如回家卖红薯。面对人格逐渐健全、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养成的高中生,语文老师不借助本来就不多的严肃正经的鲁迅的文章引导学生树立一点民族意识、家国意识,不引导学生思考鲁迅为什么放弃很赚钱的医生职业而选择在那个年代风险极大的作家职业,不帮助学生建立爱憎分明的情感,不告诉学生什么是真善美与假恶丑,不在本来就“笑贫不笑娼”的恶俗环境里为揭露现实揭示真相出一分力,发一分光,而只是照本宣科人云亦云,就实在有辱教师的神圣使命!别忘了,鲁迅自己也是一位教师! 所以,我虽然明知韩寒可能也媚俗,虽然知道这个八零后青年的很多言辞有时更多是个人情感的宣泄,虽然了解他的声音和主流声音比起来实在微不足道甚至不合时宜,但我还是很看好他,并向推荐鲁迅的文章一样向我的学生推荐他的博客。我以为,这个国家缺的不是官员、大款、被和谐的小民,恰恰是在歌舞升平中敢于说点不同意见的人。哪怕这些人很快就会销声匿迹,哪怕他们的下场会很惨。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7ea9c2bf5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