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绍基:独傲书坛猿臂翁

时间:2023-04-26 02:30:13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何绍基:独傲书坛猿臂翁

作者:逸少

来源:《中华瑰宝》2019年第05



人们印象中,古人写字是件很惬意的文雅之事,如果说有人用射箭的姿势和气力进行书法创作,你信不信?清代书法家何绍基就是这样一位奇人。 家学渊源 ;碑帖之变

何绍基(17991873年)出身书香门第,父亲何凌汉官至户部尚书,学识渊博,精通颜书。何凌汉早年因擅书而在殿试中探花及第,从而走上仕途,深知书法在科举中的重要性,因此十分重视对后辈的书法教导。在他的熏陶下,四个儿子(何绍基、何绍业、何绍祺、何绍京)都书法精湛,被誉为何氏四杰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兄弟四人中,何绍基为长兄,书法造诣也最高。他早年跟随父亲多处游学,广闻博览,临习了大量碑帖,如颜真卿《争座位帖》、欧阳通《道因碑》等。尤其对颜体用功至深,自言曾手钩《忠义堂》(宋人辑录的颜书汇贴,共收贴四十五种)全部,又收藏宋拓本《祭伯文》《祭侄文稿》《麻姑坛记》《李元靖碑》,就连公文都用颜体书写,后人把他列为清代颜书四大家之一。

入京后,何绍基拜在经学大师阮元门下,其碑学理论多承阮元遗绪,论书也力主南北分派及北碑南帖之说。同时他结交了如包世臣、张琦这样的碑学实践者,并常加切磋,加深了对碑派书法的认识。

当时,崇尚法帖的帖学书法盛极而衰,崇尚碑刻的碑学书法和金石学方兴未艾,书坛正处于新旧交替的变革节点,需要一名统领风气的大书家。何绍基应运而生,与包世臣前后相接,在碑学取代帖学的转换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他在对帖学进行批判的同时,进一步倡导碑学理论,同时在碑帖之变中汲取更广泛的艺术营养,使其书法之花愈加灿烂。 回腕成书 ;以笔为箭

何绍基擅长以回腕法执笔作书,右臂悬空,作射箭扣弓弦之状,手腕回向胸前,形如猿臂,因而自称猿叟。后人有仿其形者,皆难成功。因此,有一些书法家说这是一种非常蹩脚、难受的姿势,甚至嘲之为猪蹄手。虽然现在人们对于这一怪异的执笔法尚有很多争议,但有一点不可否认,那就是何绍基确实用此法创造了书法奇迹,也得到了世人的认可。 他在《猿臂翁》一诗中写道: 书律本与射理同,贵在悬臂能圆空。 以简御烦静制动,四面满足吾居中。 李将军射本天授,猿臂岂止两臂通。 气自踵息极指顶,屈伸进退皆玲珑。

由此可知,回腕法是何绍基从李广射箭的姿势中悟出并结合自身特点加以化用而形成的。把书法比作射箭,这是一个新颖而大胆的想法。虽然在何绍基之前也有人(如梁巘)用过类似笔法,但是没有人像他这样用大身段、大力度进行创作。他将此法与传统的拨镫法(即现在通行的五字执笔法)相结合,以简御繁,以静制动,以笔为箭,每一个字都蓄势待发,把字的力与美发挥到了极致。他在《跋魏张黑女墓志拓本》中写道:每一临写,必回腕高悬,通身力到,方能成字……”写不了一半,便会汗流浃背。他也知道古人写字不会这么费力,但是不能自已矣。明知其难而为之,体现出他的探索精神及对艺术追求的坚定与执着。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何绍基回腕法多在创作篆书和隶书时应用,配合羊毫笔和生宣纸进行书写。经过无数次艰苦磨砺,他独辟蹊径,把形、质、意、法完美结合,最终达到了形神兼备、笔能通神的理想效果。

精勤为要 ;大巧若拙

何绍基是一位勤奋的书法家,究其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进行书法探索与研究。他自己说:余学书四十余年,溯源篆分。楷法则由北朝求篆分入真楷之绪。

何绍基研习书法之精勤近乎痴。清道光五年(1825年)春,他在济南买到一本北魏《张黑女墓志》,推崇异常,视为至宝,遂潜心临习,终身不辍。他临写汉魏名刻数百本,对汉碑尤为专精,《张迁碑》《礼器碑》等临写多达百通。何绍基临帖不求形似,全出己意,宁拙毋巧,把草、篆、分(隶)、行四体熔为一炉,如神龙变化,妙不可言,有些临本留存至今。 何绍基四体皆擅,青年时期宗颜体,以楷书为主,但是没有作品流传下来。何绍基中年和晚年的作品,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中年时期,何绍基潜心于北碑,作品多行书,以中锋行笔,一笔到底,沉稳端劲、果断俊洒、风骨灵动。颜体之外,也蕴含二王帖派优雅之风,可以看出碑帖融合的影子。《汉书补注稿》《赠汪菊士诗册》是这时期的代表作品。

晚年因患眼疾,作书全凭意念,用笔轻且枯涩,笔画虬曲,意在笔先,少了中年时的沉着爽利,多了几分天真之趣。其隶书取法《张迁碑》之静朴,《礼器碑》之奇矫,朴拙而有奇崛之态。篆书则以古籀为质,小篆為形,进行创造性结合,呈现粗服乱头的特点。行书常参杂篆隶笔意,信手拈来,随意转换,线条平直,形成苍润古雅的艺术效果。而小字手札及文稿则随性自然,如人行旷野,不衫不履,一派自然天机,全不见源头痕迹,如传世《金陵杂述》《诗稿横披》等。

何绍基晚年寓居苏州,向其求书者较之中年时更多,即便是断简残篇,也被人珍若拱璧。但是,他却喜欢自己中年时期的作品,据说甚至掏钱购买自己早期作品,自叹自赏,以为不能及,可谓一痴。

时代造就了何绍基,他也改变了时代。有人认为他的出现恰好是对一个时代的超越和总结。称其为清代书法第一人似乎有过誉之嫌,但是他对碑学理论和书法艺术的贡献无可替代,百余年来,影响犹存。

站在他的一幅作品前,我们仿佛看到一位老者,轻舒猿臂,回腕如弓,奋笔疾书。何绍基曾书一副对联曰:石根水怒水根石,天外山惊山外天。此联虽是喻世之句,却也暗含了其不畏艰难、勇于突破的艺术思考。这也许是对他艺术人生最恰当的注解。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8328471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6055d7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