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论颤笔 作者:范春芳 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3年第04期 摘 要:颤笔,是书法用笔中的一种技法,通过表现点画的涩势,来追求线条的遒劲与丰满,这是一种浑厚,有力的美。书法家模仿碑体书法中的金石味,想通过人的手表现出自然创造的美,以颤笔书之,创造自己的书法风格和符号。 关键词:书法;颤笔;风格 中图分类号:J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1-0033-01 颤笔,亦称战笔,是书法用笔中的一种技法,就是在书写运笔中颤抖着行笔,书写出呈颤动状的笔画。颤笔主要表现于点画的中间部分,通过表现点画的涩势,来追求线条的遒劲与丰满。 颤笔创造的点画蕴含涩势,这是一种浑厚,有力的美。唐代韩方明《授笔要说》:“不涩则险劲之状无由而生,太流则便成浮滑,浮滑则是为俗也。”一方面,古人习书贵“涩”而轻“滑”。另一方面,字缺乏涩势,则易过于平整,缺乏生动,有势才有生命力。颤笔的书写讲究运笔的提按与顿挫,通过有力的提按顿挫,加强笔与纸的摩擦,如此来创作涩势。既然是摩擦,即是进行一种逆势的书写,这样书写出来的点画形状是富有变化的,是蕴含涩势的,线条的边缘是不光滑的,更重要的目的是为了增加点画的内在变化。 书法家为了追求苍劲,厚重的书法风格,模仿碑体书法中的金石味,以颤笔书之,创造自己的书法风格和符号。清代书家李瑞清擅长大篆、汉隶和北碑,书法造诣很高。其行书对联《致仲子仁兄五言联》以涩而顿挫之笔进行书写,书作极富其个性和风格。“奇云扶堕石,秋月冷边关”,十字的书写用碑的笔法,碑味浓郁,通过颤抖的运笔创作出新颖、奇特的扭曲线条,好似那些刻在石头上经过岁月风雨的文字。对联中的点画线条富有弹性,给欣赏者以坚实有力之感。对于字的结体,通过颤笔创作了独具特色的字形。全联除了上下联的末字“石”“关”二字字形方正,稍显端正,其余每字字形貌似有些牵强,如上联首字,“奇”字最后一笔以行书笔意书写,长得有些出人意料,却有横扫千军之势,下联“秋”“月”二字书写得不够端正,却趣味横生。整幅对联上部分生动活泼,下部分方正稳当,却使人感到奇气跌宕,妙趣横生。书写者用笔的大胆,创造的独特的结体,不禁使欣赏者耳目一新,使欣赏者内心升起岁月的沧桑感。然而,如此佳作也不是全然无不足之处的,某些笔法给人以做作之感,尤其是上联的“堕”字中部用笔以偏锋颤笔书写,有些偏弱,影响作品的整体气派。 清代何绍基对碑刻十分痴迷,在篆隶学习中吸收了许多篆隶的笔法。他的《行书横披》就是用颤笔书写出苍古、质朴的韵味,何绍基的颤笔是把篆隶的笔法化刚为柔,弱化了刀刻的痕迹。这种顿挫、凹凸的线条犹如微风吹拂是起伏的波澜,写得颇具个性。特别是其横画的细弱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波折,如“虎”字的横画,“妇”字的横画。横画的细弱波折是何绍基书作的个性特征所在,却也不可避免的成为其缺点,显得媚弱,如“龙”字左部两横画同为细弱波折,这样两个雷同细弱的横画,影响了“龙”字的气势。 颤笔的运用就是想通过人的手表现出自然创造的美,表现那种经过风雨剥蚀的凹凸不平,顿挫沧桑。这不能只停留在追求线条表面的形状,更要注意点画的内在变化,特别是神采,气韵,笔势和力度的表现。一方面,颤笔的动作不可过大,尤其是过于用意的书写。把握颤笔的分寸是十分重要的,要以人微薄的力量来表现自然千年创造出来的沧桑美是不易的。颤笔算得上挥毫中的大动作了,刻意做派的颤笔书写,尽显做作的扭捏之态,书写出来的点画不仅达不到在流动中蕴含一定的涩感,反而是为毛而毛,为涩而涩的牵强。因此,颤笔在书写中要注意逆势往复与纸面摩擦要协调自然。另一方面,颤笔的书写要避免频率相同的机械式的重复动作,否则就成为一种没有变化的简单重复,这样的点画毫无美感。 颤笔作为一种较夸张的书写技巧,它只能作为丰富书写技巧的元素存在,不可大规模,大群体书写。哪怕是再高超的颤笔,于书法挥毫中,技巧也是需要节制的,需要掌握分寸的。缺乏节制的、夸张的、过分的挥毫往往造成审美疲劳,令观者眼花缭乱。从容优雅的书写,神闲气定、高情远韵的作品给人以更久远、更深刻的体会。 参考文献: [1]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 1979. [2]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 1979. [3]刘正成.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0c540ab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