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岁和其他》赏析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谢谢您的观看 《十八岁和其他》赏析 千呼万唤不出来,犹抱琵琶还遮面 2005年8月的某天,我拿到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一(苏教版),欣喜的打开课本,一篇篇新课文深深打动着我,其中最感兴趣的要算杨子的《十八岁和其他》。课本对原作有所筛选本是十分必要的,但经过编者筛选后的《十八岁和其他》却让我感到了极度的失望和无奈。 一、还我庐山真面目 《十八岁和其他》写于1966年3月12日,作者杨子是为了贺长子东东生日,用自己深切而具体的人生感受,诉说了对长子东东的理解、期望和深爱。从朋友般的倾心话语中我们感受到了别具风味的父子情长。该作品共有“十八岁”、“两代人的矛盾”、“读书的苦乐”、“恋爱”、“青春”五个部分。全文涉及的都是青春时期的人生话题。 第四部分说“恋爱”,作者从自己十八岁时的初恋下笔,然而,又把具体情景潜藏在文字下面,挑明的仅是概念性的“歉疚”、“忏悔”、“创伤”之说。不过,作者仍在这样的背景下,表明他的初恋感受:“不要把感情上的冲动和爱情附会在一起;不要让这样的冲动,成了爱情的负债。”这段文字非同一般,应该说是点睛之笔。它是作者对自己初恋过失原因的暗示,甚至是一种无法掩饰的表白;而同时透出作者升华感受的方式方法——从负面着眼思考感情生活的教训。于是,一连串饱含人生爱情哲理性的话语奔涌而至。例如,“真正令人心灵颤动的爱,不能求之于泛滥的感情中。”“假如你不幸在爱情的天地里折了翅膀,不妨哭,但不要庸俗!”这些“不能”、“不幸”、“不妨”、“不要”所凝结的情感和理念,是在对失败、过失的具体感受中升华出来的,从负面引发的警世意义,正表现在这些“不”字当中。 这是一份为祝贺孩子生日而准备的严肃沉重的特殊礼物。东东到了十八岁,而十八岁是每个人跨进成人门槛的重要标志。十八岁的孩子稚气未消但又特别独立。他们常常会以成人的姿态来挑战人生,作出一些选择,而实际上,他们的思考和判断力却远没有成人的成熟。如此切合学生生活实际的鲜活而恰切的教学材料就如此被活生生的删掉了,叫我如何高兴得起来呢? 杨子面前的东东,完全可以从哲理的话语里,触摸到父亲年轻时的生命脉搏,品味出父亲的苦心和深爱。看到《十八岁和其他》出现在必修一目录中,我很高兴;看到被删除了的《十八岁与其他》,我感到了莫名的悲哀。 二、只缘身在此山中 有数据显示,现在的青少年比15年前的学生提早一年进入青春期,这是一种全球性的普遍趋势。现在的中学生第二性征出现得也比较早,所以相对来说,中国的教育工作者和教科书“落后”了。现在,我们需要对孩子们加以正确引导,以确保他们对爱情能够持一种健康的态度。[1] 虽然爱情对于高中生来说是遥远而复杂的,但在这个偶像剧、言情小说泛滥的年代,要让我们的学生与爱情这个字眼完全隔离,这是不现实的。在与其让偶像剧、言情小说误导我们的学生,还不如用那些谈论爱情的名篇佳作来直接告诉我们的学生,什么是真正的爱情,让学生从中看到精辟、隽永的爱情观。 爱情教育并不是恋爱教育,而是关于爱情观、价值观的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开设爱情观教育,并不是鼓励学生谈恋爱,而是让学生正确看待人际关系,正确评价自谢谢您的观看 谢谢您的观看 己和别人。爱情教育应该从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前就开始,而且应该贯穿整个教育中,仅仅凭几篇课文是不够的。[2] 长期以来,我们的中学教育体系是“不允许说爱的”。 升学率的重压,使我们的教师往往只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学习成绩。爱情本身是很美好的事物,中学生对于爱情有朦胧的认识和尝试心理,是正常的,但不对他们进行必要的爱情教育,其实并不利于他们的成长。而学生对爱情方面知识的渴求心理,往往是被教师当作早恋“苗头”加以扼杀的。中小学教育已步入新课程时代,但反思我们的语文教育,仍然是只重视知识而忽视精神(品格、个性、情感、思维与审美等)。对知识的意义或价值理解得实在是太窄太功利了,把掌握知识只看作获取利用利益的铺路石,从而剥离了教学中知识及学习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精神内涵。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对《十八岁和其他》的处理就表明了这一点。 “爱情”被拒绝在高中语文课本之外,正反映了我们一些人教育观念的陈旧。在教育改革日益深入的今天,教育越来越关注人的发展,而爱情作为人的内心世界的一种圣洁的情感,是绝对不能被排除在“人的发展”话题之外的。教育的功能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关注孩子的心灵世界。教育不仅要引导学生阅读具有符号意义的“爱情字眼”,更要从理性出发,用高尚爱情的营养来滋补学生,让学生正常发育并自然走向成熟。 三、敢教日月换新天 前不久,上海50多所中学在初三语文教材中编入“爱情单元”,首次突破了中学语文教材设置上关于“爱情”的禁区,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这套全新的语文教材,课本中第二单元的主题定为“爱情如歌”,其中收录的3篇文章、4首诗歌全都围绕着这一青春期的“敏感”话题展开。 “爱情单元”在编排上可谓煞费苦心,《给女儿的信》说明爱情是崇高而不盲目的情感,《致凯恩》则是对爱情的讴歌,《老爱情》体现了爱情的忠贞和相濡以沫,《致橡树》和《因为我们是平等的》则强调爱情应当是平等的,秦观的《雀桥仙》,更以“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似人间无数”,来揭示爱情夺魂的魅力……这些作品可以说是凝聚了古今中外人类最为美好的爱情经验及其表达,不仅文字优美,更饱含深情,充满哲理。初中教材已走在我们高中教材的前列,我们高中教材怎能不紧紧跟上呢? 苏教版教科书编写的基本理念的第一条就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首先是指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是本次课改的核心理念,这一理念在教科书中应得到充分的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这里的“发展”是全面发展,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发展,而不仅仅是知识体系中需记忆,需训练,需量化的能背、能做、能考的部分;同时这里的“全面发展”包括和谐、主动、充分、自由、持续等内涵。这就要求我们从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和终身发展、个性养成等方面考虑教科书的编写。而对《十八岁和其他》的处理却丝毫不能让我们感受到这些。 没有人生来就懂爱情。正因为不懂得爱,不懂得真正的爱,所以才更需要开展爱情教育。不是鼓励学生进入爱情季节,更不是鼓励他们“将爱情进行到底”,而是通过给他们讲述经典爱情故事,让他们感受爱情的优美和崇高,欣赏爱情的高雅和低俗,教育他们在情感与理智、爱情与学业之间寻找平衡点,让他们思考生命、事业、爱情在人生中的位置,明白爱情需要艺术的心灵去雕琢和呵护的道理…… 事实上,不管你承认不承认,“爱情”早已入“课”,“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我们就是从语文课本中学到的。如果青少年不从优秀读物中得到正面的教育和滋养,就会从非正常渠道获取知识,而那种书中没有情感只有性,没有尊重只有玩弄,这样的阅读会造成人的生物化恶性膨胀、社会性逐渐萎缩,后果是十分可怕的。 谢谢您的观看 谢谢您的观看 爱情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十分必要,放任自流不可以,严防死守不现实。与其让学生自己摸索,不如及早加以引导。通过教育使学生对爱保持天然的美丽和纯洁,通过鉴赏引发对爱的美好体验和反思,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婚姻观,真正为学子的明天担起责任。爱情是人类最自然不过的情感,也是高中生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上都应该也完全可以接触的话题。 “爱情单元”进教材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它能起到几方面的作用。首先体现了对学生情感世界的关注;其次,使教育的干预成为可能。在发达国家,学校、家庭和孩子之间有关爱情的教育和探讨是非常普及的,这样,孩子长大成人后才懂得怎样去爱别人。[3] 在课堂上,老师用平等、认真的语气和学生一起去感受爱情的真谛,这对于学生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在讲述方法上,老师应该避免给学生讲什么大道理,而要让学生通过优秀的文学作品去亲自感受,老师做的,只是引导。我认为开设“爱情单元”,绝对不是哗众取宠,在教学中让学生深入探讨,这恰恰是对网络色情的回击。[4] 爱情教育,其实是一种教育智慧的表现。皮亚杰认为,智力的本质是一种适应。而要想将学生培养成适应力强的人才,就必须将原汁原味的生活情景融入教育过程。看看以往的教材,多是成人的思想结晶,面孔呆板,腔调生硬,只需要大一统面孔和英雄高尚形象,没有学生们情感表白的代表作,学生在爱情字眼面前抬不起头,哪位老师要是在课堂上讲到“爱情”字眼,学生们就像看到了外星人。这种善意的围追堵截违背了青少年心态和情感发展规律。“爱情教育”将新鲜情感资源引入课堂,课堂上也可以“谈情说爱”,让孩子知道爱情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健康情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念,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尽管已经是21世纪了,当今学校的教育思维还是有点“左”。“性教育”羞羞答答,摇滚乐不能进课堂,“爱情”更是可望不可及的教育禁区,这种“灰色思维”试图营造一种安全、健康的学习氛围,却恰恰钳制其正常爱情观的形成。 费尔巴哈说过:“爱就是成为一个人。” 中学生早恋现象靠“堵”解决不了问题,随着人文教育理念的更新,我们期待着以爱情教育来“疏导”早恋引发的校园问题。我深切地希望修订版的苏教版高中课程实验教科书《语文》 能注意用人类优秀文化陶冶学生的心灵,让教科书成为学生走进文学经典,走向优秀文化的桥梁,让语文成为滋养学生精神成长的源泉。 谢谢您的观看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8499f49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a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