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 伦理学角度下的《我不是药神》观后感 《我不是药神》,票房30.7亿人民币,豆瓣评分9.0,男主角徐峥凭借该影片获得金马影帝奖。这部电影算是当代国产电影中罕见的能够引起如此大波澜、如此热烈的讨论的影片。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即使对于这种现实主义电影,每个人观看时也会产生不同的理解。课堂上的放映已经是我第二次观看这部电影,结合伦理学概论这门课,我对其又有了些新的认识。 1、电影的艺术特点 《我不是药神》最开始吸引观众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其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一个好的法律题材电影,是事件、司法文化和再创作人共同作用的结果。课堂讨论中有人提到尽管电影中程勇被判五年减刑两年看似是理想的结局,但现实生活中程勇的原型陆勇甚至没有被判刑。其原因是现实中陆勇本身就是病人,帮病友买药并不出于赚钱的目的,没有上升到犯罪的层面,而程勇一开始是本着盈利的目的卖药,已经构成了犯罪行为。电影为了增强戏剧性增设了程勇这个特点,起到先抑后扬的效果。 电影中运用了很多对比技巧,一是环境的对比,如程勇提出放弃卖药时,大家逐个离开室内吃火锅那样一种温暖的场景,进入瓢泼的寒冷的大雨中;以及即将倒闭的印度药厂和活泼玩闹的孩子们。二是人物的转变,几乎每个角色在电影中都有变化:程勇从打老婆、唯利是图的小市民形象转变到舍己救人的“药神”形象;吕受益因爱求生,又因爱寻死;张长林从卖假药,到最后令人惊讶地拒绝供出程勇,守住了最后的底线……这些角色最终都完成了个人的升华。 我注意到电影里还有一个联系着角色们的命运的小线索,就是能给病人补充维生素C的橘子。可以看到吕受益刚开始找上程勇的时候讨好似的给了他一个橘子,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时也让程勇吃橘子。吕受益死后,黄毛也躲在楼梯上吃一个橘子。橘子仿佛代表了白血病病人的一种信念和希望,但偏偏吃了橘子的角色都没有逃过死神的追捕,而几次拒绝了橘子的程勇好像也是拒绝了死神的降临。 此外,演员的演技已不必多说,这部电影的节奏和氛围都把握恰当。从头到尾,电影里的病人没有哭过,包括那位请求曹警官不要抓人的老奶奶。表现病人的悲惨有很多种方式,导演没有让他们哭,而是予以其沉默、予以其眼神、予以其口罩和橘子。没有哭的必要,就已经把疾病的折磨表现得淋漓尽致。当问到“被告人,你有什么要说的吗”时,我以为程勇站起来会发一段感人煽情、充满大道理的“演讲”。但是程勇竟然只是认罪伏法,说了几句话,包括那句“我相信会越来越好的,希望这一天快点到来吧”。这句话简单到不像一个电影的节点,甚至有一些过于“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是我看到这里已经明白,这部电影并不企图在华丽的语言上做文章。只几句话,起到点睛之笔,就足够。 2、关于责任的思考 责任是出于对规则(实践法则)的尊重而产生的行为必然性。程勇冒险进药卖药是他的责任吗?原本不是。即使他退出卖药时遭到了队友的鄙夷、离弃,我们仍不能说卖仿制药救人是程勇应尽的责任,从法律上讲更是违法的行为。一开始他找到印度药厂说服其卖药给他时,他说:“正版药很贵,他们吃不起,会死的。”这时候的程勇并不是真的关心那些病人,只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他的行为合于责任。但是当程勇毅然把两千进价的药依旧定价五百,当程勇从被警察按倒在地的无谓,到看到拿药的病人们也被逮捕,药散落一地时的眼神突然--精品 精品-- 焦急,我能看到他脸上写着“正版药很贵,他们吃不起,会死的”。这时候程勇的卖药又变成了出于责任。他竟然将救助白血病病人看做自己的责任?为什么?很多人认为程勇的这种突然转变很生硬,是不可能的。但是我认为,程勇在第一阶段卖药的过程中,已经体会到了救人的快乐,只是这种善与他认知到的利己原则相冲突,使得他不得已放弃了这一行为。当他宣布不再卖药后,可以看到,那样一个其乐融融、温暖的吃火锅的场景重心,移到了户外寒冷的瓢泼大雨中,朋友们离他而去。这种社会联结的消失成为程勇心中的痛点,所以在目睹了吕受益的死亡后,这个伤疤再度被揭开,成为程勇选择的转折点。他一方面想挽回这些感情,弥补自己的遗憾,另一方面,每个人的内心都有成为“神”的潜质,因为人的痛苦都是类似的。 程勇第二次从印度药厂走出来时,大街上喷的杀虫剂烟雾缭绕,烟雾中逐渐显出一个巨大的身影。我想这一幕会让很多观众屏息以待。据了解,这尊神像叫做kali,一半象征毁灭,一半象征着保护。传说kali为民除害杀死了恶魔,可是kali自己也陷入了狂暴之中,用脚践踏大地、祸及人间。湿婆为了减轻苍生的痛苦,趴在kali脚下任其践踏。这段场景没有一句台词,但在程勇的凝视中,他仿佛已经给自己选好了道路。就像他之前对刘牧师说的“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这句话恰好预言了他自己的命运——以救人为己任。 3、司法执法与生存伦理之间的平衡 电影中有一段令人印象深刻的情节。曹警官抓到一批买“假药”的病人,要他们说出卖药人时,一位老奶奶站出来说了这样一段话:“我病了三年,4万块一瓶的正版要,我吃了三年,房子被我吃没了,家人也拖垮了。谁家还没个病人,你就能保证这辈子不生病吗?你们把他抓走了,我们都得等死。我不想死,我想活着,行吗?”老人没有歇斯底里、没有下跪,甚至没有掉下眼泪,但却戳中了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人的泪点,也进一步转变了曹警官的心态,让一个坚定站在法律一边的执法人动了情,在局长的压力之下退出调查。局长也说过一句话:“法大于情的事,我们还看得少吗?”从这里看,法和情似乎是相冲突的。如何在法和情之间找到平衡,不仅是司法部门应该关心的问题,也是整个社会应该给予关注的问题。 这个问题,也让我想起那个电车困境。一辆火车驶来,是不拉杆让火车按原轨迹行驶扎死五个人,还是拉杆改变轨迹扎死一个人,每个人有自己不同的观点。有一位学哲学的同学告诉过我,不拉杆救下那一个人更注重程序正义,而拉杆救下五个人更注重结果正义。很多人认为这部电影富含个人英雄主义色彩,而美国电影里的超级英雄们恰恰也是结果正义的守护者——他们做的事并不符合法律,但却救了很多人。而警察局长一派人显然坚守的是程序正义。这部电影是比较客观的,它没有指明谁对谁错。生命无价,但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有价的。尽管制药公司在电影里显得那么冷酷无情,但更冰冷的事实是,利润才是新药研发最强的驱动力,没有利润,药品的研发将会延缓许多代。因此,这部电影的初心并不是引导我们把矛头对准医药公司,而是启发我们思考,如何改善我们的政策,尽量兼顾程序正义和结果正义。 电影的结尾已经给了一个皆大欢喜的答案——格列宁纳入医保,救治成功率从30%跃升至80%。只是对于药价,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相同的药在中国的定价比美国、日韩要高得多的原因,显然是我国定价机制出了问题,是药价虚高的表现。 一部好的电影能让观众看到这个时代的弱点和希望。基于这一点,我认为《我不是药神》和韩国《熔炉》、印度《摔跤吧!爸爸》一样优秀,甚至更胜一筹。 --精品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890c60dde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0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