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关于“双减”政策的心得体会1 最近的“双减”政策落地,这次国家出手,动了真格,影响不可谓不大。作为一个初三学生的妈妈和一个初二学生的姨妈,直接感受到的就是,校外培训机构和一对一辅导都无法实现了。 外甥女在我们这个新-线城市的核心培训圈 ,被家长们称为"妖学圈”的一家大型培训机构进行数学和物理的学习。因为“双减” 政策不允许在周末和节假日、寒暑假进行培训,机构将时间调整到了周一到周五晚上,有线上线下两种模式,因为上课时间与学校放学时间冲突,另外外甥女喜欢的任课老师都被裁员,最后放弃了培训,申请了退费。所幸没多久退款就到帐了,据说全国各地好多家长屯了课,结果无法拿到退款,损失惨重。 我闺女初三了,中考即将到来,课程多作业多,百分之五十的普高录取率让家长焦虑,学校是很负责的,安排了免费的晚自习和周末辅导,原本打算周末请人查漏补缺辅导一下的 ,也因为没有时间只好放弃。 这些变化对我们家长的心态确实有影响,连我这么淡定的都有点迷茫了不过后来明白了。生活中,多少父母总有错觉,以为让孩子永远成功,才会走向更高的成就?他们过度保护孩子,不让孩子经历任何失败,却忘记了人生不如意十常八九,胜败乃兵家常事,错失了通过失败和挫折来锻炼孩子的良机,以至于孩子将来被扑面而来的失败打个措手不及,有机会经历失败,才能增强对挫折的免疫力,学习过“输”, 将来才能“输得起”。只有这样,不论孩子选择去哪里的高中、大学,学什么专业、将来做什么工作, 和谁生活在一起,我们做父母的都尽可放心,不论生活如何风云变幻,孩子都会从容应对。事实证明,走得最远的不是那些最聪明的、一学就会的学生,而是那些智力中上但遇到困难不放弃、最有恒心的学生。 智力,归根结底是综合自己所有去解决问题的能力。成功的因素大多数是智力测试显示不出来的。每位孩子的天分需要最了解自己的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慢慢帮他们去发掘,千万别把责任寄托在任何考试上。孩子像雪花、树叶,各不相同,不必去羡慕别人有而自己没有的,拿别人孩子的长处比自己孩子的短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亮点。没有我们的爱和接纳,孩子很难去接纳并尊重自己,那安全感一健康自我的基石,也就很难建起了。 青少年在了解自己、了解周围世界的过程中充满着幻想、尝试和错误,很多在家人和朋友的帮助下,逐步发现如果不照顾好自己的精神健康,"成功” 就根本不存在。意识到精神健康的重要性后,他们摸索着如何去平衡,如减低表现的压力、避免课业和活动过重、找到自己的兴趣、保留放松时间和全家相处时间等。 相似的智力下,对自己情绪调控力强的孩子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 发生冲突时头脑保持客观冷静,困难压力下不失信心与目标,更快乐。相反,缺乏积极的自我概念,一有压力就紧张,冲突时容易冲动,或表达能力弱,都会给孩子在学校及生活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造成负面影响,不良情绪还常常影响到身体健康,这些学生经常抱怨头疼,肚子疼等,但到医院却查不出任何生理原因。 综上,我的感悟是,初中像分水岭,是孩子通往独立最重要的转折和过渡期,因此应给他们必要的时间和空间,以培养智商、情商、逆商,还可以加上财商,成绩和分数不是唯一的衡量标准 ,名牌大学也不是唯一的成功道路。多陪伴孩子,无条件的爱和接纳孩子,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比什么都重要。 家长关于“双减”政策的心得体会2 今年8月国家颁布出台了“双减”政策并迅速落地。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战略高度,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昨天我也认真观看了杨雄专家的讲座,使我感受颇深。 首先我们家长要明白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基础教育必须坚持教育的公益属性,不能把“良心的事业”变为“逐利的产业”, 更不能成为一些人逐利的工具。从维护公平正义来讲,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教育不能成为奢侈品,更不能让优质教育成为少数有钱人的”专利"。 二是对家庭教育观念的纠偏。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严重干扰,带来了一系列教育观念的扭曲。实施“双减”政策的落地能极大的缓解家长和孩子的焦虑。 第一,纠正育人初心之偏。教育的本质是立德树人,不是应试竞争的“跑马场”。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和校外培训负担,走出“短视化、功利化”教育的困境。 第二,纠正违规竞争之偏。不少地方、不少学校、不少家庭,为了在升学竞争中抢得先机,坚信所谓“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各种违法违规教育行为大行其道。实施“双减”政策,就是依法依规治教,恢复和重建良好教育生态。 第三,纠正超前学习之偏。学校教育是专门的教育机构,承担着国家培养和教育下一代的公共职,责,而校外教育则是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遗憾的是,当下的校外教育俨然成为了学校教育的另外一个实施主体。各种培训机构实施“超前学习“超标学习”, 成为赢得客户的不二法门。实施“双减”政策,要调整优化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结构,既要做好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减法”, 又要做好促进儿童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加法”。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8a36d4c4b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a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