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 在建国初期,我们国家在一穷二白的状态下,解决人民的需求和发展生产了成了当时最主要的任务。为此,国家相关政策鼓励大家积极参加劳动,从1950年开始,全民投入到“一五”计划中。作为当时最主要的传播手段——画,必不可少的通过绘画的形式表现当时的劳动人民。虽然劳动人物画在古代就以仕女图的形式出现,但是当时画中的人物主要是以贵族为题材,而且流入民间的很少。而20世纪50年代起,绘画的题材是普通的劳动人民,传播于社会的平民阶层。在社会追求平等自由的年代,人人都以劳动而自豪,所以劳动为题材的绘画不可避免的受人民喜爱。新中国成立之前的工笔人物画、花鸟画基本上只是对传统的重复。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开始有画家尝试用工笔的形式描绘现实生活。而从一开始,陈白一就坚持以工笔画的形式语言反映现实生活,并且,以自己的创作成就鼓舞其他湖南画家投入到工笔画创作中去。绘画中的线条、色彩、渲染、造型、构图在建国之后开始有了很大的突破。表现形式更易被大众所接受。当时的大众媒体传播手段还比较少,主要是报刊、书籍、连环画。而其中最有表现力的就是画。无论是在报刊或书籍上,配上生动的绘画,无疑更让人赏心悦目。在建国初期,我国的文盲率高达58%,大部分人民看不懂文字,但是对于画的理解比较好。加上以劳动为题材的绘画,贴近他们的生活,感受比较深刻,更容易懂,所以就能在大众的文化力传播和流行开来。因此,以劳动为题材的绘画受欢迎的一大因素就是其普遍性。 二,价值 如果说,在那曾经政治挂帅的漫长的岁月中,劳动的题材也带上了过多的政治性质的话,那么,在今天,对劳动的表现则可以有另一种意味。对于作为人类生存与生活方式基础的劳动的表现,亦如对人类生存与生活的另一方式爱情的表现一样,无疑具有某种无限与永恒的性质。从某种角度上可以说,劳动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性特征,而人类本身也是在劳动中得以进化生成。如果说,对爱情的传达,艺术家的热情容易偏向一种自发的本能的性质的话,那么,对劳动的表现,这种甚至比之爱情更具人类生存的本质性与基础性的主题,则需要更多的哲理与观念的思考。所以以劳动为题材的绘画中蕴含的深意通比其他类型的题材更具价值性。在90年代后,关于劳动题材的绘画的价值也不断在上涨,人们从开始的喜爱慢慢营造出关于劳动的文化。现在虽然表现文化的形式多样化了,但是劳动为主题的表现依然少不了。尤其是越来越关注平民文化生活的现在。对于农民、工人、打工仔······劳动的表现,不仅反映了各阶层的生活状态,而且反映了社会的现状,以及人们所关注的未来。所以劳动为题材的作品,无论在哪个时代都具有代表性意义,不仅能为人民所喜爱,而且也为以后留下珍贵的艺术价值。 三,感情的纽带 我们国家是社会主义性质,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才是社会的主要成员,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都是劳动百姓。因此国家鼓励劳动人民,高度赞扬劳动精神。而很多画家都应着过去和现在的时代的需要而创作关于劳动的画。这些以劳动为题材的画就慢慢成为了国家连系劳动人民的感情纽带。比如在50年代的《工农兵》,60年代的《王进喜》,70年代的《小岗村》······劳动最光荣的信念,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普及到各个阶层。劳动创造价值,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等等的信念,也通过绘画的形式传播出去。通过劳动,国家的综合实力快速提升,从轻重工业到两弹一星,无不是人民群众劳动的成果。而以劳动人民为题材的作品恰恰是对于人民劳动成果的肯定及赞扬。不仅仅是绘画,当时劳动的热风还通过红歌、舞蹈等形式表现出来。国家通过鼓励劳动这一做法不仅改变国家一穷二白的面貌,而且也改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劳动的一头联系的辛劳的人民,另一方面联系着社会的风貌。由此所诞生关于劳动的作品,不仅能赢得国家的支持,而且也能赢得人民的喜爱。所以,以劳动人民为题材的作品就顺应而生了。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8d7d6c3132de2bd960590c69ec3d5bbfc0ada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