豁达、积极的人生态度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赏析 ·教学目标: 1、学生自主学习相关文学常识、重点字词的读音和解释,理解诗句的内容。 2、诵读诗歌,学会在吟读、译读、赏读中赏析诗歌的方法。 3、理解和感悟诗人豁达的胸襟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和感悟诗人豁达的胸襟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难点:诵读诗歌,学会在吟读、译读、赏读中赏析诗歌的方法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测 通过文学常识抢答,检测学生课前预习情况。 1、王勃,字______,唐代著名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_________。 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之”翻译为________,宦游人指的是_________。 3、“海内存知己”的下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刘禹锡,______代文学家、哲学家,字________。 5、刘禹锡曾任太子宾客,因此世称__________。 6、《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乐天指的是___________。 7、“沉舟侧畔千帆过”的下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赏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南北朝的江淹在《别赋》里写到:“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由于古代道路崎岖,交通不便,人们一旦分别,便再难相见,于是出现了一种诗歌题材——送别诗。上节课学过的《淮上与友人别》,抒发了与友人各奔天涯的离愁别绪。那么,同为送别诗,本节课的第一首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学习诗歌最重要的是读。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就以读为主,通过读,把握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情感。 1、吟读,品诗韵 读的第一步是吟读,通过对诗文语调、语速、内容的把握,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1)教师范读本诗,读出诗中情感。 (2)学生齐声吟读,激发阅读兴趣。 (2)小组合作吟读,组员展示,学生在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中体会诗歌情感。 2、译读,悟诗意 为了更好的把握诗歌的内容,我们还应该学会译读。译读不是简单的翻译,而是通过优美的语言将古代诗歌翻译成现代诗歌,这是一个对古诗再创作的过程。 (1)教师译读示范。学生读一句古诗,教师翻译一句现代诗歌。 a.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三秦大地护卫着都城长安,弥漫的风烟中依稀能望见蜀州的渡口。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与你挥手作别,惺惺相惜,只因你我都是离乡千里做官之人。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只要四海之内都是知心的朋友,即使相隔万里,也似咫尺之间。 d.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不必在分别的地方徘徊忧伤,像多情的儿女一样,任泪水打湿衣裳。 (2)小组合作,每组一句,翻译诗歌。教师读一句,学生展示一句。 3、赏读,品诗情 小组合作赏析诗歌。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淮上与友人别》这两首诗都是写友人的惜别之情。比较一下,它们在表达的情感方面有什么不同? 参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从大处落笔,气势雄浑,对将要离别的友人是宽慰和劝勉,“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表达了一种豁达的态度,诗的格调比较昂扬。《淮上与友人别》就近写景,情景交融,表达的是分别路上、愁上心头的惜别,诗风比较细腻、哀婉。 (2)结合实际生活,谈一谈对“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理解。 参考:此一句把前面淡淡的伤感情绪一笔荡开。诗人设想离别后:只要我们声息相通,即使远隔天涯,也犹如近在咫尺。这与一般的送别诗情调不同,含义极为深刻,表达了诗人乐观旷达的胸襟和对友人真挚的感情,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自古以来,写离别的诗很多,大多情感悲伤,基调低沉,而王勃的诗句则全无悲伤之感,表达依依惜别之情的同时,也体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3)学生自由发言,找出诗中最喜欢的句子并加以赏析,教师补充并汇总。 三、赏析《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教师介绍诗歌背景 参考:敬宗宝历二年(826)冬,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也回洛阳的白居易相逢。相同的经历遭遇,使两人有了共同的语言。席间,白居易把箸击盘吟诗一首《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为刘禹锡的长期被贬鸣不平:“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刘禹锡回忆往事,感慨万千,因此,写了这首诗,以答谢白居易。 2、小组合作,学生自主学习本诗,完成知识卡片。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作者 题解 诗歌类别 闻笛赋、烂柯 人 名句及赏析 情感 诵读 明确: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作者 题解 诗歌类别 闻笛赋、烂柯人 名句及赏析 刘禹锡 回赠白居易在扬州酒席上的诗 酬答诗、七言律诗 用典,表达了诗人感叹世事变化而产生的惆怅、愤懑的情感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他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活,并没有使他消沉颓唐。正如他在另外的诗里所写的:“莫道桑榆晚,为霞犹满天。”他这棵病树仍然要重添精神,迎上春光。因为这两句诗形象生动,至 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豁达乐观、积极向上 由小组长决定 情感 诵读者 3、小组投影展示,讲解。 4、教师补充。 四、小结 本节课所学的两首诗,一篇为王勃的送别诗,一篇为刘禹锡的酬答诗,类别不同,情感各异,但他们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豁达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宦游数年,与朋友分别也好,遭贬半生,席间推心置腹也罢,无论遭受了什么样的挫折和打击,他们都能够保持一颗向上的心,这不仅是昂扬的盛唐气象所致,更是诗人个人的人格魅力所在。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也能像诗人一样,保持一颗豁达向上的心。 五、作业 背诵并默写两首诗歌,进一步体会作者豁达乐观的情感。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967d762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f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