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有道,守在四夷 一、华夏夷狄 自古,在这块美丽海棠叶状的土地上,繁衍生息的人群,都是中华民族的先民。如:黄帝、炎帝、蚩尤等部族的后代子孙。 约5000年前,经过阪泉之战、涿鹿之战后,黄帝战胜炎帝、蚩尤(如今苗族人认可的祖先)后,一统中原地区。使得中原的平原农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即为“五帝”。黄帝是五帝之首。舜是黄帝的云孙。舜禅位于禹(如今羌族人认可的祖先)。 在涂山,大禹第一次大会诸侯。涂山之会是夏王朝建立的标识,也就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开始。 涂山之会后,大禹将九州诸侯进献的金(青铜),铸成有各州山川、禽兽、神怪,气势磅礴的九鼎,为“天命”之所在,是王权至高无上、国家统一昌盛的象征。 后来,夏朝为商所灭。商朝为周所灭。(此时,满族的先民肃慎,就是周武王的臣子了。) 周成王在洛邑(洛阳)营造新都,将九鼎安置在洛邑,谓之定鼎。 从周朝开始,海棠叶境内各个民族、部落不断地融合,形成了现代汉民族的前身:①黄河流域的华夏族。②淮河、泗水、长江和汉水流域的楚族。 春秋时期,华夏族同周边民族进一步融合,逐渐地融入楚族、秦族等。 战国时期,各个华夏诸侯国之间相互征战。华夏族又逐渐地融入了进入中原地区的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等诸多民族。从而,形成较为稳定的华夏族体。 此时,华夏族的活动地域,也逐渐地扩展到了辽河中下游,洮河流域、四川盆地、江南地区等地。 秦灭六国,一统华夏。 秦亡汉立。汉朝统治中国400多年,华夏族的活动地域空前扩大。 汉朝并以华夏族为核心,进一步地融合了羌、南匈奴等部落,形成了汉族。 dǐngsùshènchīzhuānxūkù二、中国四夷 中国原指西周京畿地区,后扩展为黄河流域、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中国以外,则称为四夷,所谓“天子有道,守在四夷”。 中国,是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 四夷,是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 自秦汉以来,皇帝认为自己是“天下”的统治者,人民都是他的臣子。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子有道,四夷为天子守土。 中原的君主,也是四方蛮夷的君长。凡是四夷,都对天子执臣子礼。 所以,在海棠叶境内的华夷,本都是一体。四夷既然能做臣子,那么也就有权为君长。于是,少数民族与汉族政权的争夺战争,也是华夷天下体系的内战。 明代反元檄文中: “自古帝王临御天下,皆中国居内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国,未闻以夷狄居中国而制天下也。自宋祚倾移,元以北夷入主中国,四海以内,罔不臣服,此岂人力,实乃天授。彼时君明臣良,足以纲维天下,然达人志士,尚有冠履倒置之叹。” 汉族和少数民族,自古就是一个整体,是在一个体系里生活的。所有的民族都要臣服一个权威。 汉族当皇帝,是天经地义。少数民族当皇帝,则是冠履倒置。 当元朝、清朝等少数民族当了皇帝时,汉族人并没有深刻体会到是“遭受异族奴役和侵略”。而只是觉得不符合正统观念而已。 所以,有了辛亥革命的口号是“驱除鞑虏,光复中华”,民众还以为就是“汉人穿上崇祯的皇袍”反清复明呢?后来,才觉得哪块儿?好像有点儿不对劲儿?于是,就将口号改为“五族共和”了。 (鞑虏、鞑子,是当时汉人对北方少数民族(蒙古族、满族)的称呼。) 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一统四海。汉族人觉得不自然。可是,汉族人却一直认为自己是四夷的君长。 可是,这又是源自于什么样的一个道理呢?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9d08cb4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d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