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杜甫《春望》为例谈课堂有效提问 以杜甫《春望》为例谈课堂有效提问 作者孙小燕 课堂提问是启发式教学的主要途径之一,能有效实现教学目的。科学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效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课堂效率。作为教师,经常会对如何提问,对提问的内容、形式、时机进行思考。通过《春望》一课的教学实践,笔者深刻体会到有效提问不仅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手段,更是一种艺术、一门学问。 一、有效提问应创设丰富的情境 教学情境是提高提问有效性的重要手段之一。初中生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尤其是诗歌鉴赏能力还不够成熟,但是他们大多想象力丰富,思维活跃。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材,联系生活实际,创设丰富合理有趣的情境,在提问过程中把学生引入文中的情境,释放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案例】在课堂教学开始前,我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作为情境。 在生生不息、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学中,诗歌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不仅随着历史沉淀,而且在时代的脚步中毫不停息地前进着。诗歌伴随着我们成长的每一个阶段,从小对于“不知盘中餐,粒粒且辛苦”、“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以及“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些诗句就耳熟能详。在这之前,我们学习了“诗仙”李白的《望天门山》,感受了李白丰富想象和豪放气势的浪漫主义风格,但是今天老师要通过杜甫的《春望》带大家领略另一种截然相反的风格。相信大家上课前已经做好了预习工作,现在有哪位同学想介绍一下大诗人杜甫呢? 师:大家可以回想一下以前我们学过或者读过有关杜甫的诗歌,比如《望岳》。 生1:杜甫,字子美。 生2:杜甫是“诗圣”! 生3:我们还学过他的《登高》。 教师及时补充:杜诗沉郁顿挫,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历史,故被誉为“诗史”,著有《杜工部集》。著有“三吏”、“三别”。 二、有效提问应抓准切入点 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关键在于把握提问的着眼点,抓准提问的切人点。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选择合适的角度、适宜的时机对学生进行提问,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成效。这就要求,教师对于提问的设计要独到、新颖、有趣,能够最大程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深入探究的兴趣,在提问的过程中,要重视方式方法,浅出深入。 在诗歌的课堂提问设计中,笔者认为重视“悟读”是关键。诗歌需要丰富的联想和自我理解、领悟。 【案例】接下来老师给大家2分钟,让大家思考从这首诗中联想到什么?。 补充:之所以规定思考时间是为了激发学生们在短时间内找准思维的触点。 生1:诗人是痛苦的,因为国家灭亡了。 生2:诗人很伤心。因为和家人分离。 生3:我认为他是愤怒的,因为国家遭受了侵犯。 感想:从上面的案例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找准提问的切入点,不仅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基础,而且有利于解放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想象力。 三、有效提问应把握好节奏 有些教师片面认为,提高课堂提问的次数和频率就可以实现课堂教学的目的,提高教学效率。这样的思想是错误的、不科学的。试想,一堂课仅有45分钟,如果设计过多的提问,学生的思维就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学生的主体性很难得到有效发挥。(范文 )因此,为了达到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控制好提问的密度至关重要。 【案例】师:诗人由看到花鸟的感时恨别,以对花鸟的描写烘托出自己此时感伤的心情,有哪位同学知道这属于哪种写法吗? 生1:衬托吧。 生2:我认为是借景抒情。 师:意思差不多了,可以换一个成语来概括吗? 生3:触景生情。 师:那“感时”的“时”和十艮别的“别”分别指什么呢? 生1:“时”指时事”,“别”指分别。 师追问:哪位同学可以用文中的句子回答的? 生2:“感时”的“时”是指“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恨别”的“别”是指“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感想:这些问题的设置有利于帮助学生了解诗句的含义,引导学生加深对诗句的理解。此后再引导学生诵读诗句,让学生的思维有个缓冲的时间。因为过多的问题使学生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思考、探讨,教学就会流于形式。 四、有效提问应通过争论生成更多的问题 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设法时,应该思考是否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问题的设计应该能够打开学生的学习思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能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1] [2] 下一页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a82b4f3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2d43c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