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典故】古人送别为何要“折柳” 【历史典故】古人送别为何要“折柳”? “人有喜怒哀乐,月有阴晴圆”。告别总是一个悲伤的话题。在古代社会,由于交通的不便和沟通的滞后,告别显得悲伤而隆重。这通常是告别,但我不知道什么时候见面,所以有很多流行诗。折柳是古人送行的重要仪式。 古人送别要折柳,这在当时是一种非常普遍的送别风俗。“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可见,折柳在传统文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诗文、戏曲和小说等文学作品中均有反映。《三辅黄图?桥》中有言:“霸(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人至此,折柳赠别。”这是有关折柳相送的最早文字记载。 折柳的起源很浪漫。传说取自《诗经》中的《采薇》:“过去我走了,柳树和柳树;现在我想,雨和雪都在下。”“刘”与“刘”谐音,表示恋恋不舍的感觉。另外,俗话说,“有心种花,就活不下去;无心种柳树,就成了树荫”。柳树生命力很强。柳树插进土里就活了。无论它们被插入何处,它们每年都会生存,并在任何地方成为阴。折断柳树为你送行意味着想远行的人可以顽强地生活在其他国家。 同时,折柳赠别是对旅人安全的一种祝福。古人视柳树为可以辟邪驱鬼,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载:“正月旦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行人带上它,可使鬼魅望而生畏,远远躲开,确保旅程的平安。 送别诗在古代诗歌中占有重要地位。诗中有无数折柳送别的诗句:北方人的折柳之歌:“望着远处的孟津河,柳叶婆娑。我是陆佳儿,不懂汉歌。”他写下了对家乡的无限眷恋;无名氏的《送别诗》:“柳树翠绿下垂,白杨花开天际。柳树折花开。问行人是否会回来?”表达对朋友的无限思念;张九龄的诗《折柳》中写道:“用纤细的纤维折柳,拿着这个送给恋人。一根树枝为什么昂贵?怜悯是故乡的春天。”用柳树的礼物写下对故乡的深深眷恋;王志寰的“告别”诗:“柳树、东风树、碧江。最近,很难攀爬和打破,所以应该是因为有很多离别。”写下离别的苦涩;刘玉玺的竹枝词“柳树在清江的水平,我听到朗朗的歌声在岸边。太阳从东升起,雨从西落。路是晴朗的,但不是晴朗的”。我借柳树写了一段快乐的男女恋情。 除了折柳相送,古人还有其他一些表达留恋难舍之情的方式。比如音乐相送。这多为唐代文人之间的送别方式。李白在《赠汪伦》中吟道:“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从小学就已经耳熟能详了,而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更是描写了送别时音乐的重要性,一曲琵琶,勾起了诗人感怀身世的伤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比如饮酒送别,古代送别都有专门的茶楼酒肆,以便用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饮酒送别在唐代诗歌中比较普遍,李白的《金陵酒肆送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等,同样是借饮酒表达对朋友的一种难舍之情。诗歌离不开酒,诗人离不开酒,那送别就更离不开酒了。而千年之后的今天,饮酒送别也成为最普遍的一种方式。 古人把柳树折起来,互相送去,这在今天似乎很难理解。这似乎有点虚伪,更不用说毁坏树木了,但仔细想想,这也是古代社会人们朴素和热爱的外在表现。我们可能不会像古人那样回到折柳送柳的时代,但我们也应该把朋友之间的真挚感情永远传递下去。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b44b26230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