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孝贤电影《风柜来的人》影评

时间:2023-03-03 03:58:1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风柜来的人》影评

学号:B101006008 姓名:贺廷 院系:传媒-数媒

侯孝贤总是试图用距离和沉默来讲述故事,他以一贯的深沉、含蓄而淡朴的风格展示了《风柜来的人》,他似乎站得远远地,没有夹杂着自己一丝一毫的情感。

侯孝贤说:“我会拍《风柜来的人》,是因为我去澎湖风柜探王菊金的班。在公交经过风柜时,我感觉非常特别,于是在风柜下车,在杂货店中看到小型的撞球台,一些人在那儿打着撞球,就是在那时候有了拍《风柜来的人》的构想。因为《小毕的故事》是改编自朱天文三百字左右的短篇小说,于是有机会便和她聊起来,由于当时她对电影还是新手,所以也只是随便地聊,并没有聊到电影题材的问题。后来找了她写故事,于是她介绍了沈从文的自传给我,其实我对内地小说并不熟,但我看完沈从文的自传后,感觉沈从文虽然写的是自传,但他的观点是俯视而客观的,于是我在《风柜来的人》中就想用这样一个客观角度去拍摄。但是在电影中如何达到所谓的“客观角度”呢?我对如何在文字与影像间转换并不是很清楚,我记得只是常要求摄影师陈坤厚镜头要摆远一点,然而有时候在朦胧模糊之际反而创作能量是最强的。”

沉迷于单线叙述,而不爱在叙述结构模式上应用技巧,侯孝贤使用这种传统乃至固执的叙述手法,在令人感到沉郁有余却活力不足之外倒是更让人感觉到和自己的生活很近。

侯孝贤的电影语言是克制而隐忍的,电影里的情感表达方式也是如此,怨而不怒。《风柜来的人》中的阿清就是这样的,他不善表达,笨嘴拙舌,对于爱情迟钝不堪。从影片中看以看出他喜欢小杏,但是他却不曾说一句表露感情的话,没有一个要挽留的动作,能让我们读懂青春的惆怅的唯独是他目送小杏离开时的失落和伤怀。他的青春反叛也是群殴式的,永远不会像《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的砖头拍板,或许有人觉得它甚似贾樟柯的《任逍遥》,当结尾以五种不同声音表现青春的无奈时,青春就这样被残酷地证实了。

青春无疑是一个尴尬的年龄,天真无知不再是他们的权利,而他们却还没有学会成年人的难得糊涂和随波逐流。他们那么认真而执着于他们的倔强和努力。所以期望长大和拒绝长大的人都不可避免地长大了。

侯孝贤的电影里很多都有一个父亲的形象,《风柜来的人》中就更为明显了,阿清记忆中的父亲高大,像是一个英雄。这样一个伟岸的形象一直存在阿清的记忆和想象之中。虽然现实中的父亲只是一个坐在一张枯藤椅上,头上有一个洞的人。即便洞是被棒球打出来的,他一次又一次地回忆他的父亲,和别人谈及他的父亲,他记忆里高大伟岸的父亲。他不愿失去他,可是在一封来信中他得知父亲去世。他回去奔丧的场面处理得很低调,倒是后来吃饭的戏显得张力十足。他又一次回忆起他的父亲。前后两种形象,阿清的情感截然相反,侯孝贤通过会议,闪回和现实构建了一种强烈对比,从而变现出阿清的心理感受。他心理的无依靠和自伤感一下子发泄出来了,他失控了。

父亲的丧失,再次是作为一种重要的意义而存在,这是一种 成长的洗礼。一种通过亲人的逝去而浴血重生的悲壮之感。当阿清回家为父奔丧的时候,在不知不觉中,躁动的心情多了几许沉重的苦涩,他开始严肃地看待生活,学会默默地爱恋和思念。渐渐地,他的声音和面孔失去了少年无忧无虑,而增添了成年的苦涩贺沉思。他从此无法再用寻欢作乐的方式对待人生了。这或许就是侯孝贤影像下父亲的意义吧,父亲是我们成长路上的里程碑。

青春的成长是一个有关于爱情的重要过程。通过爱与被爱产生责任和自信,通过拥有和失去产生失落和坚强。阿城在《且说侯孝贤》一文中有这样的评说:“《恋恋风尘》与《风柜来的人》都有一个难处,即少年人的“情”。“但少年人的“情”之难写,还不在于此,而挥霍却不知是挥霍,爱惜却无经验爱惜。”《风柜来的人》以少年挥霍开始,忽然就有尴


尬的沉静,因为尴尬,所以还时时会暴躁,这暴躁并非不纯,原来质感就是这样的。”这很概括了阿清的青春躁动。

前文已说侯孝贤的电影语言情感表达方式是隐忍克制的,对于爱情也是如此。小杏住在阿清的近处,确切地说是对面。同一条通道连接的两个不同住所,有时阿清也凝视不可知的对面。但是这种感情是淡化的,他不是季耶夫洛夫斯基《情诫》中望远镜下的窥视,也不是面条站在莫胖子厨房偷看黛布拉跳舞使布鲁斯流淌一地,让人回忆起时心碎和煎熬。如果一定要为他这种意识的情感下一个定义,那也许是“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那种偶然与必然,无意与有意的融合吧!这种情感甚至比起《草房子》桑桑的雨中狂舞的情感表达更无色无味,淡之清醇。但这种情感却是清晰可见的,他贯穿影片的后半部分,朦胧却始终。阿清第一次看到小杏时就有了青春期的憧憬,这并不亚于迈克尔第一次见到妻子时“雷击”的感觉,只不过一个外现而热烈,一个内敛而克制罢了。就因为这样真挚而固执的青春才使我们觉得阿清目送小杏离开时的失落和无奈,阿清在街头帮朋友叫卖唱片,身影渐渐在人流中消失时的苦涩,读懂了青春成长的残酷。

大部分关于青春成长的影片没有给予出路,他只展示出一种状态,包括焦灼、躁动、群殴、性„„这些作品都让人有种不堪回首的感觉,比如《朋友》中的东洙 俊锡最后不得不命殒街头,《猜火车》《发条橙》更是展现了一个迷幻混乱的青春,《香港制造》疯狂的奔跑,《阳光灿烂的日子》马小军从十几米跳台跳下后被无数人的脚把头硬踩下去,和他心中的饮泣„„而我们这些观影者就像鲁迅笔下铁屋子里较早清醒的人,但仍无路可走。

侯孝贤相较之下就更为人道,更为乐观。他给了青春些许的希望和未来。《风柜来的人》中的阿清就是其中之一,到了高雄之后,他开始学习日语,简简单单的发音,执着倔强的努力,让人着实感动和期许未来。这在《恋恋风尘》中阿远的身上也可以看到,阿远一边打工一边读夜校,想努力改变命运的人是值得尊重的,青春也应该这样被诠释。

《风柜来的人》让人感觉是没有背景的,他不是《悲情城市》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他的背景在影片中给人感觉很淡化,使之令人忽视,而不像《阳光灿烂的日子》、《美国往事》给人一种实在的广大的历史背景在其中,唯一一个被强化的现实是他们是从农村来到城市的,这有点像《十七岁的单车》的小贵。他们从农村来到城市,期望更好的工作和生活。他们从城市中索取,但是城市必须在他们身上索取,他们也必须有所付出,这是一种互动。侯孝贤就记录了这种互动。从电影中我们可以看见这样一个情节,阿清三人去看电影,花了三百块,爬上了建筑工地11楼,只看到一扇没有完工的窗口,他们被骗了。电影在这里代表了一种城市符号,而在这里他们必须为这个城市符号复出金钱,而更大的付出是情感的丧失,当阿清目送小杏离开时就注定了他的无奈和丧失,一种刚萌芽的情感被连根拔起,这种付出的代价又怎么可以轻易衡量。如果王小帅在《十七岁的单车》中呼吁的是城市人给予小贵这样外来者以生存空间,那侯孝贤又在期望什么呢?

“我从风柜来就不会慢下脚步……”《风柜来的人》中传出了罗大佑、李宗盛的音乐他们的音乐记录了从农村到工业文明的那一段心灵史,记录了成长的心事和青春的惶恐。大佑、李宗盛是那一代的心路历程的见证者。

他们对于一个享受快餐文化和钟爱摇滚的一代是丧失意义的,但是对于侯孝贤这样一个年龄的人意义却是深远的。就如同《甜蜜蜜》中不断出现邓丽君的歌曲一样,这不仅是作为强调背景,亦加强了人物心理的作用,是作为一个时代的代表者出现。这是侯孝贤记忆中的青春,他在呼唤自己记忆中的青春,他在为自己的青春唱一曲挽歌。

讲到侯孝贤而不讲他的长镜头是不够的。那静谧的固定镜头带着侯孝贤的浪漫和诗话。《风柜来的人》几乎完全放弃了过去电影中仰赖的曲折剧情和善恶冲突,代之以大量中远镜头不卑不亢缓慢叙述。那些近乎记录的长镜头,静静地,饶有兴味地真确而不无痛楚地沉静凝视,比如有一场阿清和朋友谈话的场面,用的全是长镜头,观众无法分辨说话者,在这一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b4e7257fad6195f302ba6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