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对联对偶句知识大全 对偶句解答对偶句大全先说说对联的起源及特点对联也称楹联、楹贴、联语、门对等俗称对子是诗园中一朵精美别致的小花。对联是中国的特产是中国民族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它对仗工巧音调和谐它以独特的形式丰富的内涵赢得了人们的喜爱。对联还与中国特有的书法艺术和雕刻艺术相结合成为人民群众生活的一部分是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一千多年来兴盛不衰。尽管在日本、东南亚和欧美都有一些人写对联但也是从中国传出去的也是由中国人或汉学研究者写的。外国人见中国人写春联都觉得很新鲜说中国人都是诗人。对联不仅是一种书法艺术而且好的对联都带有诗歌的意味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总之一句话对联是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中的一个杰出代表。对联虽然短小却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每一副对联都是一束思维的火花。可以说对联短小的文字中蕴含着大智慧多读一些对联有利于丰富我们的知识训练我们的思维。对联又称楹联是悬挂或粘贴在墙壁和楹柱上的联语。由于对联一般是用古典艺术语言造句和修辞的所以它典雅、精炼、优美且题材广泛、内容丰富、魅力奇妙。同时它的表现手法多种多样或状物写景或咏物言志或抒情寓意或缅古叙怀或扬善抑恶等。此外它又是与书法揉和在一起的综合艺术两者相互映衬更显出一种神秘飞动、瑰丽典雅的艺术美。因而对联能引人入胜发人深思耐人寻味给人启迪。对联这一独特的艺术文体从起源至今已有千百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联林奇珍和趣闻轶事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魂宝。对联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有悠久的历史。对联是我国所独有的一种文学形式是由我国的汉字的特点决定的。正如日本著名汉学家盐谷温博士在他所著的《中国文学概论讲话》中所说对联是中国文学的特产物。汉字书写成方块形一字一个音节才可能出现整齐的句式才可能出现对偶这种修辞手法也才可能出现对联。对联是对偶句的一种形式。由两个对偶句组成。对偶句在对联中叫对仗。对联的格律即为对仗即六相字数相等、词类相当、结构相应、节奏相同、平仄相谐、意义相关。 对联是由字数相等、词类相当、结构相应、节奏相同、平仄相谐、意义相关的对仗组成的对偶句。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一直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据《簪云楼杂话》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亲自微服出巡挨门观赏取乐。尔后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入清以后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还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对联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古人把吟诗作对相提并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对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上联尾字仄声下联尾字平声。这些特点都和律诗有某些相似之处所以有人把对联称为张贴的诗。但对联又不同于诗它只有上联和下联一般说来较诗更为精炼句式也较灵活可长可短伸缩自如。对联可以是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九言也可以是十言、几十言。在我国古建筑中甚至还有多达数百字的长联。对联无论是咏物言志还是写景抒情都要求作者有较高的概括力与驾御文字的本领才可能以寥寥数语做到文情并茂神形兼备给人以思想和艺术美的感受楹联是题写在楹柱上的对联亦指对联是我国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对偶是将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两个词组或句子成对地排列起来的修辞法。对偶句是由对偶组成的句子。对偶句是相似与对联的句子。对偶的句式看起来整齐美观读起来节奏铿锵便于记诵。中国传统文化的对联很多就是很好的对偶。严式对偶的要求极严上下两句对应的位置要词性相同、声调平仄相对、不能有相同的字。如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送友人》李白在严式的对偶中上下句双数的字第二、四、六.字平仄须不同平仄相对。对联术语上联对联的前半部分。一副对联由两个字数相等的部分组成古人称先为上故先书的部分为上联。上联一般以仄声字结尾亦有极少用平声字者。其张贴、悬挂、镌刻的位置应在读者面对方向的右侧。上联又称出句、上支、上比、对公、对头…。出句先出而令人后对的句子多用于应对。一般指上联但根据收尾字平仄声判断有的则为下联如出句三光日月星平声尾应是下联。出对先出的半副对联。为应对中的用语多为上联个别时为下联。清·陆以《冷庐杂识·卷四·对对难》吾郡有师弟同赴省试至武林关天晚关闭师出对曰开关迟关关早阻过客过关。弟应声曰出对易对对难请先生先对。对公即上联。林芳胜等《古今对联荟萃》上联…还有人称作对公…。参见上联条。下联对联的后半部分。一副对联由两个字数相等的部分组成古人称后为下故后书的部分为下联。下联一般以平声字结尾亦有极少用仄声字者。其张贴、悬挂、镌刻的位置应在读者面对方向的左侧。下联又称对句、下支、下比、对母、对尾…。对对①后对的半副对联。为应对中常用语。多为下联个别时为上联。②对成句子之意前一对字为动词组成动宾结构的词语。《对类引端》对对者整对出比之字与意也。出比三字五字则以三字五字对之出比七字以至十余字则以七字十余字对之如门之一对履之一对袜之一对。务使长短相齐、广狭相等不容有铢黍之讹故谓之对对。全联犹言上下联。吕云彪《楹联作法》全联之平仄须处处调和顺达。半联半副对联指只有上联或只有下联。产生半联的原因一是历史久远其中的半副联实物下落不明而又不见原文记载二是有影响的绝对尚未征得好的结果。近代著名半联较多如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阴谋的本庄满清平打出二张一万。单联①即半联上联或下联。②与套联相对称一副联为单联。常江《中国对联谭概》上联出句、下联对句合为一联表述一个完整的意思可称之单联。套联由两副以上对联构成的内容相关、字数相等、同时用于同地的一组对联。常江《中国对联谭概》在某些情况下作者难以用一副对联把意思说完不得不同时创作两副或两副以上的单联。我把这种现象叫做套联。套联与单联相对而言数量极少。清人王续曾为北京天源酱园四字作注天高地厚千年业源远流长万载基酱佐盐梅调鼎鼐园临长安胜蓬莱。这实为一组套联即天高句、源远句为一联酱佐句、园临句为另一联。支一源分流曰支。《新唐书·骠国传》海行五日至佛代国有江支流三百六十。取其意对联分为两支上联称上支下联称下支。比本指并列部分在对联中可表示为支即上联或下联。陈方镛《楹联新语》长联最不易着笔凡气势未足无甚意识之辈每难免堆砌支离间有句调似时文者虽制成两大比熟极如流亦奚足取。副①量词单位器物一对或一套。取其一对的含意对联以副计量上下联全联合称一副对联。古时表为幅因幅之意常为单数一现已不用。②次要的。③符合相称。言①字。诗体的言以每一句的字数计算如五言、七言…对联则以上联或下联的字数计算如愿闻己过求通民情为四言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为七言。长句尤其是长联一般称字而不论言如昆明大观楼长联称百八十字联而不称九十言联。②话言论。如集禊帖字联极陈万言古今尽俯视一气天地间。③讲说。如巧对鹦鹉能言难似凤蜘蛛虽巧不如蚕。字①文字。《说文解字·叙》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对联有集字一法。②文字的数量。一副对联的字数为全联文字数量的总和。如愿闻己过求通民情为八字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为十四字昆明大观楼长联为一百八十字。③人的表字。如梁章钜字闳中一字茝林。扁通匾同额常连用称匾额。清·梁章钜《楹联丛话》抚桂林时东偏有怀清堂为百文敏公题扁。颜即题匾额处门楣。《新唐书·马燧传》勒石起义堂帝榜其颜以宠之。额悬于门屏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bda1a04844769eae009ed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