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上的“打比方”

时间:2022-12-19 13:03:3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数学课上的“打比方”

虽然,我是一名数学教师,但我却喜欢在教学中用“打比方”这一通俗形式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一、借助比方,渗透思维模型

如最近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由于这一内容对学生来说过于抽象,很多孩子无法真正地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含义,课堂上流露出来的都是一些疑惑的目光,针对这样的情况,我设计了一个有关平均分配东西的例子。

师:如果你妈妈把买回的4个苹果都给你弟弟,你有没有意见。 生:(有生笑着说)当然有意见,为什么不给我? 师:这样分配公平吗? 生:不公平。(很愤愤地说) 师:生活中分配东西要公平,同样,数学计算中也要注意公平,如果你在乘法分配律的使用过程中,只把因数分配给第一个加数,说你“公平”吗?

生:对后一个数是有点“不公平”

师:既然这样,以后运用乘法分配律时要注意公平哟! 生:嗯!老师我知道了,要分配公平!

虽然,这只是一个小小的比方,但却从某种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心理感知度,为他们质性地理解乘法分配律,提供了一个现实的生活模型。从昨天的作业来看,正向运用乘法分配出错的学生少了许多,可见打比方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二、运用比方,解释数学现象

有些数学现象,如果从成人的角度来看好理解,但站在儿童的角度来看,却是一个很复杂的内容。

如在教学乘法交换律时,为了解释交换律的特点,我让坐在第一组第一排的两位同学互相换了个位子,问学生。 师:他们俩现在是第几组? 生:第一组呀!

师:他们俩坐第一组第几排? 生:还不是第一排吗?

师:大家说他们的位子虽然变了一下,但所处的组及所坐的排数变了吗?

生:没有变呀!

师:其实,乘法算式中交换的两个因数也与他们俩一样,(有生笑)虽然看上去位子变了一下,但其结果没有发生任何变化。 可能正是由于这种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解释方式,很多学生对交换的理解更进了一层。同时,此时对交换律的理解不是建立在生吞活




剥、死记硬背基础上的,而是从他们最柔软的情感切入的,这样的解释更容易入他们的心。

三、依靠比方,解决数学问题

每一个数学问题都有一定的抽象性,都有一定的独特性,如何引导学生从不同数学问题之中发现内在的联系与规律,这应是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然而,小学生年龄小,认识能力有限,他们很难从诸多数学问题中发现规律与特点,为了帮助他们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当地通过一些打比方的方式,更容易让他们把握问题的核心。 如进行25×7823×2525时,虽然学生已掌握了乘法分配律基本知识,但乘法分配律只是对求两道乘法算式的积进行的讨论,于这种又多出一个的数,很多学生不知如何是好。此时,如果能从某个角度适当加以引领,学生的思维可能瞬间就会有一个提升。 师:同学们,三年级时我们班有多少人? 生:68人。

师:去年有多少人? 生:54人。

师:今年有多少人? 生:56人。

师:老师现在上课的方法与以前有什么不同吗? 生:没有呀!

师:那就说明,老师面对68人也好,54人也好,56人也好,都是用的同一种方法在教学,不论人数是增加,还是减少。是吗? 生:当然啰。

师:那运用乘法分配律也是如此,只要符合乘法分配律的基本条件都可以运用,不论是两道乘的,还是三道的;也不论是加也好,还是减也好,都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 生:哦!我晓得怎么做了。 可能我打的比方不一定贴切,但从某些方面给学生提供了一种思考的方向、方法,相对而言,学生解决问题变得容易了许多。

综上所述,数学课上多运用一些比方,可以让生硬、生涩的数学知识糅合进一些感性的方式、方法,让学生与数学进行柔性的接触,为他们学好数学提供一些帮助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c08ad6930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