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的写作特点 老师学友们大家好,今天我们学习:七绝的写作特点 七绝言简意赅,以小见大,深受古今读者喜爱。写作有以下几个要求。 首先,要求通俗流畅。通俗,就是易懂,语句要浅显。流畅,就是语义要明晰,尽量不用生僻的典故。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就以其鲜明的形象、真挚的感情、悠扬的声调,传诵千古。绝句,古时候是可以合乐而歌的,是歌词,不是案头阅读的作品,所以要通俗,用我们现在提倡一种方法来说,就是“白话入诗”。它和其他诗歌体裁有明显的区别,古人的律诗大都比较难懂,而绝句大都很通俗顺口,流畅易读。我们在创作时不能为了迁就平仄或押韵,生造词语、任意调换约定俗成的词语的格式,如把“乾坤”调整为“坤乾”,把“树精神”调整为“精神树”,读起来令人觉得生涩别扭,疙疙瘩瘩不自然,没有艺术美感。 其次,七绝立意一定要新颖,以小见大,说理要隐含其中,韵味才深长。比如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用常见的边塞题材,表现了深刻的包括反战、思亲、对将帅无能的讥讽等时代内涵。七绝的立意,一定要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读者就会爱不释手,反之,如果沿袭老一套,无创造革新,运用多次用过的词语句式,读者自然不会喜欢。 其三,七绝形象一定要鲜明,要有诗情画意。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没有过多的修饰,却有震撼人的艺术效果,是一首非常工整、写得非常认真的诗。杜甫有“语不惊人死不休”,他这首诗应该是千锤百炼所得。七绝的表达方式,就要以描写实地景物和抒情为主,但我们不少诗友,追踪电视报道,理学味道太浓,议论太多,毫无诗情画意,很难引起读者的兴趣。 其四,七绝的写作同样讲究起承转合。尤其要注意第三句的转。“文似看山不喜平”,七绝只有二十八个字,若想以小见大、尺幅千里、意味深长,就绝不能平铺直叙,或者四句都描写一个景物,表达一种意思,一定要写得有波澜,有起伏。其中,第三句的“转”是关键,一定要荡开,要别开生面。如陆游的《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前两句写陆游一生的遗憾和挂欠,第三句用假设作“转”,使“合句”更有震撼力,突出了他深切而强烈的爱国情怀。 最后,要区别七绝与竹枝词、民歌的异同,七绝有严格的格律要求,重在文气。竹枝词以吟咏风土为其主要特色,故与地域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洋溢着鲜活的世态民情、浓厚的文化个性和乡土气息,竹枝词也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如金字诗社罗代华的《仙人棋局》:“仙人山上一棋盘,谁可参得透秘玄?天降经天纬地手,将星作子定江山。”就是以绥阳外八景之一的仙人棋局为题创作,与本土文化风俗、传说故事密不可分,也有比较严格的格律。民歌是劳动人民的诗歌,一般是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偏重于俗言俚语。如韩述华的《油煎豆腐起青苔》:“昨夜等郎紧不来,烧了几堆冤枉柴。仔鸡炖汤都干了,油煎豆腐起青苔。”民歌不注重严格的格律要求, 绝句作法:逆折法 绝句短小精萃,韵味深长。它往往通过简洁的画面、一时的情景来表达诗人的心绪变化和悠远情怀。绝句的作法,前人总结为一般起、承、转、合,还可进一步细分为多种的作法。 逆折法,就是在绝句中,先对相关情景、事物、情节进行描述铺垫,在后一两句中,突然转出不同或相反的意思,以反映事物发展的曲折或诗人心理矛盾,给人跌宕起伏或豁然开朗的感觉。 李白《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这首怀古之作,写春秋时期吴越争霸的历史事件。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二、三两句摄取战士还家、越王勾践还宫两个镜头,浓缩了越国称霸一方后的繁盛和威风。结句突然急转一笔,描写眼前的景色:几只鹧鸪在荒草蔓生的故都废墟上,旁若无人的飞来飞去,好不寂寞凄凉。这一句写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显得感慨犹深。 杜甫《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这是一首咏怀诸葛亮的诗。前两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第一句写总的方面,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第二句写具体的方面,说诸葛亮创制八阵图使他声名更加卓著,为下面凭吊遗迹作了铺垫。后两句转向对“八阵图”的遗址的感慨,说刘备吞吴失计,以致统一大业中途夭折,而成了千古遗恨。诗人把怀古和述怀融为一体,浑然不分,给人一种此恨绵绵、余意不尽的感觉。 刘长卿《听弹琴》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这首托物言志诗写诗人静听弹琴,表现弹琴人技艺高超,并借古调受冷遇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和稀有知音的遗憾。前两句描写音乐的境界,后两句则是议论性抒情。“虽”字转折,从对琴声的赞美进入对时尚的感慨。“今人多不弹”的“多”字,更反衬出琴客知音者的稀少,流露出诗人孤高自赏、不同凡俗的情操。 宋之问《渡汉江》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这是诗人久离家乡而返归途中所写的抒情诗。前两句主要写追叙自已被贬斥蛮荒,和家人音讯隔绝,经冬历春捱过漫长的时间。按照常情,后两句似乎应该写成“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但诗人笔下出乎常情:“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情更怯”与“不敢问”更能体现诗人此际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全诗语极浅近,意颇深邃;描摹心理,熨贴入微;不矫揉造作,自然至美。 韩愈《晚春》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这是一首写暮春景物的七绝,表达了诗人惜春的感情。此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首句从“春”字盘转到“晚”字,可谓善取逆势。二句写晚春之景,用“百般红紫”概括了百花争奇斗艳的情景。三句又转出一景,在红紫芳菲之中,用扬花、榆荚作点染,随寄一点幽默情趣,堪称平中翻新,颇富奇趣。 郑谷《席上贻歌者》 花月楼台近九衢,清歌一曲倒金壶。 座中亦有江南客,莫向春风唱鹧鸪。 这是赠给歌者的诗,隐含着诗人乃是歌者的知音,更透露出诗人客居异乡的羁旅之情。前两句,词简意丰地描绘了春风夜月、花前酒楼的京国之春,及歌助酒兴的欢悦气氛,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后两句,不是对歌者或歌声进行描绘,也不是直接抒发对歌声有怎样的感受,而是说:“座中亦有江南客,莫向春风唱鹧鸪”,使歌者──听者、听者──歌者在感情上得到了交流和融合,取得了深沉感人的艺术效果。 李商隐《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此诗赞美黄昏前的原野风光,表达诗人的伤感情绪。前两句点明登古原的时间和原因。后两句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余晖映照,晚霞满期天,山凝胭脂,气象万千。诗人将时代没落之感,家国沉沦之痛,身世迟暮之悲,一起熔铸于黄昏夕照下的景物画面中。这两句诗所蕴含的博大而精深的哲理意味,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和思想价值。全诗语言明白如话,毫无雕饰,节奏明快,感喟深沉,富于哲理。 嗅梅《嗅梅》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 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这是一首用寻春咏梅来譬喻悟到本来面目的绝佳禅诗。首两句描绘诗人尽日寻春,踏破芒鞋,入岭穿云,但却一直找不到春天的踪迹。“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诗人寻春不得,兴尽而归,哪知道笑拈梅花而嗅,才发现春在枝头,已经昂然十分了。诸佛所证悟的真如法身原来人人具足,不假外求,本自无缺,可是又有多少人会得呢?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c0f636974eeaeaad1f34693daef5ef7bb0d12f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