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第21课 《示儿》教学设计 泸溪县明德小学 刘顺子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能准确有节奏地朗读诗歌,熟读成诵。 2.过程与方法:能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掌握诗词大意,把握诗歌内涵,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教学重点 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能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掌握诗词大意。 三.教学难点 把握诗歌内涵,体会作者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收集查阅陆游的相关资料,了解写作的时代背景。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感情低沉的音乐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谈话导入 1.大家猜猜,一个人指导及自己即将死亡,他会留哪些遗嘱?(学生猜测:可能是担心子女,也可能是财产的分配) 2.出示陆游卧床图片,师:那图片上的这位老人他临终前又对自己的孩子交代了什么遗言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位让人肃然起敬的老人——陆游,学习他的绝笔诗——《示儿》(板书课题、作者) 3.交流预习:说说你对陆游的了解吧!请你把收集到的有关陆游的资料与大家交流一下。 4.课件展示陆游简介。 (二)初读古诗,读出节奏。 1、自由朗读《示儿》,出示初读要求,课件展示。 2、学生个别读,老师指出节奏。用课件展示诗的节奏。 3、师生合作读,老师后三字,学生前四字。反之亦然。 4、学生齐读,读出古诗特有的节奏。 (三)再读《示儿》,理解诗意。 1.读诗不但要读出诗的节奏,诗的味道,更要去体会诗句带给我们的那份情绪和那种感觉。假如现在老师请你用一个字来形容、来表达你读完《示儿》这首诗后的感受、感觉和情绪,你会选哪个字? 教师板书“悲”。 2.谁来用“悲”字组词。(相机板书:悲痛 悲愤) 3.作者“悲”的是什么?“悲”从何来? 请从课文中找到答案,课件出示默读自学要求。 4.交流自学成果。悲的是“不见九州同”,顺带解释九州同的意思。 5.可老师还有几个问题考考你们:诗人死前念念不忘交代儿子什么?理解“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教师相机板书:渴望收复失地) (四)品读诗句,感悟诗情 1.全班齐读古诗,组织全班交流。 (1)从“元知”“但悲”对比写出诗人爱国之情,死对他来说无所畏惧,唯一挂念的是祖国的统一大业。 A.课件出示地图,用色块标识沦陷的土地:此时的中原大地是怎样的情景?课件展示中原沦陷图片。学生练习说句子:我仿佛看见------我仿佛听见----此时,如果我是南宋的子民,我真想------ B.那此时在陆游的心中只有一个声音,那是什么?(教师手指板书:悲) C.体会诗人“悲怆的心境”:配悲伤音乐 师:看我这一生立志为国破敌---- 出示:少年陆游---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壮年陆游---天下可忧非一事,书生无地效孤忠。 老年陆游---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D.激情引读。指导朗读:面对死亡,他坦然自若,可面对沦陷的国土和生活在水火交融中的南宋子民们,他的心情是多么悲痛啊,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情感再读《示儿》。指两名学生读,齐读。 2.南望王师又一年,可我们的王师呢,他们在哪?课件展示当权者们莺歌燕舞、花天酒地图。学生练习说句子:我仿佛看见-----我仿佛听见------此时,如果我是南宋的子民,我真想大声质问他们-------- 3.陆游此时也一定和你们一样怀着悲愤的心情痛骂着这些投降派,请我们怀着这种悲愤之情再来读一读这首诗。 4.最后小结:一个“悲”字让我们体会到了诗人临终不见九州同的悲伤,让我们从他的“悲之切”中体会到了他对国家的“爱之深”。(板书:爱国) (五)情感升华,拓展延伸。 1.可是历史的车轮总是滚滚前进,王师不但没有平定中原,反而连南宋这个国家都已经消失在滚滚历史长河之中,不但是陆游临死前没有见到国家统一,就连他的子孙也没能看见复国的那一日,但是生活在现在我们何其有幸,我们的祖国已经统一,没有了战乱,也没有了颠沛流离的生活,老师想请你们把这个好消息以书信的方式写给陆游,以慰陆游这颗爱国之心。 2.学生写作,指名几人念出书信。 3.学生闭目诵读古诗,升华感情,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搜集3——5句爱国诗句,选择喜欢的背下来。 板书设计: 示 儿 南宋 陆游 痛 悲 渴望收复失地 愤 爱 国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c1c4f95a65177232f60ddccda38376bae1fe0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