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新释及启示 唐代伟大诗人白居易的传世名作《琵琶行》中有“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两句。人教版高语第三册(2004年6月第1版)注释为[暗]这里是轻声的意思。[欲语迟]要回答,又有些迟疑。人教版高语第六册(1995年6月第2版)注释为:[暗]这里是轻声的意思。[欲语迟]要回答,(又有些)迟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九年级上册(2007年5月第1版)注释为:[暗问]轻声地问。苏教版高语必修四(2006年12月第3版)则没有注释,大概编者觉得没什么难理解的地方,不必作注释。既然有问,后面当然是答了,根据注释看,答者是琵琶女。但是,联系这两句诗的具体语言环境,发现这样解释于情不通,于理不合,令人费解。轻声地问,这里指声音很低。从后文的“移船相近邀相见”,可见两船有一定距离,再从“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可见琵琶女原在船舱中。诗人轻声地问,琵琶女不可能听到,何来回答?再者,“欲语迟”指琵琶女的那种“欲说还羞”的忸怩情态,诗人不可能看到原在船舱中的琵琶女。 我认为,这两句诗中的“暗问”、“欲语迟”均指诗人白居易自己。其一,根据上下文语境,可以得出此结论。诗歌开头“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点明这次送客的心情无绪,还有“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等景物描写,更显气氛悲凉。而“忽闻水上琵琶声”,更是在“主人忘归客不发”之时,可见琵琶声非一般曲调,具有极大吸引力、震撼力。诗歌后半部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表明此时此地所听不同凡响的琵琶声,确实是诗人的意外收获。正因为如此,诗人不由自主地想知道:“这优第 1 页 美的琵琶声究竟是什么人所弹奏?”然而,琵琶声恰恰在此时停了下来。已经被这优美的琵琶声深深吸引的诗人想问个明白,即“欲语”。可诗人又迟疑起来,即“迟”。于是就出现了“移船相近邀相见”这一幕。其二,“寻声暗问”省略主语,这在第一人称的诗文中是经常出现的,如“忽闻水上”句,就省略主语。“欲语迟”承接上文省略主语,“琵琶声停”作“语”的状语,即“在琵琶声停止的时候”,这种写法在唐诗中不乏其例。对我们有启发意义的是下面这个例子:“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白居易《采地黄者》)(1)同是白居易的诗;(2)“采”前有状语;(3)承前省主语。该诗自“浔阳江头”句始,至“移船相近”句止,都是“主人”和“客人”的所见所为,所闻所感,没有什么理由在这一系列行为中插以“琵琶女”为叙写对象。这也是白居易诗歌的平易风格。总之,“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两句看似简单,其实蕴涵着诗人复杂的心理活动。有被琵琶声震撼,有想知道是谁弹奏的冲动,又有不敢冒昧的迟疑。另外,这也是诗人的匠心独具,为下文的第二次弹奏作铺垫。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两句诗理解成诗人问琵琶女,关键是对“暗”的误解。凭我们的生活习惯,既然有问,一定有答。孰不料这里的问是自问,暗问,轻声地问。也就是说,是默默地问,悄悄地问,自己思索地问。查《中华大字典》,“暗”字第四项注:“默也,见《广韵》。”《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华书局2000年6月第1版)第438页有“寻声暗问弹者谁”作为例句的解释,此处释为:“遮蔽,隐蔽。引申为暗暗。”到明清文学,这样的用法也不乏其例,如《水浒传》上的“暗暗叫苦”,现代汉语普通话的“我暗说”,还有“我安安稳稳想到”,都是这个用法的沿第 2 页 袭。可见,暗问是问自己,不是对别人的询问。至于有人把本句译为:“在黑暗中寻找(声音传来的方向,并大声地)问谁在弹奏(琵琶)。”只不过是望文生义而已。 通过分析,我们可有这样的启示:1. 解释词语要词不离句、句不离篇,通过全篇去分析字词的意思。2. 勤查字典词典,多方面分析,弄懂字词在文中的含义。3. 千万不要望文生义,不要自己随意揣摩字词的意思。 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言3条: 1、生命对某些人来说是美丽的,这些人的一生都为某个目标而奋斗。 2、推销产品要针对顾客的心,不要针对顾客的头。 3、不同的信念,决定不同的命运。 第 3 页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c750b435b0102020740be1e650e52ea5418ce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