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得 《穷人》教后随笔 听说读写能力的本质是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的能力,这一能力是动态生成的。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为促进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而教,为促进学生的言语生长而教,应成为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学者的共识! 和学生一起学习了《穷人》这篇课文后,大家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是比较全面的,对温暖而舒适的领会是深刻的。但如果认为这些就是主要价值,那就太浅薄了。如同说猴子是动物、树木不会走动一样,虽然不错,但却没有提醒详细事物的本质特性。 我认为如果把学生的学习比成是登楼的话,那么,在此例中,可以说学生是抬级而上,至少登了三层楼。 一开始,学生凭借自己的感性认识和积累的经历,不仅断言温暖而舒适用得不准确,而且讲出了理由。从孤立的角度看,用我们一般人对温暖而舒适的标准来衡量,学生的理由不可谓不充分。因为单从文章对小屋描写的文字中很难看出它温暖而舒适的特点。应该说,学生此时的评价是发自内心的,是真实认识的自然流露,是他们拿自己的标准去扭课文描写的小屋比照后得出的结论。这一结论是学生精神操作的结果,是学生从自己的心灵中生长出来的。从自己心灵中生长出来的结论才具有持久的生命意义。它要比老师灌输或强加给学生的现成结论有意义得多。笔者曾不止一次地听老师教这一课时都要问学生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渔家小屋温暖而舒适的特点呢,学生很快找到有关文字,把描写的内容读一读,老师说一声很好,算是对学生理解的满意性评价。其实,老师的提问隐含着一个毋庸置疑的定论,这就是小屋肯定是温暖而舒适的。学生对这样的定论无须质疑,只要找到相应的文字加以佐证就可以了,而这样的文字书上明明白白写着,所以只要原文照读就行了,学生根本用不着动脑子。但是,未与学生已有积累发生精神反响的语言文字是不可能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持久的痕迹的。这种含模糊糊、貌似正确的答复实际上远远不及学生用自己的标准比照文字后得出的结论有心理意义──虽然可能还不一定正确。 虽然学生开始的否认言之有理,但此时的理是他们自己的固有经历。而固有经历未必就正确。因此当老师说出看来,列夫·托尔斯泰这位世界级的大文豪也不过如此,他用词不当的毛病还需要我们来修改这样似乎有违常理的话以后,引起了有些同学的警觉和沉思,有些头脑冷静的同学很快发现否认者的问题,他们言之有据的反驳和老师的肯定促进了其他同学更全面、更深入地去研读课文,使他们也很快发现温暖而舒适用得非常准确,因为跟寒风吼叫的外面比,小屋里相对是温暖的,与在大海上搏击风浪的渔夫比,坐在干干净净的小屋里相对是舒适的。这是他们联系上下文思考之后得出的新结论,这是他们丢弃了已有的绝对标准而采用相对标准衡量之后的新发现。此时,与温暖而舒适相联系的已不仅仅是孤零零的描写小屋的语言文字了,还有描写小屋外吼叫怒吼的寒风、汹涌澎湃的大海的语言文字,还有对在这两种不同环境中的人的处境和感受的联想。词义的内涵拓展了,学生的精神空间扩大了,看问题的视野开阔了,分析言语内涵的方法更辩证了。如果说温暖和舒适是学生头脑中已有的词语的话,那么在本文的学习中对温暖和舒适的详细感知那么是新的,这种新感知是以学生积极的精神运作为根底的,是精神活动的新产品。如果说,在一层楼上,语言和精神还没有在学生心中同构的话,那么,在二层楼上,语言和精神已经同构共生了──温暖而舒适这样的语言与在本文学习中所发现的新内涵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cbb65b72b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c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