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灾难性新闻报道的语言学研究综述及探析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李丽华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语言文化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4) [摘 要] 灾难性新闻,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不可避免地为人关注。对于它的研究大多数集中在新闻学领域,在语言学领域,对于灾难性新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体学和批评语言学的视角。本文将近年来灾难性新闻报道的语言学研究进行概述并指出这些研究的优缺点,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灾难性新闻报道研究可行的更广阔的视角。 [关键词] 灾难性新闻;文体学;批评话语分析 中图分类号: G 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4)1-0103-02 灾难是人们避之不及却又避之无门的事物,它自人类诞生以来就陪伴人类。火山爆发,地震,台风,瘟疫,火灾,矿难,楼房桥梁垮塌,车祸,事故,这些天灾或是人祸都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伤害。灾难性新闻报道是指对这些“天灾”和“人祸”的新闻报道。它是最受人关心,扩散最容易的信息,可以起到传递灾情、安抚灾民、减少谣言、引导舆论、监测环境、组织激励、文献纪实和记录历史的重要作用。灾难性新闻几乎涵盖了全部新闻价值要素:突发性、显著性、异常性、重要性、接近性。然而新闻报道不仅仅是在陈述或描述,同时它也在实施行为或在表达笔者的情感状态。本文将从语言学角度对中国灾难性新闻报道发展进行综合评述和分析。 在语言学领域,对于灾难性新闻,主要是从文体学与批评性语言学的视角加以研究。Crystal (1969)总结了灾难性新闻报道的文体特征,但是没有归纳出灾难性新闻报道的功能,也没有进一步探索这些特征反映出的社会符号学原则。Stuart Hall (1980)从社会文化角度分析新闻文本后总结道,新闻中传递的信息带有复杂的目的性,它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这一发现后来进一步在他对社会意识形态影响的研究中得到印证。在此基础上他声称新闻报道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根据他们服务的媒介选择和归类话题。Robin et al. (2008)研究的对象则是两个经历过一场毁灭性的火灾的社区,以对这一灾难的报道为对象,作者采用了批评语篇分析的方法,他发现了报道的演变模式,报道集中在经济物质方面,十分依赖专家。他们指出,主宰的声音来自男性,具有权威的专家。他们也探讨了灾难性新闻报道的隐藏信息,但是文章并没有对新闻工作者的报道内在意图进行关注,而且他们的分析也不是十分系统。 自20世纪中期起,中国进行了大量英语灾难性新闻的研究。黎薇(2005)从观念、报道、写作、机制等多重角度对我国灾难性新闻报道的历史和现状做了梳理。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对灾难性新闻的价值认定、功能发挥、历史演变、报道现状以及记者素质等方面进行了审视和思考。在系统探讨灾难性新闻的诸多方面中,她特别提出和强调了要重视受灾者的精神心理,在坚持客观报道灾难事件本体的基础上,树立“以人为本”的新闻理念,同时提出了“加强灾难事件预警制度的建设”的观点。张钰晨(2009)认为叙事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因此叙事研究是有效研究新闻话语的方法之一:作者对灾难性新闻报道的叙事结构、叙事视角和叙事元素等进行了分析。沈正赋(2003)探讨了灾难性事件报道方法论。一要坚持及时、准确、客观的报道原则,正确引导社会舆论,二要坚持得体谨慎的灾难性事件报道原则。提供丰富、连续的新闻信息,尊重和满足受众的知情权。避免为求轰动效应报道内容以刺激受众感官为目的。 从语言学角度来看,灾难性新闻报道一直以来主要是从文体学角度和批评语言学角度加以研究。秦秀白(2002)文体语体分析要略指出文体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文体学囊括各种功能变体的研究。狭义上,文体学指文学文体。灾难性新闻由于内容的特殊性有它自己的特征,许多学者从形式语言学角度分析灾难性新闻报道的文体特征。张健(2007)认为灾难新闻在标题、导语、遣词造句上都有自己的特点。灾难性新闻报道的标题更短而精干。标题中关乎灾难的信息表述不清,背景信息则在导语中展现。郭卉青(2009)主要运用韩礼德语言人际功能的理论研究灾难性新闻报道中如何确切使用语言资源来构建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他发现报纸中的人际意义总是通过语气、情态、评述状语、评价等几个层次实现。研究表明社会信仰、态度在自然灾难新闻报道中出现得更微妙。田彩华(2008)认为灾难性新闻报道是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分支。他从语言文体的角度研究灾难性新闻。他试图让英语学习者系统地认识英语灾难性新闻报道的文体特征,从而帮助英语学习者更有效掌握这一重要知识。燕道成(2004)探讨了中外新闻报道中使用的不同报道方法。 更多学者采用功能文体方法研究英语灾难性新闻报道。吴颖和刘华(2010)将他们的研究焦点放在灾难性新闻报道中形容词的使用上,向读者展示了在灾难中西方媒体对于人和事的态度。丁晖(2004)关注灾难性新闻报道中导语的语言结构如何实现其新闻价值以及新闻价值如何通过语言结构表达出来。通过对灾难性新闻导语中语言特征的分析,作者证明语言结构能构建适合社会价值观的思想和价值。因此他总结说语言不是中性的,表达同一个事件有很多种表达方式,不同的表达方式传达了不同的思想和看法。在某一特定的社会情境下,一定会有一种最得到社会认可的方式。李颖(2008)分析了灾难性新闻标题中现存的一些问题并总结说灾难性新闻标题旨在准确传达信息,需要人性化考量。任芳(2002)通过句型模型就中美撞机事故新闻报道的比较分析得出不同媒体反映出不同的态度,建议读者要认真批判地阅读这一结论。通过对同一灾难不同新闻报道的分析,贾从永(2009)指出灾难性新闻导语相同的写作方法,他试图通过反思西方人的思维模式探索新闻为什么要这么写。王念婷(2009)专注于中英灾难性新闻报道的主位推进模式分析。她认为灾难性新闻有它自己独有的特征,不同于其他类型的新闻文本,在某些方面它的主位推进模式异于其他文体。 新闻文本的分析从文体描述到功能分析,然而事实上对于描述语言形式和语言特征这种功能分析是远远不够的,这也督促学者们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研究灾难性新闻,即,批判话语分析。话语分析是一门多种交叉的学科,其中包括了语言学、文学理论、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话语分析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得到迅速发展,并最终产生了独立的新学科———文本或话语研究。话语分析的目的是从文本和语境两个视角对我们成为话语的这种语言单位进行清晰系统地描写。批评语篇分析是对意识形态构建、权利和不平等的关系用一种结合语言文本分析和语言社会功能的方法进行分析。它旨在从多学科角度探讨意识形态、话语和社会的关系。自20世纪90年代引入中国,它对新闻语篇的分析起了巨大的作用。许多学者都做了相关的研究。陈中竺(1995)是早期介绍批评语言学进入中国的学者之一,他认为,批评语言学是指将语言理论——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的应用到公共语篇的分析上来以揭示隐藏的权利关系或意识形态。他引入了其哲学和语言学背景,以及批评语言学的发展,评述了语言、语篇、文本和意识形态的关系。辛斌是中国批评语篇研究的卓越学者。他不仅介绍了批评语言学的理论根源和发展还将批评语言学应用到话语分析中以展现内置于话语中的语言、权利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他1996年称批评语言学指的是语言的意识形态性质研究和语言如何反映社会中的结构和权利关系。为了找出对新闻文本进行批判分析的目标和可行方法,他(2000)简洁地介绍了批评语言学,特别是对英语灾难性新闻批评分析的一般方法论。吕红艳(2013)通过批评语篇的角度分析灾难性新闻。在樊·迪克新闻的广度结构和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的基础上,她对一些英语灾难新闻报道进行比较分析,并得出意识形态信息隐藏在灾难新闻语篇中,语言应被看作一种社会实践和意识形态的体现。刘翔洲(2008)尝试在费尔克劳的三维模式理论和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的框架下对30篇自然灾难性新闻从批评语篇的角度进行了分析。他指出这一分析可以让读者意识到隐藏的意识形态,对灾难性新闻报道批判性的理解也有助于英语新闻语篇教学和新闻报道的翻译。刘中华(2008)从灾难性新闻报道中收集固定搭配语,提出对概念搭配、人际搭配、语篇搭配三种搭配进行功能分析。他的结论是,首先他申明灾难性新闻报道的域有它自己独特和常规的搭配,上面提及的三种搭配和灾难性新闻报道的域相互关联。其次他表示三种搭配在灾难性新闻报道中词汇语法层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反映了报道者、读者和建立同一文本之间的关系。 总的来说,灾难性新闻的研究有两种方法,其一是对灾难性新闻报道的文体特征进行分析,其一是批评语篇分析。他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闻语篇的语言特征和语言,权利和内嵌的意识形态的关系上。这些研究极大丰富了文体学和批评语言学的研究,对人们进一步理解新闻语篇以及语言、权利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大大有益。但是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新闻报道类型,灾难性新闻报道需要也值得我们从更广的维度进行深入的研究。笔者认为,在报道灾难时,媒体应该准确地、客观地向读者呈现事实,并提供相关背景信息使新闻事件更加清晰。但是新闻写作者在报道中保持中立不是件简单的事,尽管他们很想做到。因此作者认为探讨媒体在灾难性新闻报道中的潜在态度、目的和情感是十分有意义的。纵观国内外对灾难性新闻报道的研究,新闻媒体的目的,态度和情感是如何表现出来的研究甚少。因此可以尝试从语用学的言语行为理论的维度来探讨媒体在灾难性新闻报道中采用的表达他们意图、情感状态的各种方法。因为新闻报道就是一种报道行为,它会对读者的情感、思想和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d314cbe2b160b4e777fcf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