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中的光芒——中世纪各国哥特式教堂比较赏析

时间:2023-05-09 22:27:13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黑暗中的光芒

-----中世纪各国哥特式教堂比较与赏析

概述:

欧洲建筑史上不可不提到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便是中世纪。中世纪在历史上是指从西罗马帝国灭亡至十三世纪末文艺复兴之前这段时间,这期间由于基督教会的严酷统治和束缚,外加战争频繁,科技与文化发展缓慢甚至停滞,因此在欧美,中世纪被普遍被称为“黑暗的一千年”“黑暗世纪”。但在这黑暗的时间里,欧洲的建筑却还是在缓慢的发展中。其中,在12世纪左右兴起的哥特式风格建筑以其高超的建造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哥特式建筑及哥特式风格最初被形容是野蛮的、陈旧的风格,但在12世纪以后,哥特式建筑作为一种充满了基督教神秘主义意蕴的新颖的建筑形式风靡了欧洲大陆,成为一种典雅高贵的建筑形式,被广泛运用。在欧洲各国都有哥特式风格的代表名作,以教堂为主要代表。哥特式教堂在艺术造型上有着显著特点,首先,体量和高度上创造了之前建筑所没有的新纪录,教堂的中厅和尖塔的高度即使在现在看来也是十分宏大的;其次是整个形体向上的动势十分强烈,轻灵的垂直线直贯全身。无论是塔或是墙都是越往上分划越细,装饰越多,也越玲珑,顶上都有着锋利的、直刺苍穹的小尖顶。不仅顶是尖的,建筑局部和细节的上端也是尖的,整个教堂处处充满着向上的冲力。这种以高、直、尖和具有强烈向上动势的风格是当时教会所宣扬的宗教思想的体现,体现了教堂的神圣精神。下面对不同国家的哥特风格建筑代表做一些罗列对比。

<>、法国巴黎圣母院、亚眠主教堂。

哥特式建筑最早出现于11世纪下半叶的法国,而其中,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早期哥特式教堂建筑的典型代表。伫立在塞纳河畔的巴黎圣母院,法文原意是“我们的女士”,是为了纪念耶稣的母亲玛利亚而修建的。巴黎圣母院平面呈横翼较短的十字形,主立面被认为是世界哥特式教堂里最美妙、最和谐的,水平与竖直的比例接近黄金比,立柱和装饰把立面分为九块小的黄金比矩形,十分匀称,富有美感。另外,其立面上还有很多令人津津乐道的元素,如一个直径长达九公尺的玫瑰窗,拱门上方的28位国王雕像等等。在其丰富细致的外观内部,是朴素的室内空间。在幽暗的光线下,教堂内丰富高耸的竖向线条加上宗教的影响,似乎上面就是天堂。

亚眠主教堂位于法国的皮尔第地区,是哥特式建筑发展高峰时期的产物。与巴黎圣母类似的是,亚眠主教堂的平面也是拉丁十字形,立面上也是突出一对钟塔。亚眠主教堂较巴黎圣母院也有所发展作为法国最大的教堂,它的面积几乎是巴黎圣母院的两倍。在中世纪时,它可以容下全城的百姓。大教堂不仅仅是长和宽,而且高大,中厅内从地面到拱顶有44.5米高。身处其中,人很容易感觉到自身的渺小与神的庄严宏大。亚眠主教堂的墙壁几乎被每扇12米高的彩色玻璃覆盖,并绘制了圣经故事,这为不识字的教徒做了很好的知识普及,同时使内部空间辉煌明亮,富有感染力。艺术价值方面,亚眠主教堂的雕刻等均呈现世俗化的特点,即使是最高不可攀的诸神,也要以世俗人间为标准塑造,这与之后文艺复兴的人文思潮有一定联系。

<>德国——科隆大教堂

科隆主教堂坐落在德国科隆市中心,是德国最大的教堂,又名圣彼得大教堂。科隆主教堂占地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6000平方米,主体部分就有135米高,大门两侧的两座尖塔高达157米,除这两座尖塔外,还有1.1万座小尖塔烘托,双尖塔像锋利的宝剑一样直插云霄,至今科隆大教堂也是全世界第三高的教堂。科隆主教堂是由两座最高塔为主门,内部以十字形平面为主体的建筑群。它与一般教堂不同的是,一般教堂的长廊,多为东西向三进,与南北向的横廊交汇于圣坛成十字架,而科隆大教堂为罕见的五进建筑,内部空间挑


高又加宽,中央礼拜堂穹顶高达43.35米,中厅跨度为15.5米,这高大震撼的尺度是天堂的尺度,高耸的尖塔象征人与上帝沟通的渴望。科隆大教堂以它轻盈、雅致的艺术特点著称于世。最初主持修建科隆大教堂的是曾经修建过法国亚眠主教堂的法国人,因此,科隆大教堂有着法国哥特建筑鼎盛时期风格,是德国第一座完全按照法国哥特盛期样式建造的教堂,的歌坛与圣殿和法国亚眠主教堂的类似但它的艺术成就和价值丝毫不逊于亚眠主教堂,的巍峨壮观令人叹为观止。

<>意大利——米兰大教堂

意大利的哥特式建筑是从12世纪传入的,主要影响于北部地区。意大利并没有真正接受哥特式建筑的结构体系和造型原则,只是将哥特式作为一种装饰风格因此这里极难找到纯粹的哥特式教堂。意大利教堂并不像之前提到的法国和德国的教堂强调高度和垂直感,正面也没有像科隆大教堂一样夸张的高尖塔,而是采用屏幕式的山墙构图,屋顶平缓,窗户不大,哥特式教堂常用的飞扶壁也少有,雕刻与装饰有着明显的罗马古典风格。

米兰大教堂位于意大利米兰市,其规模是世界第二,仅次于梵蒂冈的圣彼得教堂。米兰大教堂的面积为11700平方米,可容纳3万多人,规模极其宏大。米兰达教堂是世界上雕塑最多和尖塔最多的建筑,被誉为“大理石山”。米兰大教堂的修建过程漫长,但在多人主持的历经六个世纪的修建过程中始终保持“装饰性哥特式”的风格。由于修建时间长,在这其中融入了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的多国建筑师所带来的多民族的建筑艺术风格,同时由于十七、十八世纪巴洛克风格在欧洲的兴起,也融入了巴洛克风格,比如教堂的上半部分是哥特式的尖塔,下部是典型的巴洛克式风格,具有繁复精美的雕塑。在其内部,是典型的哥特式风格,中厅较长,宽度较窄,形成自入口导入祭坛的强烈动势,体现对神的尊敬和对天国向往的暗示。

<>英国

英国的哥特式教堂出现的较法国稍晚,流行于12~16世纪。区别于其他各国的教堂高高伫立在繁华的市中心,英国的教堂往往位于开阔的乡村环境中,作为功能复杂的修道院建筑群的一部分,比较低矮,与修道院一起沿水平方向伸展。它们也不像法国教堂那样注重结构技术,装饰更加自由多样。英国教堂的中厅大多较深较矮,两侧各有一个侧厅,横翼突出较多,而且有一个较短的后横翼,可以容纳更多的教士,这是英国常用的布局手法。在平面的十字交叉处的尖塔往往很高,成为构图中心,其它的钟塔退居次要地位,这与法国等地的教堂有所不同。

各国的哥特式教堂虽然各有各的特色,但总体上以其迥异于之前建筑的独特魅力征服了教众,成为基督教在中世纪宣扬教义,巩固精神统治的重要工具,同时也为后人留下瑰丽艺术财富。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d67f51e227916888486d7c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