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小说阅读知识汇总 ——小说结尾作用 一、结尾的分类 (一)小说的结局如果如果出人意料(欧亨利式结尾) 答题角度为: ①内容上,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如《项链》。 ②结构上,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如《项链》,直到结尾才点出是假的,但前面以作了埋伏。如借项链时主人一口答应,还项链时主人没有打开盒子检查等,暗示了项链是不值钱的。 ③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二)小说的结局如果是令人伤感的悲剧 答题角度为: 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如《药》华小栓、夏瑜的死(悲剧)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没有发动群众。 ②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如《药》写华小栓吃了人血馒头后的死,突现了群众(华老栓)的愚昧性格。 ③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杜十娘的死,引起读者思考死的原因。 (三)小说的结局如果是令人喜悦的大团圆 答题角度为: 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超越了战争,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四)小说的结局如果是戛然而止,留下空白 答题角度为:留下了 “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如:微型小说(《我没有病》)请简要分析小说是如何通过奇特的情节设置悬念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答:(1)小说开头没有交代“他”的身份,而是写“他”来到办公室安排工作,接待来访的人,怒斥企图行贿的人,接听电话,制造了“他”是不是局长的悬念。小说最后点明“他”不是局长而是病人。(2分) (2)这样设置悬念的好处:使故事扑朔迷离,情节曲折;使主人公这个人物形象更具传奇色彩,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分) 二、结尾的作用 (一)表现手法上,与前文伏笔照应,使人觉得在情理之中。与前文形成对比,升华主题,发人深思; (二)主旨上, 深化(升华)主旨,含蓄点明主旨,揭示小说主题; (三)人物形象塑造,表现人物的心理、性格、品质、经历、命运、能力、成绩。 (四)故事情节上,小说的结尾照应了标题和开头,使小说结构紧凑、脉络清晰,合情合理; 三、设置阅读题主要有三类 (一)作用题:1“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这样写有什么意图”。 (二)比较题:这样的结尾处理是否合理;将文章最后一段删去,好不好? 一般评述题。 《狼杀》小说最后一部分写到刘小山“与一只小狼的神奇邂逅”,这样刻意地营造一种情节上的巧合,你觉得好吗?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理解。(5分) 这样写好。因为①小说最后以补叙的方式写到了小山小时候喂小狼的经历,与前面小山追杀母狼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同一只小狼从受人点滴恩惠表达感激到杀人报仇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样写升华了主题,发人深思。②小说最后的补叙更加鲜明地揭示出悲剧的根源就在于人类的贪婪与仇恨心理,当我们心中对自然充满善意的时候,自然和人一定会和平共处的。③描写小狼吃了小山给的花生,也懂得感谢,但与人之间还是保持了距离,这也提示我们人类应该对大自然保持足够的敬畏,维持应有的距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5分。观点明确(好或不好)1分,原因解说每点2分,写出两点即可。) 《蒲公英的歌唱》有人说小说的结局设计得很成功,你同意吗?请结合文本和现实,谈谈理由。(6分) 同意。①从故事情节上看,小说的结尾“蒲公英的歌唱”照应了标题和开头,使小说结构紧凑、脉络清晰,合情合理; ②从写作技巧上看,不知情的孩子们和已定的结局形成了巨大反差,具有悲剧美;③从艺术效果上看,小说以歌声结束,孩子们歌声越美越动听,越是牵动读者的心,孩子们的命运值得关注,收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④从主题上看,小说以悲剧结局,旨在真实地反映出现实生活中民工子弟学校处境的艰难,唤起人们的思考和关注,极具警醒意义。(每点2分,答对3点得满分。) 《请杀手干杯》有人说,这篇小说的结尾希森探长为罪犯指明道路的做法错误。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示例一:希森探长的做法是对的。①体现了希森探长的人文情怀;②法律也应从人性的角度来看问题。③从题目“请杀手干杯”来看,文章是想通过希森探长的行为来表现人性的善良。 示例二:希森探长的做法是错误的。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切莫人大于法;②应对刺客依法处置。(明确观点得1分,要点充足得7分) 《一潭清水》小说写到了“一潭清水”,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①照应标题。②“一潭清水”象征了澄澈、纯净的美好生活与人情。小说以“一潭清水”含蓄地揭示了小说的主题。③小说在情节多个关键处写到了“一潭清水”,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④以“一潭清水”衬托小说中的徐宝册、小林法的人物形象。(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意思对即可) 《蓑衣》小说最后两个自然段颇耐人寻味。请结合全文,从两个不同角度谈谈你的看法。(6分) (1)在审美意蕴上,使小说充满诗情画意,油绿、柔软、茂盛的蓑衣草,生机勃勃,使小说更具画面感和意境美,给人留下审美的空间与回味的余地。 (2)艺术手法上,所描绘的蓑衣草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油绿、柔软、茂盛的蓑衣草象征了新时期农民美好的新生活,象征了小格与达子之间萌发的美好情感,象征了小格和达子身上具有的人性美。 (3)思想内容上,使小说主题得到深化,通过对蓑衣草的赞美,体现出人们对传统事物的重新认识。表现了当时农村青年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追求。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dfd3761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7ee14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