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者的三境界 刘军义 儒家学说是一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学说,它起着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然而在现实中,科举仕途是一座很窄的独木桥:少数得志者,可以施展“治国、平天下”的报复,多数失意的读书人,就只能“修身、齐家”了。更何况,在以人治为主的封建统治时代,踏入仕途的人,他的荣辱进退也难以预料,不一定遵从个人的意愿。所以,儒家思想对不同的人,则起着不同的作用,反映出不同的精神境界。 第一种境界,“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忧国忧民的思想境界。儒家倡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观念,因为,“家”和“国”的利益是互相影响的:国治家盛,国乱家衰。忧国忧民是维护国治的重要的思想力量,这种境界站得高、看得远,是一种高尚无私的博大情怀,是一种大爱! 第二种境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宠辱不惊的精神境界。“治国、平天下”是儒家思想教育的最终目的,能跻身仕途,就应当施展抱负,忠君爱国,多做于国于民有利的事;如果不能成功或退出官场也不能消极,应当修身养性,做一个有德行的知识分子。这种精神境界体现出一种“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大度胸怀。 第三种境界,“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避世自洁思想境界。不容否认,这是一种含有消极思想成分的思想境界。这些人学问虽深,但又孤高自傲;虽然有可取的精神品质,但又有很多地方显得不合时宜。避世自洁的思想,本质上看是逃避主义、推卸责任的思想在作怪。逃避的行为表明,他们眼中只有自己,没有他人;并他们过于看重自己的名节,满腹才华倾泄于发牢骚、抨击世道、清高自负上了,其眼界、心胸远远低于前两种思想境界。 总的来说,这三种思想境界中,忧国忧民为上,进济退修居中,避世自洁为下,这三种境界所反映出的品质、胸怀等方面,都显示出不同的人格层次,体现出不同的人生、社会价值。 ——作于2016年元月14日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e543dcb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