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为什么主张仁政儒家的仁爱是什么意思

时间:2023-03-08 01:34:1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孔子为什么主张仁政



——红尘迷不了我的眼小肖原创

直奔主题不讲碎语。仁政是儒家的重要主张,那么,孔子为什么主张仁政,他萌生仁政的渊源是什么?下面我们简单聊一聊。

孔子出生于春秋末期,公元前551年,即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一年。那个时代伟大的周王朝已然盛世不再,近乎名存实亡,诸侯之间的兄弟情谊荡然无存,周礼崩坏,社会动荡,征杀不止,百姓民不聊生。史学家常用“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来形容那个动荡社会的不忍乱象。这是当时的社会情况。

孔夫子是圣人,然而他也是一位痴人——爱民生胜于爱己身的痴情世间之人。孔子3岁丧父,生计无依。也许正是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孔子对民生的热爱才更加超然众人吧。

生于乱世,有的人在乱世之中成了鬼,而有些人则在乱世之中成了圣,孔子显然属于后者。圣人爱人,孔子对于世人的爱是生发于心,对世人的疾苦感同身受,其炽烈与专注也是我们也无法想像的。乱世之中人人为生身计,而圣人则面对乱世为众生安身而计,这大概就是圣人之于凡夫俗子的最大不同。

如何结束民不聊生的乱世,如何解民生之苦于倒悬,有没有现实可行的办法呢?有,那就是回到乱世之前,回到那个风华鼎盛的西周时代。用现代的话讲就是回顾历史,不忘初心。

在孔子看来,鼎盛的大周王朝之所以变成春秋末期这种群雄争霸,


天下大乱的样子,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周礼的“礼崩乐坏”,也就是说君不君,臣不臣,人心散了,道德没了。结束乱世最根本的就是要修复周礼,重建道德,唤醒初心,唤醒良知——因为殷商治乱,民生倒悬,所以才“吊民伐罪,周发殷汤”,弄到后来却还是这个样子,那么“吊民伐罪,周发殷汤”的意义何在呢?搞成这个样子不就是忘“初心”了吗?所以,孔圣人萌生仁政这个念头有充分的历史依据,不是凭空而来的。

那么恢复周礼就能天下太平吗?也就是说,大周之初实行的就是仁政吗?是的。我们现在说的“家国”这个词,还真就始于大周朝。至少在西周上半纪的时候,大周王朝还真就是一个大家庭。你想,周天子分封天下诸候,那些诸侯都是什么人?周天子的兄弟、周天子的叔叔大爷、堂哥堂弟、儿子侄子。71个候国、好几百个小国,大部分都是同姓诸侯。周天子的父亲周文王号称“文王百子”,亲儿子、干儿子加一块真是不少,天下之大自己人分一分也就差不多了。

据《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曰:“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其中武王兄弟,周公旦封于鲁,召公大封于燕,叔鲜封于管,叔度封于蔡,叔振铎封于曹,叔处封于霍,叔武封于成等。后来周公旦辅佐周成王时又再次进行大分封,封立的七十一国中姬姓就占了五十三个。

总之,关起门来大家都是一家人。

既然是一家子,相互之间有点问题还算问题吗?至少不是原则问题,比如,哥哥占了弟弟的便宜、弟弟偷了哥哥一座城,这事儿说大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e9626775b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