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骞的生平事迹及历史成就新议 摘要:张骞是中国古代卓越的政治活动家,张骞两次出使不仅极大地拓展了中国人的世界视野,同时也为中亚跨入新经济时代带来了勃勃生机,开通了中国经中亚通往旧大陆的商道。张骞提出了从西南夷经印度半岛北部到大夏,包括今之西藏地区在内的中国西南地界走向的实证性见解,以及进行实地探索的可行性报告,顺应了盛汉风行的中国政制一体化思潮。 关键词:西汉盛世张骞汉武帝匈奴大月支乌孙 张骞与汉武帝刘彻几乎是同一时间出现在中国政治舞台上的历史人物。张骞年龄长于刘彻,参政汉廷则在公元前141年景帝去世,刘彻继帝位之后。张骞为郎及第一次出使西行的时间,始于武帝以建元纪年,至元朔三年(公元前140年至前126年),历十五个年头。 一、受命汉廷西使大月支 张骞,汉中成固(今陕西城固)人。生于汉文帝后元年间(公元前164~前157年),是西汉盛世卓越的自由民政治活动家,而于盛汉的立国方略、外交事务、民族关系、地理探险等领域多所建树,并对后继者发生了深远的历史性影响。公元前138年,张骞率百余人的探险队伍由陇西出发,往使大月支。途经匈奴右贤王地界,而被拘羁送往单于庭。张骞在匈奴滞留10年余,娶妻生子,但始终秉持汉节。后移徙匈奴西部属地,寻机出奔;西行数十日至大宛。大宛为发导译人员,将张骞一行送抵康居,由康居转致大月氏,最后到达大夏。其时大月氏臣服大夏而君之,且土地肥饶,已安其居而乐其业,加之距汉地遥远,殊无对匈奴 1 复仇的愿望。 张骞经过年余的外交活动,对葱岭以西的人文地理特征有了总体性把握,因欲改道傍南山从羌中返汉,但复为匈奴所羁留。张骞受汉廷派遣第一次西行出使大月支,极大地拓展了盛汉朝野对世界认识的新视野,为此后汉廷相关的政治、军事、民族、外交、经济决策,提供了客观而可靠的依据;同时也为中亚跨入新经济时代带来了勃勃生机,此前自大宛以西至安息,“其地皆无丝漆,不知铸钱器。及汉使亡卒降,教铸作他兵器。得汉黄白金,辄以为器” (《大宛列传》) [1];而中国经中亚通往旧大陆商道的开通,其历史地位和影响,至今仍为举世传扬。还有值得称道的是,当时中亚诸国尚无自己的成文史流传后世,张骞为汉廷提供的相关报告,则备载于《史记》与《汉书》中,乃是今人研究古典文明时代中亚历史所根据的重要原始文字资料。 二、探索西南地界议案的提出 自武帝即位至张骞第一次出使东归,汉匈关系发生的重大变化是,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汉廷曾以30万众伏击单于的马邑之谋,标志着汉兴和亲策略的终结。元光六年,武帝遣车骑将军卫青、骑将军公孙敖、轻车将军公孙贺、骁骑将军李广,兵分四路出上谷、代、云中、雁门,这是汉军对匈奴实施战略反击之始。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汉置朔方、五原二郡,并募民10万口徙朔方。在中国政治一体化进程方面,唐蒙通夜郎置健为郡,司马相如经略西夷,南夷和西夷“二方之君鳞集仰流,愿得受号者以亿计” (《司马相如列传》) [1];东夷秽君南闾等率28万之众内属,汉廷一度建置为苍海郡。而与部族邑国内属大潮相对照,三边部族纷争已充分显示出它的野蛮落后特性。 张骞时任的大中大夫之职,属汉廷的议政序列官员。为顺应并进而推动盛汉风行的大九州立国论及中国政制一体化思潮,张骞在首次提出了从西南夷经印度半岛北部到大夏,包括今之西藏地区在内的中国西南地界走向的实证性见解,以及进行实地探索的可行性报告。张骞首倡此议的客观依据,是他在大夏时亲睹而非于内郡道听途说得知,邛之竹杖和蜀布为当地商人经由身毒运至大夏出售;“以骞度之:大夏去汉万二千里,居汉西南。今身毒国又居大夏东南数千里,有 蜀物,此其去蜀不远矣。”(《大宛列传》) [1] 汉廷不但顺利通过了张骞的议案,武帝还将它作为中长期国策悉力贯彻实施。盛汉执政当局由此要达到的战略目的则可归结为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它有利于盛世民族集睦大业的全面拓展。汉廷大张旗鼓地在西南夷发起地界西接大夏的行动,实为这一带居民涌动的内属大潮的积极回应;而对华夏支派的羌人来说,则是原本融于神州之域,时论所谓“禹出西羌” (《盐铁论?国病》) [2],其居处正是:“青藏高原为诸羌地,唐旄、发羌在今西藏境,先零羌傍西海(今青海)而居” (《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 [3]。其次,将汉帝国地界经身毒北方西接至大夏,不但能为西南诸郡对西方的贸易活动提供极大便利,且可将中国风靡的天下一统思潮推而广及葱岭以西地区。于此《史记?大宛列传》尝载其言之要领曰:“天子既闻大宛及大夏、安息之属皆大国,多奇物,土著,颇与中国同业,而兵弱,贵汉财物;其北有大月氏、康居之属,兵强,可以赂遗设利朝也。且诚得而以义属之,则广地万里,重九译,致殊俗,威德遍於四海。天子欣然,以骞言为然”。 三、以军功封侯及探寻西南通道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武帝派遣大将军卫青统率六将军10万骑兵从定襄出击匈奴。汉军深入匈奴腹地数百里,俘获部众19000人。单于从此不再于漠南设王庭。汉在军事上从马邑之谋前的受制于匈奴转入战略优势阶段。张骞以校尉从大将出征,因“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 (《大宛列传》) [1],武帝据汉法以军功封骞为博望侯。 张骞参加这次战役的作用和贡献表明,正因其先被羁匈奴腹地得以获集的大量地理知识及水源、牧草分布资料,方为汉军大捷带来了诸多行动便宜。由此联系到史籍记载的张骞首次西行出使的关键情节,值得推敲的是:1、因匈奴右翼势盛及与羌人的约盟关系,汉使出陇西必然面临为匈奴羁留的困境,可又要寻机完成通使任务,这就需汉廷庙算在前,并将摆脱逆境的预谋授于干练的持节使者从容应对。于是史籍特作提示:“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2、汉廷募选持节使,强调体质、才能和毅力超常者胜出,同时为之配备原籍是匈奴而非西域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eb23c2e1b5f312b3169a45177232f60dccce7f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