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安全阀:社会冲突理论中用以表示社会冲突积极作用的概念。指各个社会都存在着这样一类制度或习俗,它作为解决社会冲突的手段,能为社会或群体的成员提供某些正当渠道,将平时蓄积的敌对、不满情绪及个人间的怨恨予以宣泄和消除,从而在维护社会和群体的生存、维持既定的社会关系中,发挥“安全阀”一样的功能。故亦称社会安全阀制度。 相关论文 喻国明:应多一些“社会安全阀” 今天的中国社会,平均每天都会发生一个具有全局影响力的热点事件。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新近发布的《中国社会舆情年度报告(2012)》显示,去年一年,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网络热点事件总计349个,较2010年的274个和2009年的248个,增加了两三成。这表明我国开始进入“社会危机常态化社会”,危机成为个人乃至社会难以按照传统方式加以控制的难题,即使是统计或精密的数理模型也无法精确预测。因此,我们必须从制度上建立更多社会对话与沟通机制,建立“安全阀”机制,让人们的抱怨、不满有一个宽松合理的制度化宣泄路径或平台。 “社会安全阀”是社会冲突理论中用以表示社会冲突积极作用的概念,指各个社会都存在着这样一类制度或习俗:它作为解决社会冲突的手段,能为社会或群体的成员提供某些正当渠道,将平时蓄积的敌对、不满情绪及个人间的怨恨予以宣泄和消除,从而在维护社会和群体的生存、维持既定的社会关系中,发挥“安全阀”一样的功能。 结合当下的中国实际,当社会紧张度高企时,我们需要一种对话沟通机制,使对立、紧张的情绪可通过向替代对象发泄而予以消除。对于娱乐化节目、在网络上“吐口水”等行为,我们应该持一种相对宽松和开明的态度,不能将已经有限的社会安全阀“关闭”,相反应进一步完善这类安全阀机制,通过构建更多的社会安全阀来缓解日趋紧张的社会压力。须知,过度抑制舆论的多样性表达只会让危机暂时后延,其结果只会使压力和危机以更加猛烈的方式爆发出来。 网络事件的火暴,燃烧的是网民的热情,但网民的热情和容忍度是有限度的,好比一枝蜡烛,烧一次就短一截。同质同类事件的不断演绎,假如仅仅是现象的罗列,只能让更多网民徒增无望和暴戾。如果我们的政府不能有效引导民众的不满和愤懑,从线上和线下两个领域来建立长效机制,如果大众媒体不能对真相进行深度思考、旨在改变的纵深开掘,网络上就会不断积聚暴戾。这种暴戾情绪一方面会转化为网络仇恨,并充斥整个网络,另一方面会由线上转为线下,现实社会的社会压力将不断增大,造成社会结构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 目前的舆情监测数据显示,网络中隐隐弥漫着一种仇富、仇官、仇公检法甚至仇医的社会心态。而这样一种“仇心态”背后更广阔和更深刻的背景是社会阶层的“固化”、社会资本分配(贫富和权力等)日益两极化、整个社会断裂日益加深。 一个理性的社会,应该有各种言论的博弈,否则,任何不据事实的偏袒都会造成阶层新的裂痕,使裂口越拉越大,终至断裂到无法修复。只有少数富人加上大多数穷人所组成的“倒T型社会”,其阶层对立之强和利益冲突之烈,是无法用任何说教和道德约束来统领整合的。 在中国,“社会粘合剂”在整个社会是缺位的,因此,需要在全社会范围内构建出一个公共话语平台。政府应该成为社会沟通平台的构建者,秩序的维护者。社会学中的“自我决策效应”和舆论学中的“观点市场”等理论都认为公众具有自我判断能力,各种观点只有在充分的表达和交锋中才能形成社会共识,而凝聚共识是当下中国社会最为紧要的关键之举。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eca2380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ebf95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