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的诗句】锦江春光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_全诗赏析 出自唐代诗人的《登楼》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光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赏析 首联提挈全篇,“万方多难”,是全写景抒怀的起点。在这样一个万方多难的时候,流离他乡的诗人愁思满腹,登上此楼,固然繁花触目,诗人却为国度的灾害重重而发愁,伤感,更加黯然心伤。花伤客心,以乐景写哀情,跟“感时花溅泪”(《春望》)一样,同是反衬伎俩。在行文上,先写诗人见花伤心的变态景象,再说是因为万方多灾的缘故,因果倒装,起势突兀;“登临”二字,则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面的种种观感。 颔联从诗人登楼所见的自然山水描写江山壮观,“锦江”、“玉垒”是登楼所见。诗人凭楼眺望,锦江流水挟着蓬勃的春色从天地的边际汹涌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飘忽起灭,正像古今世势的风波变幻,诗人联想到国家动荡不安的局面。上句向空间开辟视线,下句就时光驰骋遐思,天高地迥,古往今来,构成一个阔大遥远、囊括宇宙的境界,饱含着诗人对祖国山河的夸奖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而且,登高临远,视通八方,独向西北火线游目骋怀,也流露诗人忧国忧民的无穷心事。 颈联谈论天下大势,“朝廷”、“寇盗”,是诗人登楼所想。北极,星名,居北天正中,这里象征大唐政权。上句“终不改”,反承第四句的“变古今”,是从前一年吐蕃攻陷京城、代宗未几复辟一事而来,意思是说大唐帝国气运长远;下句“寇盗”“相侵”,进一步阐明第二句的“万方多难”,针对吐蕃的觊觎寄语相告:“莫再徒劳无益地前来侵扰!”词严义正,浩气凛然,在如焚的焦急之中透着动摇的信心。 尾联咏怀古迹,讽喻当朝昏君,寄托诗人的个人怀抱。后主,指蜀汉刘禅,宠信宦官,终于亡国;先主庙在成都锦官门外,西有武侯祠,东有后主祠;《梁甫吟》是遇刘备前爱好诵读的乐府诗篇,用来比喻这首《登楼》,含有对诸葛武侯的敬慕之意。诗人鹄立楼头,彷徨沉吟,很快日已西落,在苍莽的暮色中,城南先主庙、后主祠依稀可见。想到后主刘禅,诗人不禁喟然而叹:“可怜那亡国昏君,竟也配和诸葛武侯一样,专居祠庙,歆享后人香火!”这是以刘禅比方唐代宗李豫。李豫重用宦官程元振、鱼朝恩,造成国是维艰、吐蕃入侵的局势,同刘禅信赖黄皓而亡国极其类似。所不同的是,诗人生涯的时期只有刘后主那样的昏君,却不诸葛亮那样的贤相。而诗人本人,空怀济世之心,苦无献身之路,万里他乡,高楼落日,忧愁满怀,却只能靠吟诗来聊以自遣。 全诗即景抒情,写山川接洽着古往今来社会的变更,谈人事又借助天然界的风物,互相浸透,相互容纳;融做作气象、国家灾害、个人情思为一体,语壮境阔,寓意深远,体现了诗人沉郁抑扬的艺术作风。 这首七律,格律谨严。旁边两联,对仗工稳,颈联为流水对,有一种飞动流走的快感。在语言上,特殊工于各句(末句例外)第五字的锻炼。首句的“伤”,为全诗点染一种悲怆氛围,而且从天而降,造成强烈的悬念。次句的“此”,兼有“此时”、“此地”、“此人”、“此行”等多重含意,也包括着“只能如此罢了”的感叹。三句的“来”,衬托锦江春色逐人、气概浩瀚,令人有荡胸扑面的感触。四句的“变”,浮云如白云变苍狗,世事如桑田变桑田,一字双关,引发读者作联翩无限的设想。五句的“终”,是“终于”,是“始终”,也是“终久”;有庆幸,有祝贺,也有信念,从而使六句的“莫”字充斥令寇盗闻而却步的威力。七句的“还”,是“不当如此而竟然如此”的语气,表现对古今误国昏君的极大藐视。只有末句,炼字的重点放在第三字上,“聊”是“不甘如此却只能如斯”的意思,抒写诗人无可奈何的伤感,与第二句的“此”字一唱一和。 尤其值得读者留神的是,首句的“近”字和末句的“暮”字在诗的构思方面起着凸起的作用。全诗写登楼观感,俯仰瞻眺,山川古迹,都是从空间着眼;“日暮”,点明诗人徜徉时间已久。这样就统筹了空间和时间,加强了意境的破体感。单就空间而论,无论西北的锦江、玉垒,或者城南的后主祠庙,都是远处的景物;开真个“花近高楼”却近在眉睫之间。前景近景互相配合,便使诗的境界阔大雄壮而无豁落空泛的遗憾。 历代诗家对此诗评估极高。清人浦起龙评论说:“声宏势阔,天然杰作。”(《读杜心解》卷四)更为推重说:“景象宏伟,笼盖宇宙,此杜诗之最上者。”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f4a49c8bf64783e0912a21614791711cd7979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