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长与山海经》:双重视角的交织

时间:2023-03-09 18:33:09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阿长与》:双重视角的交织

作者:苏虹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19

要:《阿长与》是中学语文中较难讲的一篇。这里不宜于给学生大谈教参中所谓对比、衬托、欲扬先抑、贬词褒用等手法,而更适合从双重视角为切入点。前部分实际是写孩子时代的不理解、不喜欢阿长,是儿童视角的运用,即摹写孩子的心理。后面部分则是运用的成年视角。

关键词:《阿长与》;双重视角 ;童年视角 [中图分类号]I20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2013-19-0-01

目前初中语文教材的鲁迅作品,主要篇目如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社戏》、《故乡》、《孔乙己》、《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风筝》、《雪》等。我们应该力争做到钱理群所谓的给孩子一个可亲,可爱,又特别的鲁迅形象,让孩子爱其文,亲其人,让鲁迅走进孩子的生活世界、内心世界,成为孩子学习、成长中的朋友,播下一颗民族文化的种子。[1] 因此,如何给学生讲解鲁迅并让学生愿意接近鲁迅、对他产生亲切感和学习兴趣是每个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因为初步带给孩子们一个什么样的鲁迅形象会影响到高中阶段、大学阶段甚至一生对鲁迅的理解。所以解读好这些作品至关重要。而在以上的作品中,我认为最难讲的当属《阿长与山海经》这篇散文。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这些优美的文章对于初中的孩子们来说相对要好懂一些,因为在这些文章中鲁迅主要采用的是童年视角,即作者在作品中借助儿童的眼光和口吻来讲故事,故事的呈现过程具有鲜明的儿童思维特征,叙述的语调、姿态、结构及心理意识因素都受制于作者所选定的儿童的叙事角度。而这些是孩子们心灵世界中最为熟悉、印象最深、倍感亲切的部分。童年视角让初中阶段孩子的心灵世界和作者相通,因此学生对这些文章应该很少有隔膜或不解,很容易就会对此产生兴趣沉浸于对故乡、对童年生活的真切而美好的回忆中。童年视角是切入这些作品的一把钥匙。但在《阿长与》中则更为复杂,体现为童年视角与成人视角的交织。 《阿长与》的前部分实际是写孩子时代的不理解、不喜欢阿长,是儿童视角的运用,即摹写孩子的心理。后面部分则是运用的成年视角。写《阿长与山海经》时鲁迅46岁,此时鲁迅已经是历经沧桑、看透世态炎凉的中年人,此时回忆童年时代的保姆则会有与儿时不同的认识。这里实际并不是有些教参中讲的所谓对比、衬托、欲扬先抑、贬词褒用等等,或者说这样讲学生可能更加不明白,为什么欲扬就一定要先抑呢?贬词怎么就褒用了呢?所以关键在于让学生了解这里是视角的转移。这里,有一个童年感受成年回忆之间的差异问题……年鲁迅在回忆这段童年生活时,感情却要复杂得多。到最后一句话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时,把前面孩提时代对她的印象一扫而光,表达了感激和深沉的悼念。

《阿长与》之所以写得好,就在于鲁迅写得波浪起伏,童年视角和成人视角巧妙交织。首先作者突出了儿童心理的灵动和变化。阿长让觉得讨厌是因为:长得不漂亮、说话爱切切察察、睡相不好妨碍、让守很多规矩、教麻烦烦琐的道理等。但也有空前的敬意,讲长毛的故事时,一下子就认为她有伟大的神力,后来敬意淡薄,知道了是阿长谋害了隐鼠时就变成憎恨。而后又由恨一下子升级到新的敬意,重新升级到伟大的神力。只要是孩子喜欢的,哪怕多小的事,他都会把它无限夸大,隐鼠和《山海经》在孩子心里非常重要,所以因这两个事就把阿长打入地狱或捧到天堂。这种单纯的、迅速的心理变化恰恰是孩子率真的天性,所以得到《山海经》、孩子满意后,把最高的尊敬献给了阿长: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它确有伟大的神力。但这与最后的崇敬不同。后边是成人真正理解阿长后给予的,显然更为深刻和感人。

以阿长这个名字作为关键词来还原、分析……通过还原,问题、矛盾就不难提出来了阿长连姓名都不为人所知,可见出身之低下。她享受不到教育的权利,不识字、没文化,所以不免粗俗。常喜欢切切察察是性格外向、不知收敛、适情任性的表现。青年守寡,在别人家做女工,一年功夫只能告假几天回家说明她卑微可怜。遭遇了守寡的不幸,在含辛茹苦的女工生涯中,她对生活并无更高的要求,但求一年到头,顺顺流流,所以阿长相信命运。她相信儿童金口,郑重其事地要孩子大年初一睁开眼就向她祝福,普通人都有美好的愿望。阿长这个不幸的寡妇只求平平安安,鲁迅回忆起来,对她充满同情。阿长的很多道理虽不免有迷信成分,如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也有落后的成分,诸如认为孩子拔草、翻石头就是顽皮,这是落后的儿童教育观。但是,文中写迷信、落后的东西并不多,大多数是不错的。正月初一,要孩子恭喜,吃福橘,乃是吉利文化。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这是珍惜劳动果实。不要从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钻过去,这是讲究形象。不该说死掉,必须说老掉了,这是避讳修辞。至于阿长讲长毛,可见民间对长毛的传说,而是普通人对太平军的认识。阿长对孩子的关爱,就她的本意来说,是要孩子干净、安全,有教养,她总是为孩子操心,也正是按照鲁家的规矩帮忙管教孩子的,她想把孩子教育好、她是热心忠诚的。那些道理、规矩是绍兴本地的风俗,不是她一个人的问题,也不是错误。烦琐正说明她悉心教养,是普通保姆对孩子的一片热心。而这些都是成年人理解的,尤其是看惯人们的势力和冷眼之后,发现那么一个卑微的保姆却对有最珍贵的爱,这在残酷黑暗的现实中更显弥足珍贵。实际是说到现在才理解了,原来你是这样一个热心、忠诚、真心关爱但命运却如此不幸的人啊,愿地母赐福保佑你,愿你的灵魂得到安息!多么深沉的遗憾、感激、悼念! 《阿长与》难解就在于阿长这个形象在童年视角下的判断和成人视角下的评价下是分裂的、相反的,而非和谐统一。这样就让学生很难设身处地的想象,她们可能比较容易理解幼年时的为什么不喜欢阿长,但对文章后半部分尤其是结尾部分表现出来的深沉的、复杂的情感较为隔膜。这样教师的形象地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可以请学生自己讲讲曾经发生过的往事,那是多么不喜欢或讨厌一个人,现在才发现误会了她,才对她有了更深的认识等。其实,对中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有些名篇的难度相对是较大的,如《大堰河我的保姆》、《背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影》等,这些诗文是非常深沉的、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深刻、感情的成熟才能更真切地体会到震撼、打动人心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 钱理群、刘发建.小学生鲁迅读本[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5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f6d54e6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9c79a6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