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下册语文必修四重要知识点

时间:2022-10-03 01:38:0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高三# 导语】奋斗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努力。那种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在学习中也是需要的。看到了一道有意思的题,就不惜一切代价攻克它。为了学习,废寝忘食一点也不是难事,只要你做到了有兴趣。©文档大全网高三频道给大家整理的《高三下册语文必修四重要知识点》供大家参考,欢迎阅读!

1.高三下册语文必修四重要知识点


  《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

  一、通假字:

  1.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2.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

  3.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jǔ)”,收藏。

  4.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

  5.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

  6.法令亡常亡:通“无”,没有。

  7.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通“无”,没有。

  8.武父子亡功德亡:通“无”,没有。

  9.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沾:通“沾”,沾湿衿:通“襟”,衣襟。决:通“诀”,诀别。

  10.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经。

  11.蹈其背以出血蹈:通“掏”,叩,轻轻敲打

  12.毕今日之驩驩:通“欢”。

  13.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女:通“汝”,你14.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县:通“悬”,悬挂

  二、古今异义:

  1.汉亦留之以相当。(相当:古义:抵押。今义:差不多。)

  2.皆为陛下所成就。(成就:古义:提拔。今义:业绩。)

  3.我丈人行也。(丈人: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

  4.幸蒙其赏赐。(赏赐:古义:照顾。今义:奖赏物品。)

  5.欲因此时降武。(因此:古义:趁这时。今义:因为这个。)

  6.独有女弟二人。(女弟:古义:妹妹。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7.且陛下春秋高。(春秋: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8.武等实在。(实在: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

  9.稍迁至栘中厩监。(稍: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10.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遗:古义:送给。今义:丢失、落下。)

  11.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会:古义:适逢。今义:聚会、集合。)

  12.此必及我。(及:古义:牵连。今义:常作连词“和”用)

  13.会论虞常。(论:古义:判罪。今义:常作议论)

  14.以货物与常。(货物:古义:财物。今义:指供出售的物品)

  15.卧起操持。(操持:古义:为操和持,两个词,“拿着“的意思。今义:料理,办理/筹划)

  16.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假:古义:临时充任。今义:虚假)

  17.来时太夫人已不幸。(不幸:古义:对去世的委婉说法。今义:指灾祸)

  18.明年,陵降,不敢求武。(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后一年。)

  三、词类活用:

  ①意动用法:

  单于壮其节(壮:以……为壮。)诚甘乐之(乐:以……为乐。)

  ②使动用法:

  (1)欲因此时降武(降:使……投降。)(2)空以身膏草野(膏:使……肥沃。)

  (3)反欲斗两主(斗:使……争斗。)(4)单于愈益欲降之(降:使……投降。)

  (5)何久自苦如此(苦:使……受苦。)(6)王必欲降武(降:,使……投降。)

  (7)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归:使……归。)(8)屈节辱命屈:(使……屈身辱:使……受辱。)

  (9)别其官署常惠等(别:使……分开。)

  ③名词活用:

  (1)天雨雪(雨:名词做动词,下雨。)

  (2)羝乳乃得归(乳:名词做动词,生子。)

  (3)杖汉节牧羊(杖:名词做动词,拄着。)

  (4)武能网纺缴,檠XX网、檠:名词做动词,结网、用檠矫正XX。)

  (5)惠等哭,舆归营(舆:名词做动词,用车子。)

  (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上:名词做状语,向上。)

  (7)绝不饮食(饮食:名词做动词,给他吃的、喝的。)

  四、一词多义:

  ①使:

  (1)数通使相窥观(使:使者。)

  (2)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汉者(第一个“使”:出使。)

  (3)单于使使晓武(第一个“使”:派,第二个“使”:使者。)

  ②引

  (1)虞常果引张胜(引:招供。)

  (2)引佩刀自刺(引:拔。)

  ③发

  (1)方欲发使送武等(发:打发。)

  (2)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发:发动。)

  (3)恐前语发(发:被揭发。)

  ④乃

  (1)见犯乃死,重负国(乃:副词,才)

  (2)恐汉袭之,乃曰(乃:副词,于是、就)

2.高三下册语文必修四重要知识点


  一、语文基本知识

  1.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2.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3.比喻三要素:本体、喻体、喻词。

  4.记叙文六要素(五W+H):何时、何地、何人、何因、何过、何果。

  5.律诗四条件:八句四联、偶尾同韵、中联对偶、平声合调。

  6.五种表达方式:叙述、议论、抒情、说明、描写。

  7.六种说明文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

  8.三种说明文说明结构:总分总结构、总分结构、分总结构。

  9.三大说明文说明顺序:按时间顺序、按空间顺序、按逻辑顺序。

  10.两种基本议论文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

  11.六种议论文论证方法:举例法、对比法、喻证法、归谬法。

  12.八种主要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问、设问、反复、对偶。

  13.四种人物描写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14.七种短语类型:并列短语、偏正短语、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动补短语、介宾短语、的字短语。

  15.六种句子成分:主语、谓语、宾语、补语、定语、状语。

  16.十二词类:名动形、数量代、副介连、助叹拟。

  17.三种记叙方法:顺叙、倒叙、插叙。

  18.三种省略号作用:表引文内容省略、表列举事项省略、表说话中断延长。

  19.四种波折号作用:表解释说明前文、表后文跳跃转折、表声音中断延长、表时地数起止。

  20.四种引号作用:表引用实际内容、表讽刺反语、表特定谓语。

  二、语文学法归类

  1、课文预习六步法:查注生词,扫清三字;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了解作者,把握背景;标明段序,分清结构;画关键句,体会作用;简写主旨,归纳特色。

  2、赏诗三步法:知人论世、译析字面、阐明主旨。

  3、划分文章结构四法:依据表达方式、找寻明暗线索、依据时空顺序、依据逻辑顺序。

  4、分析八种关键句作用:点明题目,引起下文;点明中心,亮出主旨;设置悬念,引发兴趣;承上启下,自然衔接;前后照应,和谐统一;侧面烘托,间接映衬;后文铺垫,埋下伏笔;增强语言,突出特征。

  5、辨别七类文章写法:对比写法、象征写法、烘托写法、以小见大写法、先扬后抑写法、虚实结合写法、夹叙夹议写法。

3.高三下册语文必修四重要知识点


  (一)古代戏曲的特点

  1.始于离者,终于和

  中国戏曲,是一种综合舞台艺术样式。

  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这些形式主要包括:诗、乐、舞。

  诗指其文学,乐指其音乐伴奏,舞指其表演。此外还包括舞台美术、服装、化妆等方面。而这些艺术因素在戏曲中都为了一个目的,即演故事;都遵循一个原则,即美。

  2.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

  中国戏曲之特点,一言以蔽之,“谓以歌舞演故事也”(清末学者王国维语)。

  戏曲与话剧,均为戏剧之属,都要通过演员扮演人物,运用对话和动作去表现一定长度的故事情节。所不同者,戏曲是运用音乐化的对话和舞蹈化的动作去表现现实生活的,即歌舞的手段。也即人们所熟知的“唱、念、做、打”。

  3.离形而取意,得意而忘形

  中国戏曲的表现生活,运用了一种“取其意而弃其形”的方式,如中国画之写意山水,用纵横的笔势去体现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所以,戏曲舞台上才有了红脸的关羽,白脸的曹操;有了长歌当哭,长袖善舞;有了无花木之春色,无波涛之江河。

  4.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

  中国戏曲作为一种舞台艺术,需要面对一个舞台之狭小与生活之博大的矛盾。戏曲并没有像话剧那样用“三一律”的原则对生活进行挤压以便于表现。而是运用虚拟的手段,制造弹性的时空,又借助于演员生动的表演和观众的想象与理解,来完成对阔大天地的描画。所以,戏曲可以在明亮的灯光下制造出黑夜的假象,可以在空旷的舞台上驭马行舟。

  (二)关汉卿

  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他们的代表作分别是: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白朴《墙头马上》,郑光祖《倩女离魂》。

  元代人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

  他曾在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说自己精音律,会吟诗,能XX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多才多艺。

  (三)元杂剧

  元杂剧,也叫北曲杂剧,这是为了与南曲戏文相区别而有的名称。

  元杂剧使用的曲调全为北曲,北曲各宫调的声情虽与南戏基本相同,但由于北曲比南曲多变宫、变徵两个半音,故从总的音乐风格来说,北曲比南曲高亢激越。

  与南南曲相比,北曲用韵较严,每套曲只押一韵,中间不换韵,而且韵脚密,几乎每句都押韵。

  元杂剧的结构:一本杂剧一般分为四折,或加“楔子”。在第一折之前的楔子,用来交代人物和故事的前因,以引出正戏,相当于开场戏;在折与折之间的楔子,则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相当于过场戏。楔子与折的区别,楔子只用一两支曲调,不必如折那样,必用一套曲调。一折不等于现代戏剧的一场,而是以唱完一套曲子为标准。也就是说,一本杂剧要唱完四套曲子,而且只能由主角一人唱曲,或正旦,或正末,由正旦主唱的称为“旦本”,由正末主唱的叫“末本”。其他脚色只能念白。

  “套曲”是与“只曲”相对而言的,把许多“只曲”(至少三只,多的可达二十只左右)连缀起来成为“套曲”。这种连缀有两个条件:一是“只曲”的次序,什么曲牌在前、什么曲牌在后,基本固定;二是“套曲”中的“只曲”彼此属于同一“宫调”里的曲牌。用四套曲子以上的杂剧极少见的。偶尔有的题材,作者认为写一本四折不能容纳和完成主题思想,就以多本的.形式解决。如王实甫的《西厢记》用了五本二十一折。

  戏剧语言包括科介、宾白和曲词。科介是剧本中关于动作、表情和音响效果的舞台提示。宾白是剧中人物的说白,一般是散文,也有少数韵语,分对白、独白、旁白、带白(插在曲词中的说白)等。曲词是剧中人物的唱词。

  (四)课文内容

  1.内容结构

  本文节选的是第三折。《窦娥冤》全剧共四折,开头有一个楔子。由蔡婆婆独白开始,四折分别是故事的开端、发展、XX和结局。

  根据故事情节,可以把课文分成3个部分:

  第1部分是[端正好][滚绣绣球]两个曲牌,写窦娥指斥天地鬼神。

  第2部分是[倘秀才]至[鲍老儿]四个曲牌,写窦娥诀别婆婆。

  第3部分是[耍孩儿]至[煞尾]四个曲牌。写窦娥发下三桩誓愿。

  2.三桩誓愿

  连写三桩誓愿,使用递进手法,使戏剧冲突步步激化。三桩誓愿,也可以说是一桩比一桩大,由此凸现窦娥所蒙受的千古奇冤,控诉“恶人横行,好人受害,官吏昏聩,法制黑暗”的社会现实,实现了对那个产生“时代的悲剧”的“悲剧的时代”的批判。

  作家借三桩誓愿,也进一步突出了刚强的窦娥决不妥协的性格。作家描画了她那股惊天地、泣鬼神的如虹怨气,使这个身份卑贱的童养媳,化作一颗光芒四射的彗星,划破那笼罩苍穹的无边黑暗。

  连写“三桩誓愿”,是借助想象、夸张手法完成的杰出艺术构思。这样的处理,在作品现实主义的躯干上洒上了一层瑰丽的浪漫主义色彩。它“于事理不合”,却“为人情所求”,反映了人民的愿望、理想和要求。它启示人们:“善”虽一时无力战胜“恶”,但正义的力量不会泯灭。这样的构思,拓展了剧情发展的空间,符合民族传统的文化心理和审美习惯,给人以鼓舞和感召。

  3.窦娥的人物形象。

  勤劳善良,孝顺贤惠,饱受封建压迫与摧残,充满反抗精神,敢于与恶势力斗争的劳动妇女形象。

  4.语言特色

  王国维先生曾称赞关汉卿的剧作语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当为元人第一”。“本色”二字,准确概括了关汉卿戏曲语言的特色,即语言通俗而自然,朴实而生动。

  关剧的本色语言风格首先表现在人物语言的性格化上,曲白符合人物身份。关剧本色的语言风格还表现在作者不务新巧,不事雕琢藻绘,创造了一种富于特色的通俗、流畅、生动的语言风格。

  如课文中,指天斥地的场面高亢激越、紧张急促。[端正好]和[滚绣球],几乎句句押韵;而诀别婆婆的场面则曲白相间,如泣如诉,哀婉低回;三桩誓愿的场面,则激情如火,慷慨激昂。关汉卿剧作的语言,集中体现了元曲具有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

4.高三下册语文必修四重要知识点


  【重点语句整理】

  1、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①<名>小而高的山。

  【引】高;尖锐。《孟子·告子下》:“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

  ②<名>崖岸。《庄子·徐无鬼》:“夜半于无人之时而与舟人斗,未始离于岑而足以造于怨也。”

  2、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名>细切的肉食。《论语·乡党》:“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辛延年《羽林郎》:“就我求珍肴,金盘脍鲤鱼。”

  3、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①<动>浸没。李肇《国史补上》“以(笔)头揾水墨中而书之。”

  ②<动>用手指按;揩试。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重点内容探究】

  用典亦称用事,凡诗文中引用过去有关人、地、事、物的史实,或语言文字,以说事为由头,使词句变得含蓄与典雅,即称“用典”。《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虽所写的年代不同,分别是辛弃疾中年时和晚年时的作品,但用典抒怀却是一致的,具体说来这两首词的用典有如下的一些特点:

  一、把历史故事用入词中,来表达思想、抒发感情《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下阕,诗人连用数典,表达了他的理想、抱负和万般无奈的矛盾心情。“休说”三句,用晋人张翰典,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再用三国许氾典(“求田问舍”三句),作者登临远望故土而生情,谁无思乡之情,作者自知身为游子,但国势如此,如自己一般的又何止一人呢?作者也许是说,我很怀念家乡但却绝不是像张翰、许汜一样,我回故乡当是收复河山之时。(“可惜流年”三句)但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光阴虚度,壮志难酬的痛苦又怎么能忍受呢?这三个典故,孤立看来,可说是风马牛不相及,但辛弃疾巧妙地将其连为一体,不仅深刻真挚地表达了自己欲图抱负而不能的痛苦心情,而且三个典故含意逐步加深,产生了荡气回肠的艺术效果,使典故有了新的'生命力。

  二、把历史人物融入词中,借古人来表达自己的爱和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词人运用了四个典故:孙仲谋——怀念英雄,表达收复失地的理想;寄奴——怀念古人,表现北伐决心;刘义隆——借古讽今,暗喻南宋现实;廉颇——自发感慨,不忘为国效力。他要古人出来代他说话,他对这些古人或爱或憎,或鄙视或仰慕,他把这样强烈的情感倾注于早已僵死的古人身上,重新赋予他们以生命,从而使他们个个都立体地展示在我们面前,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三、把前人诗句化入词中,来表达自己胸中意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上阕,“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写山。皮日休《缥缈峰》:“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山如碧玉”,是此句用语所出。那山就像一个饰以玉簪,梳着螺髻的满面愁容的女子,前人固有用“玉簪”“螺髻”写山的,可“献愁供恨”,却惟有辛弃疾可得。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第一个动作是“把吴钩看了”,借用杜甫《后出塞》诗“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第二个动作“栏干拍遍”,妙用刘孟节诗“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干拍”。化用这些诗句,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心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南朝刘勰《文心雕龙事类》云:“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这句话既说明了用典的目的是引用古代来验证现在,又揭示了用典的特点是根据具体的事例来比照抽象的义理。辛弃疾是用典高手,大量运用社会和人事意象,来抒发自己的感情。他写忠愤感慨,不是口号,不是概念,而是用了许多典故来体现的,不同于那些肤浅叫嚣的词。好的词要有含蓄蕴藉、委婉曲折之美,在婉约中要有寄托寓意,豪放中要有委婉曲折,辛弃疾全做到了。

5.高三下册语文必修四重要知识点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

  2)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

  3)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4)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XX,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

  6)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

  7)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高三下册语文必修四重要知识点.doc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gAT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