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第四单元
鸿门宴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对项羽悲剧性格的揭示,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在其政治、军事生涯众所起的重要作用。
2、归纳总结“因、如、举、谢、意”五个多义词的义项;了解“此……也(耳)”“何以……”两个句式的特点,并比较与现代汉语的不同。
3、背诵课文第三、四段。
教学重点
1、分析“项羽”这个主要的人物形象。
2、背诵故事的高潮三、四段。
教学难点
理解“因、如、举、谢、意”等五个多义词义项,掌握两个句式。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了解秦末楚汉相争的历史背景。放录音,范读课文,以求准确认读。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二、教学步骤:
(1)#高二# 导语:
请学生欣赏两首诗
垓下歌
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大风歌
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同为交战双方,为何胜败迥异呢?《鸿门宴》可以让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貌。
(2)作者简介
选一学生回忆初中所学《史记》中的篇目,简介司马迁及《史记》,突出有关常识。
可参考课后知识卡片“司马迁与《史记》”。
(3)背景简介
教师讲解:秦末,“天下苦秦久矣”,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羽也起兵江东。项梁拥立老楚怀王之孙为“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主力军刘、项分南北两部,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刘邦率先入关破咸阳,退驻霸上。后项羽率军西来屯军新丰鸿门,扬言同刘邦交战。公元前206年12月,在新丰鸿门举行宴会,课文以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为主要矛盾展开。
(4)放录音,使学生准确认读。
学生听录音一遍。教师强调一些字的读音。
(5)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及熟知的文言知识理解文意
(6)布置作业
1.掌握本课的生字、异读字。
2.反复诵读全文,熟悉文意。
3.完成思考和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点
由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完成对项羽这个人物形象的分析,说明领袖人物性格事业成败的影响。理清情节发展脉络,熟读一、二、段,背诵三、四段。
二、教学步骤
(1)全班齐读课文,抽查正音情况。
(2)分组讨论主要人物——项羽。
提问:项羽的性格特点如何,依据是什么?
明确:沽名钓誉,缺乏政治远见;曹无伤告密,立即决定进攻;项伯游说,便放弃进攻。
刚愎自用:谋士范增献计,先纳计后食言。宴会上范增举玦,项王不应。
胸无城府,有不忍之心;脱口出卖曹无伤,经刘邦一番貌似心诚的话语吹捧,便放弃进攻,对武士樊哙的态度更是如此。
寡谋轻信,轻敌自大;对项伯不辨亲疏,对范增置若罔闻。
答案不惟一,有理有据即可。
提问:项羽的性格特征是如何体现出来的?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一人物形象的?
学生讨论。
教师点拨:作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文章在“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的矛盾中展开情节。对比烘托也是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段。文章对刘邦的刻画,突出其善于用人(与项羽约为婚姻,对张良言听计从)、能言善变、狡诈多端、当机立断(诛杀曹无伤)的性格特征,这些都是为突出主要人物项羽服务的。
(3)性格特征对领导人物的成败起决定性的作用。试结合课文分析,作者司马迁在客观冷静的叙述中寄寓了什么样的情感,赞叹、惋惜,抑或兼而有之?
(4)选六个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其中选两个朗读基础好的学生担任主要角色项羽、刘邦,其他四个学生分别担任范增、项伯、张良、樊哙,由担任项伯的学生读叙述文字。
教师略作指导:本文故事性强,人物形象丰满,朗读应注意突出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及情节发展的张弛有效。
(5)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三、四段
2.结合课文学习,谈谈你对项羽这一英雄人物的看法。写一篇随笔。
第三课时
一、教学要点
检查背诵。设计探究性阅读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分类归纳文言知识,如实词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句式、名句,一一落到实处。
二、教学步骤
(1)教师示范背诵,或选学生轮流背诵三四段
(2)小结
《鸿门宴》是《史记》中极其精彩的一篇,“史圣”司马迁对文中这位失败了的英雄倾注了深厚的感情,使其具有巨大和久远的魅力。项羽用性格的笔写下了只属于他自己的人生篇章,无论是暴戾、辉煌还是悲壮,无论是抗鼎拔山的人杰,还是自刎乌江的鬼雄。
(3)分类归纳文言知识
(4)名句积累
明确: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无犯
劳苦而功高如此——劳苦功高
陈情表
教学目的
一、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
二、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骈散结合形象生动的语言艺术;
三、继续指导学生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常识;
教学重点、难点
一、本文写法上的特点:融情于事
二、李密为什么辞不就职?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指导学生熟读课文,背诵第一、三段,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2、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语及相关常识。
一、 导入课题
以简介作者及后人对该文的评价导入。
二、熟读背诵
学生轻声诵读课文,对照注解,自己初步疏通课文
三、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提醒学生注意各段的感情基调。
第一段:凄苦,悲凉; 第二段:感激,恳切;
第三段:真挚,诚恳; 第四段:忠诚,恳切,期待。
1、 指导学生背诵第一段。
2、 总起: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父死母嫁---祖母抚养---少年多病---无亲无戚---祖母病卧
2、熟读第二段。
3、指导背诵第三段。
孝治大道---不矜名节---宠命优渥---祖母病笃---不能废远
4、熟读第四段。
5、讨论:结合上节课反复诵读课文的体会,你认为“情”在本文中有哪几层含意?
6、完成课后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形象生动骈散结合自然精粹的语言。
一、 导入课题
二、 赏析构思艺术
1、讨论:在陈请终养祖母这个要求时,李密碰到了什么困难?
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在这样一个二难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不慎,不仅达不到陈请的目的,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
2、朗读思考: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忠后尽孝。
三、赏析语言
至性之言,悲恻动人
四、作品评价
通过两个拓展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入认识本文构思慎密,语言精粹的特点。
1、讨论: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
引导: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昧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2、讨论: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1)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
(2)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
段太尉逸事状
教学目的
一、识记:柳宗元有关常识,“状”的知识
二、理解本文的主旨,体会作者的写作技法
三、掌握相关文言知识,落实“白、辞、适、以、卒、则”等词语的多种义项。
教学重点、难点
一、本文写法上的特点:矛盾冲突揭示人物性格
二、文言词语的积累
教学时数:四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二课时
教学要点:
1、指导学生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2、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语及相关常识。
一、 导入课题
以简介作者及“逸事状”知识导入。
二、熟读大致理解课文,掌握基本的字词句和特殊句法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引导学生赏析运用矛盾冲突来揭示人物性格及倒叙的写作技法;
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形象生动的语言。
一、 导入课题
二、 赏析构思艺术
1、讨论:课文是如何记叙段太尉的“逸事状”的?
学生讨论,最后教师总结归纳:
此文取材于真人真事,作者通过三件逸事,塑造了一个不畏强暴,关心人民,临财而不苟取的封建时代正直官吏的形象。
2、思考讨论:本文的结构如何?是怎样把三件逸事串起来的?
作者花了很多笔墨写其事件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余音,充分展示了段秀实的刚勇个性。诣营陈辞是这则事件的高潮,叙写尤为详细,令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收到了见微知著的效果,人物的识见和气节仍光彩逼人。
4、思考:试归纳总结本文主题思想
讨论后明确:
本文记叙了段太尉一些优秀事迹,并没有抒情、议论,只是具体描写了段秀实的沉着、机智、不畏强暴、爱护人民这些优秀品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安史之乱”后那些拥兵自重的新军阀对人民的残酷压迫,体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状况的忧虑,以及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第四课时
教学要点:
1、总结归纳本文的人物性格和写作技法;
2、讲解讨论《早晚练》上的作业。
一、人物性格分析
研讨:课文写了段太尉的几件逸事?各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
明确:
1.诛杀暴卒 刚正沉勇
2.代民偿租 仁慈宽厚
3.拒收贿赂 清廉正直
二、写作技巧分析
1.文中写焦令谌如此骄横,其作用是什么?
讨论后明确:反衬,从而表现作者褒贬分明、爱憎强烈的感情。
2.本文在写作技巧上有哪些值得借鉴的?
讨论后明确:
《段太尉逸事状》的写作特点大抵可分为三点:一是精心选材,每一件事都突出表现主人公思想性格的一个方面;二是用个性化的语言行动塑造人物形象,描写生动形象,而不作议论;三是使用倒叙手法,有利于主题突出,文章结构巧妙。
游褒禅山记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手法。
2、学习本文所论述的做任何事要有志向、不盲从、努力向上和“深思慎取”的态度。
3、掌握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的用法,特别是“其”、“道”、“名”、“然”等词的用法。
4、熟读背诵,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
目的2、3
教学难点:
目的1、4。
教学设想:
1、本文的语言比较通俗,可让学生利用注释自己串讲课文,必要时教师进行点拨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文中的一些常用词,除弄清它在本课的用法外,还要引导学生联系所学过的篇目及利用查找工具书的方法积累这些词的其他用法,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即事明理的写法,学生比较陌生,所以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理清记叙和议论的关系,从而理解作者所阐述的观点。
4、诵读是本文学习的重点,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通读课文,在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落实本课的背诵要求。
总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作者及课文简介,疏通文意。
教学步骤:
一、导入
《醉翁亭记》、《岳阳楼记》,“记”是一种文体,指游记。游记的共同点是什么呢?(明确:抓住景物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有人曾将游记比作“纸上山水”。)
二、介绍作者、背景。
三、交代本课的教学目的及课时安排。
四、由学生朗读课文。
正音(板书):褒 冢 华 相 谬 窈 父
五、默读课文,根据注释疏通文意。
六、由学生复述课文,串讲。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做些必要的点拨,特别要点出一些重点字词的用法。
七、由学生质疑,提出存在的其他问题。
八、齐读课文,巩固词义。
九、作业
1.积累“其”、“道”、“名”、“然”的义项。
2.熟读课文,体会叙议结合手法。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体会叙议结合手法。
教学步骤:
一、检查上节的重点词语的用法。
二、积累词义。
指定几位学生把自己所归纳的词义及例句抄写在黑板上,并讲解。
三、齐读课文,理清思路。
由学生讨论,明确文章结构。
第三部分(1、2):记游山所见及经过。
第二部分(3、4):写游山的心得。
第三部分(5):游山的时间及同行者。
四、讨论叙议结合的手法。
1.问:本文的叙议是怎样紧密相连的?
由学生讨论后明确:
(1)两部分间衔接过渡自然。
(2)记仆碑情况突出“花山”二字,为后文的议论作铺垫。
(3)强调前洞路近、地平、游者众,后洞强调路远、奇险、游者少。为后文议论作铺垫。
2.作者通过记游,阐述了什么观点呢?
作者据仆碑得出了要有“深思慎取”的态度;通过两洞对比,得出了做任何事都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这个结论。
3.本文即事明理,借游山抒发了内心的感慨。诸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谈谈你对作者这一感慨的看法。(本题可由学生自由发言,不求统一。)
五、作业。
熟读课文,写一篇读书笔记。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指导背诵。
教学步骤:
一、检查上节所讲授的叙议结合的特点及作者的观点。
二、启迪思维,深入研究。
从游览来看,这是一次半途而废的游览。照理,这样的游览并没有多大价值可写,而本文却成为一篇传诵千古的名篇,为什么?从中,我们对作文之法有什么体会?
提示: 1.首先要重视文章的立意,有新意,能启发人们思考。
2.其次要重视构思布局,使材料与观点有机统一,结构严密。
三、指导背诵第三段
第三段紧承上文,抒发自己的感想。
(1)用“叹”领起下文。
(2)以古人作立论的标准:“求思之深而无不在”才“往往有得”。
(3)世人的做法: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4)阐述志、力、物三者的内在联系。
(5)强调只要尽了自己的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悔”。
3、结合提示,争取当堂背诵。
郑伯克段于鄢
教学目的:
1、通过课文的研讨,认识儒家一贯提倡的伦理道德在春秋时代贵族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矛盾斗争中的尴尬地位,认识到它的虚伪性。
2、通过研讨,鉴赏本文在戏剧性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的方法。
3、通过课文研讨,鉴赏本文以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刻画人物性格的塑造方法。
教学设计:
本文学习作为一种研究性学习的初步探讨将遵循几个原则:学生自己学习研究为主;重在学习过程;强调信息的收集;注重创新。所以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将主要是两大环节:学习对象及研讨方向的布置选择;学习研究成果的展示。更重要的环节将在课外由学习自己完成。
教学难点:如何认识作者的褒贬程度
预习布置:
1、朗读课文不少于3遍。
2、参照注释,弄懂全文的意思,理解作者的意图。
3、产生的疑问,写在纸条上汇总。
4、汇总阶段:把问题汇总,合并,设定几个或十几个大的问题下发。
5、针对问题(选择研究目标),收集资料、信息,解决一两个问题。
6、将自己和其他同学讨论的结果写成小论文,准备课上展示
【文学常识介绍】
一、 关于“春秋”
二、关于“左传”
三、关于《郑伯克段于鄢》
教学步骤与内容
一、板书课题导入
郑伯克段于鄢
郑什么呢?读成bó ?bà?bǎi?有人说应该读成bà,因为“伯,霸也”。山西有一个地方叫伯强,当地人就读成bà强,看过全文,我们觉得还是读bó好。
二、故事简述
隐公之年,郑国国君之弟公叔段,谋划夺取哥哥郑庄公的君位,庄公发现后,巧施心计,采取欲擒故纵的手段,诱使共叔段得寸进尺,愈加骄横,然后在鄢地打败了公叔段,使他“出奔”。
三、论文交流(15分钟)
四、评论阶段(10分钟)
古人评左公从儒家的正统理念出发,大多将庄公作反面教材,所以很多人认为
A 阴险狡诈 B 老谋深算 C 心机深藏 D 心狠手毒
今天的我们应该怎么看待这个人的所作所为。他到底是(板书)是巨*还是理智明君?W行径地他的态度如何呢?请大家发言(讨论 )
五、总结
六、课后:
要求:修改自己的论文,打印入盘,超过1500字的,要在开头写100写的内容提示。
报 任 安 书
教学目标和要求
1、 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 理解本文的确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3、 学习本文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方法。
4、 掌握更多大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本文的确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2、掌握更多大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设想
本文词句难度较大,学生很难弄清句意,需要教师在这方面多作指导。
课时安排:三教时。
教学过程和内容
第一课时
一、 背景介绍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前学习提示1、2节,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把握文章的主题和写作特色。
二、全文把握
未经节选的全文共分六段:
第一段:向任安说明未能及时回信的原因。
第二段:向任安说明不能在武帝面前“推贤进士”的原因。
第三段:叙述因为李陵事件下狱的经过。
第四段:写自己忍辱受刑。
第五段:写自己完成《史记》的心情。
第六段:表达自己痛定思痛的心情。
课文节选了后三段。
三、课文分析
学习第一段
1、教师范读第一段
2、字音
头抢地(qiāng) 伏法受诛(zhū) 暴肌肤(pù)鞭 (chuí) 圜墙(yuán) 占卜(bǔ) 囹圄(wǔ)槛(jiàn) 缧绁(léi)
3、主要词句
①不能自免,卒就死耳 ②不能与死节者比 ③其次不辱理色 ④及在槛阱之中 ⑤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 ⑥此人皆意有所郁结 ⑦恨私心有所不尽 ⑧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4、思路分析:
这一段司马迁重点写了自己受刑后对生死的看法。
(1)作者先叙述自己卑微的身份。
(2)接着写卑策的地位带来的结果。
(3)引出第二个问题,人的生命价值:“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
(4)提出认识:人在受辱时,不一定非要为高尚纯洁名声的这种所谓“节义”而死;为了崇高的事业,他可以去死,但是也可以忍辱负重。
最后表明自己的态度:“我”深知节义的含义,也敢于为节义去死,但是我现在所以忍辱屈生,是为了完成我未竟的事业,实现我的理想。这才是生命的真正价值。
第二课时
学习第二段
1、教师范读第二段
2、学生齐读第二段
3、字音:愠色(yùn) 倜傥(tìtǎng)
4、词句
①稽其成败兴坏之纪(稽:考证:纪:法纪) ②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③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④ 惟倜傥非常之人 ⑤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5、思路分析:完成《史记》,实现了我人生的价值。
第三课时
一、学习第三段
1、学生齐读本段
2、主要词句
①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 ②虽累百世,垢弥甚耳!③重为乡党所戮笑 ④身为闺之臣,宁得自引深藏岩穴邢?
⑤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无,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2、再读本段,体会作者的情感
3、思路分析
作者痛定思痛,抒发了更加难以忍受的痛苦心情,“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可见,忍辱负重,苟且屈生,要比一死了之更痛苦。司马迁敢于选择这条路,需要付出多大的勇气!
文章的最后,作者陈述了自己不能为皇帝“推贤进士”的想法。
二、总结全文
总结上述三段文字的思路,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与计多高尚士人一样,能正确对待受辱这件事,他能站在人生价值的高度,敢于正视现实,以非凡的忍耐精神,忍受住眼前的屈辱,并以超人的毅力,完成了巨著《史记》,给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表现了他崇高的人生理想,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作者字字血声声泪,也控诉了那个社会的不公和皇权的黑暗。
三、写作技巧分析
提问:怎样理解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理至情切”的表现方法?
[解析] 1、“理至”:叙事议论条理清楚,环环紧扣,层层深入。
2、“情切”:情感跌宕起伏,奔放而曲折。
四、作业
1、完成《早晚练》本课的联系
2、背诵第三、第四自然段
3、积累重点词语
必修五第一单元
第一部分 读文选题(第一二课时)
活动目的:
1、通过“参考阅读”提供的《钱》、《规则和信用:市场经济的法制基石和道德基石》两篇文章的阅读,使学生关注经济发展,关注经济发展带来的价值观、道德观的变化,增长经济知识。
2、确定活动课题。
3、提高阅读、说话能力。
4、“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运用。
活动时间:
课前1——2周,用一课时
具体安排:
一、 读文
1、 认真阅读《钱》和《规》两篇课文,完成课后思考题;
2、 讨论下列问题:
① “钱”的外在形态的演变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哪些变化?
② “钱”有哪些功能,它与社会发展之间有什么关系?
③对钱和财富的追求带来了哪些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异?
④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有没有经济道德的问题?
⑤个人利益的获取、个人财产的保护与法律、道德伦理、文化习俗的关系是什么?
二、 选题:
联系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实际,与同学交流、讨论自己最感兴趣的经济问题,确定活动的课题,按课题组成“走近经济”语文学习活动探究小组。制定活动方案。学习活动探究小组共同讨论、制定活动计划,明确探究题目,确定活动的目标、内容、方式、分工与合作的要求、成果体现形式。(详见课本第2页“活动指引”)
附:备课组提供的参考选题:
1、 中学生的消费现状
2、 家庭文化消费状况
3、 家庭超前消费状况
4、绿色消费
5、市场经济中的道德与法制
6、加入WTO与市场规则
7、东莞经济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8、人民币升值
9、经济与环境
10、中美贸易摩擦
三、调查问卷的设计和调查报告的写作指导
指导学习“点击链接”短文:《调查问卷的设计》和《调查的开展和报告的写作》。结合学生设计的问卷和写作的调查报告进行分析。参考课件。
第二部分 开展活动(课外进行)
活动内容包括:
搜集资料。
1、 可以到图书馆、资料室、档案馆等地方查阅和搜集。资料可以摘录抄写、复印、拍照或录像等形式保存。
2、 设计调查问卷,通过电话、派发发传单、走访等形式进行调查。
3、 实地考察、搜集物证。
4、 通过访谈等形式请有关人士介绍情况。
第三部分 整理修改(课外进行)
在搜集材料的基础上写出调查报告。
1、 每个同学根据自己搜集到的材料写一份调查报告。也可以分工合作,把调查报告分成若干部分,每人完成一部分。
2、 优化个人调查报告,确定本小组集体的展示方式。
第四部分: 表达交流(成果展示一课时)
全班开报告会,各小组报告本小组的调配结果。并对调配报告进行评议。
第二单元 新闻
东方风来满眼春
教学目标:
一、明确新闻的概念和特点。
二、养成阅读新闻的良好习惯,了解社会动态。
三、学习新闻写作方法。
教学设想:
一、提倡独立阅读,通过个性化的阅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整体感知,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二、 在学生个性化阅读、形成自我体验的基础上再进行合作探究,提高审美能力,心灵受到触动,思想得到启发。
三、 安排两课时
教学重点:
一、欣赏运用各种方法来说明事理的写作手法。
二、学习了解科学的奥秘。
三、培养热爱科学的思想。
教学难点:
让学生了解新闻,掌握新闻的特点,并学习写新闻。
教学方法
一、通过阅读理解课文;
二、以学生自行探究研讨为主,力求从课文写作思想指导学生逐步理解并接受以时间推移为依据的写作方式。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介绍新闻的特点,让学生了解新闻:
1. 新闻必须是新近发生和新近发现的事实。
2.新闻所报道的事实必须是有价值的。
3.新闻必须是对事件的“报道”。
二、课文学习
1、 音乐欣赏《春天的故事》,品味歌词,回顾一代伟人邓小平。
2、邓小平对我国作出的重大的贡献,你知道多少?
可作适当引导至邓小平与改革开放及92年南巡。
3、这篇文章的题目有什么特点?意义何在?文章开头有什么特色?
重点词语:东风、满眼春
统领全文,简洁的语言概括了南国春光,以及对小平同志到来的喜悦之情。
(象征中国改革开放后的新城市蓬勃发展趋势)
4、本新闻使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特点值得我们学习?(学生讨论分析)
按时间顺序以人物行踪为线索。(这样写有什么优势?)
三:深入探究
1、如何理解文章中的富有深意的句子?
“一月的鹏城,花木葱茏,春意荡漾。”“他,身体十分健康,炯炯的眼神,慈祥的笑脸。”……
2、 你能从身边的生活说一说自己对改革开放,对深圳、东莞的迅速发展的看法吗?
3、 请借鉴本文的写作结构和语言特点,采访你身边的一位同学或老师,为他(她)写一篇人物通讯。
“神五”载人航天飞行新闻两篇
教学目的及要求:
1、 通过了解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最新发展了解事件新闻和人物通讯的特点;
2、 体会新闻报道中的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3、 学习航天工作者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学习英雄人物的为国争光的顽强拼搏精神。
教学重点:
1) 两篇新闻不同的记述方式和表达侧重点。
2) 抒情议论性句子在新闻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新闻报道的句式特点
教学方法:师生探讨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预习课文,初步感知文章,搜罗学生问题
一、 参考《早晚练》“合作讨论”与“阅读欣赏”自学课文。
学习步骤:
1、 速读课文,把握新闻概要。并适时做标记。
2、 掌握生字生词,并对关键句尝试点评。
3、 再读课文,写几句新闻简评
4、 参考《早晚练》,进一步理解课文。
二、探讨两篇新闻的异同,列成表格.
三、提出你自己学习本文还想要解决的问题.,每位同学一至二个问题。
第二课时
《心随飞翔》
1) 第九段结束时为什么要交待“他们大部分是最近几年毕业的”还介绍“平均年龄在三十岁左右?
2) “神五“升空,主角当然是杨利伟,为什么着重写大厅环境而不着重写杨利伟的情况?
3) “这一刻,所有的语言是那样苍白!”为什么说语言苍白?
4) 插入杨利伟与医监医生简短的对话有何作用?
5) 新闻不是越简明越好么?为什么本篇祥写到每一句话?是否太过了?
《英雄潇洒走苍穹》
1) 杨利伟为什么能被选中上太空?
2) 杨利伟说“很难受,很要劲,很耗体力”,为什么课文还说“潇洒”?与前篇文章“感觉良好“矛盾吗?这里是不是文章太仓促出现的败笔?
3) 两篇文章能否揉和在一起?
4) 人一生要经历磨难才能成就事业么?
5) 这两则新闻哪则更具新闻价值,哪则能上头版?
6) 为什么有些新闻有图片而有些没有呢?
7) 文中杨利伟被称为“当今年轻人真正的偶像”,这与当代一些中学生追捧的星有什么区别?
8) 第十三段,既然说杨利伟与地面失去了联系,记者又如何知道杨利伟再飞船上的详细情况?
喜看稻菽千重浪
教学目的:
1.了解学习杰出的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的创新精神和高尚品质。2.进一步学习掌握通讯的写法 。
3.学习本课选材和立小标题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学习杰出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的创新精神和高尚品质。
2、难点: 进一步学习掌握通讯的写法 。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字词
二、课文研讨:
(一)研读课文,总体把握。
1、正标题引用了谁的诗句,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引用了毛泽东1959年写的《七律•回韶山》中的诗句,表达了作者对袁隆平研究成果和突出贡献的赞叹。
2、课文写了哪几件事?这几件事分别体现了作为一名科学家的袁隆平哪些方面的品质?(练习一)
——①2001年春节刚过,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热爱并献身于农科研事业)
②1960年袁隆平敏锐地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勇于实践,敢于探索)
③1964年袁隆平终于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敢于创新)
④1992年袁隆平发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⑤1993年袁隆平要求对推广“玉米稻”持慎重态度。(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⑥1986年以来,袁隆平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思想,为我国粮食大幅度增产作出了突出贡献。(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
⑦袁隆平的两个心愿,要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
2、这篇人物通讯的叙事手法有什么特点?请找出贯穿全文的中心线索。(练习二)
——①按人物的品质和事迹分类,列小标题组织材料。
②以记叙为主,夹以描写、议论、说明,形式活泼。
贯穿全文的中心线索是课文第2-3行:“这位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超级稻”的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也具有重大意义。”
三、活动练习:
写一篇人物通讯。
第三单元
雷 雨
教学目标:1.认识剧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及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本质。
2.了解戏剧结构的基本特点及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初步掌握戏剧鉴赏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纷繁复杂的戏剧冲突,欣赏异彩纷呈的戏剧语言。
教学难点:认识周朴园思想性格的复杂性。
教学设想:作为戏剧欣赏单元的第一课,可先给学生介绍〈〈雷雨〉〉的梗概,通过反复阅读或分角色朗读,弄清节选部分的主要剧情,进而把握其中的主要矛盾冲突,理解人物语言所表现的人物性格。用二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看过根据曹禺原作改编的电影《雷雨》。今天,我们一起来读读原作,看看在30年代作家为我们勾勒的酝酿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沉闷空气里的一场即将到来的社会大变动的雷雨画卷。
二、简介曹禺及〈〈雷雨〉〉
三、简单介绍戏剧的有关知识
四、 本文的情节结构
本文可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写三十年后周朴园和侍萍再次相见。
第二部分写周朴园与鲁大海父子、侍萍与周萍母子会面。
五、本文的矛盾冲突
冲突是戏剧的主要特点之一。课文中出现的四个人之间有交叉的多重矛盾;
( 1 ) 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与以鲁侍萍为代表的下层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冲突。这是根本利益的冲突。
( 2 ) 周朴园同鲁大海 —— 父与子的矛盾冲突。
( 3 ) 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矛盾冲突。根本利益的冲突。
( 4 ) 鲁大海与周萍 —— 兄弟之间的矛盾冲突。
( 5 ) 鲁侍萍与周萍 —— 母与子的矛盾冲突。
( 6 ) 资本家的冷酷、虚伪、自私和下层劳动妇女的善良、正直、坚韧两种思想性格的对立冲突。根本性质的冲突。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品味戏剧语言,把握人物心理与个性
教学方法:发现探究、讨论点拨、朗读品味
一、导入:
《雷雨》的成功,可以说首先就是语言上的成功。
曹禺先生的剧作,正是以其精致的语言,塑造了鲜活的人物形象,从而创造了无比美妙的艺术境界。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经由一个个具体的语言场景,来把握周朴园这个人物形象。
二、品读
本环节主要由学生从文本中寻找、发现、讨论、分析、概括周朴园的性格,教师点拨归纳。
重点研读段落举例:(分角色朗读)
周朴园不觉地望柜上的相片,又望侍萍。半晌。
朴 (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鲁 不是我要来的。
朴 谁指使你来的?
鲁 (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朴 (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小结:刚才的讨论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周朴园的内心世界极为复杂,在他身上,这种多情与绝情、温情与冷酷、人情味与铜臭味,时时交织在一起。但不论如何,要把握人物内心,理解戏剧的矛盾冲突,应从语言入手,且要重视对关键台词和关键舞台说明的分析。
三、练习
四、作业:品味戏剧语言,以“我眼中的×××”为题,写一篇随笔。
哈姆莱特
莎士比亚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了解本文具有的浓郁的时代气息;
2.分析哈姆莱特的性格特征;
3.分析本文的艺术特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哈姆莱特的性格特征;如何看待他的“忧郁”和“犹豫”
三.教学时数 两课时
四.教学步骤:
(一)作者及作品简介
(二)学生自读课文,提出问题,互相交流
(三)师生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1.、分析哈姆莱特这个人物形象,怎样看待哈姆莱特的忧郁和延宕?
哈姆莱特是古代丹麦的一个王子,他是一个人文主义形象。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形象。一方面他接受了人文主义的影响,心中充满了美好的理想,希望生活中的一切如理想一样完美。而现实生活的一系列意外打破了他的理想。于是他要为父报仇,可是他内心又是矛盾,因为他想的不光只是为父报仇,而是扭转整个乾坤。在这样艰巨的任务面前,他想要行动也行动不起来,加上他性格过于内向、审慎及单枪匹马的处境,使他感到犹豫。因此最后只能是与敌人同归于尽。
2、分析《哈姆莱特》这篇文章的艺术特点
1、 莎士比亚善于在内外两重的矛盾冲突中,在矛盾冲突的发展过程中,展示人物性格,塑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
2、 为了更好地塑哈姆莱特的形象,剧本充分发挥了独白和旁白的作用。
城南旧事(节选)
一、教学要求
1.了解本文以心理情绪为内容主体,以画面与声音造型为表现形式的“散文化影片”的风格特点。
2.领略本文以舒缓的节奏,象征、含蓄、对比、重复等艺术手法创造出的一种近乎中国水墨画般的宁静、淡泊、简约的意境。
3.品味课文流畅、朴素、简约的个性话的语言。
二、教学设想:
1.阅读时要注意剧本所反映的时代特征,设身处地地体会人物的内心感情。
2.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电影根据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同名小说改编。
(二)词语解释
(三)林海音介绍
(四)关于小说《城南旧事》
第二课时
(一)简析课文:
影片主要讲述了三个故事:“疯女人”秀贞的故事,宋妈的故事,“小偷”的故事。课文节选的是第二个故事。
宋妈的故事,围绕着宋妈爱护人家的孩子却无法照顾自己的孩子这个矛盾展开。可以分成两个层次理解。
第一层次(从“林家庭院里’倒“看看英子妈又看看英子”):写宋妈思子之苦。
第二层次(从“院子里的树”到“说着向门道走去”):写宋妈丧子之哀。
(二)讲析课文
(三)课堂练习:
课后练习
1.引导学生品味课文人物对话中蕴含的潜台词。
2.引导学生全面地欣赏电影,不要只是单一地欣赏情节。
正在阅读:
2016高二语文上册全册教案05-19
地理初一下学期暑假作业答案【五篇】02-07
2022年度中国历史研究院第三批专业技术人员招聘公告07-05
市场营销策划书范文5篇精选,市场营销策划书【三篇】03-14
2017上半年宁夏计算机等级考试成绩查询时间及入口12-20
中考满分作文900字:不一样的爱09-08
高考满分作文素材大全——阶梯08-15
2021年巡逻队员年度工作报告08-26
2022年广西护士资格证成绩查询入口已开通【附护士执业资格合格分数线】09-14
2016年度高校教师个人工作总结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