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从业资格初级考试大纲,银行从业资格考试大纲《法律法规》:金融基础

副标题:银行从业资格考试大纲《法律法规》:金融基础

时间:2024-03-07 11:28:0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银行从业资格# 导语】©文档大全网为大家整理的银行从业资格考试大纲《法律法规》:金融基础,希望对正在备考的考生提供帮助!

  金融基础

  (一)熟练掌握货币的本质、货币供给与需求的影响因素、通货膨胀及通货紧缩的基本内容;

  (二)熟练掌握货币政策的内容、目标、原理及传导机制;

  (三)熟练掌握利息及利率的内容、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四)熟练掌握外汇及汇率的基本内容、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及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第二章金融基础知识

  第一节货币基础知识(新增)

  一、货币的本质与职能

  (一)货币的起源与演变

  货币是随着商品经济发展而产生的,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的产物。

  在商品交换过程中,一种商品的价值通过其他具有相同价值的商品来表现就是价值表现形式,简称价值形式。在交换发展过程中,商品的价值表现经历了简单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价值形式四个阶段,并最终产生货币。

  第一节货币基础知识

  货币是在商品交换出现以后,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的、固定作为商品交换媒介的特殊商品。

  货币币材和形制,经历了不断发展过程,主要包括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包括可兑换的信用货币和不兑现信用货币)、电子货币。

  (二)货币的本质

  货币的本质表现在:货币是一般等价物,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1.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货币的特殊性表现在:货币是衡量一切商品价值的材料;具有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的能力。

  2.货币体现了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

  (三)货币的职能

  货币的职能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货币在与商品交换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等职能。

  1.价值尺度

  货币在表现商品的价值并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大小时,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作为价值尺度,货币把一切商品的价值表现为同名的量,使商品在质的方面相同,在量的方面可以比较。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特点:可以是观念形态的货币

  2.流通手段

  在商品交换中,当货币作为交换的媒介实现商品的价值时就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特点:第一,必须是现实的货币。第二,不需要具有十足价值,可以用符号代替。

  3.贮藏手段

  当货币暂时退出流通而处于静止状态被当做独立的价值形态和社会财富而保存起来时,就执行贮藏手段职能。

  货币执行贮藏手段的特点:第一,必须是现实的、足值的货币。第二,必须是退出流通领域处于静止状态。

  4.支付手段

  货币在实现价值的单方面转移时就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如偿还欠款、上交税款、银行借贷、发放工资、捐款、赠与等。

  积极作用表现在:一是使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突破了现货交易的限制,促进了商品生产和流通的发展。二是借助于货币的支付手段,一部分债权债务关系可以相互抵消,可以节约现金流通费用。

  消极作用表现在:使商品生产者之间形成错综复杂的债权债务关系,扩大了商品经济的矛盾,存在支付危机和信用危机的可能性。

  二、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

  (一)货币需求及影响因素

  1.货币需求的含义

  货币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社会各阶层(个人、企业单位、政府)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财产的需要,或社会各阶层对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贮藏手段的货币需求。

  2.影响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

  (1)收入水平

  货币需求量与收入水平成正比。

  (2)利率水平

  利息率与货币需求呈反比。

  这是因为:利息收入可以看做是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利息率提高,意味着人们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上升(因持有货币而放弃的利息收入),会带来货币持有的减少,因此,货币需求趋于减少。相反利息率下降,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减少,货币需求趋于增加。

  (3)社会商品可供量、物价水平、货币流通速度

  若以M代表货币需求量,P代表物价水平,Q代表社会商品可供量,V代表货币流通速度,则根据货币流通规律有如下公式:M=PQ/V。可见,物价水平和社会商品可供量同货币需求成正比;货币流通速度同货币需求成反比。

  (4)信用制度发达程度

  信用货币制度发达程度与货币需求量成反比。

  信用制度发达时,一方面,可以通过支付结算减少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数量,从而使货币需求降低,另一方面,信用制度的发展有利于金融市场完善,增加可供人们选择的资产形式,人们的资产配置就有更多的选择,以货币形式持有的财富量就会减少

  (6)公众的预期和偏好

  当人们预期物价水平上升、货币贬值时,会减少货币持有,则货币需求减少。人们偏好货币,则货币需求增加,人们偏好其他金融资产,则货币需求减少。

  (7)其他因素

  人口数量、人口密集程度、经济结构、社会分工、交通通讯等技术状况

  (二)货币供给及货币层次划分

  1.货币供给的含义

  货币供给是指一国在某一时点上为社会经济运转服务的货币量。一般由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供应的现金货币和存款货币构成。

  货币供给是一个存量概念。

  社会公众持有现金的愿望、社会各部门的现金需求、社会的信贷资金需求、财政收支等因素,都会影响货币供给总量。

  2.货币供给量层次划分

  M0=流通中现金;

  M1=M0+企业单位活期存款+农村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银行卡项下的个人人民币活期储蓄存款(狭义货币,是现实购买力);

  M2=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单位定期存款+证券公司保证金存款+其他存款

  (广义货币,通常反映社会总需求变化和未来通货膨胀的压力状况,是一般所指的货币供应量)。

  (M2—M1)称为准货币,是潜在购买力。

  (三)存款货币创造过程及影响因素

  1.存款货币创造过程

  存款准备金(rd):指商业银行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资金。

  派生存款:银行用转账方式发放贷款、贴现和投资时创造的存款。

  货币创造过程:商业银行创造信用货币是在它的资产负债业务中,通过创造派生存款形成的。

  原始存款是派生存款创造的基础,派生存款是信用扩张的条件。

  2.货币乘数及影响因素

  货币乘数也称货币扩张系数或货币扩张乘数,是指在基础货币(高能货币)基础上,货币供给量通过商业银行创造派生存款的作用而产生的信用扩张倍数,是货币供给扩张的倍数。货币乘数的大小决定了商业银行货币供给扩张能力的大小。

  影响因素:

  (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rd)(反比)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越高,银行吸收的存款中可用于放款的资金越少,创造存款货币的数量则越少,反之,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越低,创造存款货币的数额则越大。因此,许多国家都把调高或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作为紧缩或扩张信用的一个重要手段。

  (2)现金漏损率(c)(反比)

  在存款派生过程中,客户提取现金,则现金就会流出银行系统,出现现金漏损,使银行系统的存款准备金减少,派生倍数也必然缩小,银行创造存款的能力下降。

  (3)超额准备金率(e)(反比)

  超额准备金:超过法定准备金要求的准备金。

  留有的超额准备金越多,用于贷款的部分就越少,使银行创造存款的能力削弱。

  (4)定期存款的存款准备金率(rt)(反比)

  货币创造乘数K

  K=1/(rd+c+e+rt*t)

  银行吸收一笔原始存款能够创造多少存款货币,要受到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现金漏损率、超额准备金率、定期存款准备金率等许多因素的影响。

  三、通过膨胀与通货紧缩

  (一)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在纸币流通的情况下,货币供应量超过需要量,引起纸币贬值、物价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

  1.通货膨胀的原因

  (1)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当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对比处于供不应求状态,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过多的需求拉动价格水平上涨。即“过多的货币追求过少的商品”引起了物价上涨。

  (2)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这种类型的通货膨胀,其根源在于社会总供给的变化,在商品和劳务的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因生产成本的提高而推动物价上涨。生产成本的提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工资推进的通货膨胀。

  二是利润推进的通货膨胀。

  (3)供求混合推动型的通货膨胀:在现实经济社会中,通货膨胀的原因往往既有来自需求方面的因素,又有来自供给方面的因素。

  (4)结构型通货膨胀:在整个经济总供给与总需求大体均衡的情况下,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化而引起。

  2.通货膨胀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1)对生产和流通的影响

  第一,通货膨胀不利于生产正常发展。

  第二,通货膨胀打乱了正常的商品流通秩序。

  (2)对分配和消费的影响

  第一,通货膨胀会引起不利于固定薪金收入阶层的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第二,通货膨胀是有利于债务人而不利于债权人的分配。

  第三,通货膨胀降低消费规模

  (3)对金融秩序和经济、社会稳定的影响

  第一,通货膨胀使货币贬值,当名义利率低于通货膨胀率,实际利率为负值时,常常会引起居民挤提存款,用于抢购商品。而企业争相贷款,将贷款的资金用于囤积商品,赚取暴利。导致银行资金紧张,扰乱了金融领域的正常秩序。

  第二,严重的通货膨胀,会使社会公众失去对本国纸币的信心,不愿意接受和使用纸币,甚至会出现排斥货币的现象,导致一国的货币制度走向崩溃。

  第三,由于通货膨胀使生产领域受到打击,生产性投资的预期收益普遍低落,而流通领域则存在过度的投机,导致经济紊乱。

  第四,通货膨胀引起的经济领域的混乱,会直接波及整个社会,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分配不公会激化社会矛盾,导致政府威信下降,政局不稳定。

  3.通货膨胀的治理对策

  (1)紧缩的货币政策

  第一,减少货币供应量(减少基础货币投放或者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第二,提高利率(如再贴现率)。

  (2)紧缩的财政政策

  主要是增收节支、减少赤字。增收的措施主要是增加税赋。节支的措施主要是压缩政府机构费用开支,抑制公共事业投资,减少各种补贴和救济等福利性支出。

  此外,还可以通过紧缩的收入政策、积极的供给政策以及货币改革等措施对通货膨胀进行治理。

  (二)通货紧缩

  通货紧缩是指经济中货币供应量少于客观需要量,社会总需求小于总供给,导致单位货币升值、价格水平普遍和持续下降的经济现象。

  1.通货紧缩的原因

  (1)货币供给减少

  主要是由于政策时滞的原因,在通货膨胀时期的紧缩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没有及时调整,导致投资和需求的下降,进而影响社会有效供给。

  (2)有效需求不足

  当实际利率较高时,消费和投资就会出现大幅下降而导致有效需求不足,进而物价持续下跌;

  金融机构贷款意愿下降和提高利率时,会减少社会总需求,导致物价下跌;

  制度变迁和转型等体制因素,导致居民消费行为发生变化,储蓄倾向上升,消费倾向下降,即期支出大量地转化为远期支出,也会引起有效需求不足,导致物价下降。

  (3)供需结构不合理

  由于经济中存在不合理的扩张和投资,造成了不合理的供给结构和过多的无效供给,当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必然加剧供给之间的矛盾,导致供过于求,产品价格下跌。

  (4)国际市场的冲击

  对于开放度较高的国家,在国际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国内市场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出口下降,外资流入减少,导致国内供给增加、需求减少,产品价格下降。

  2.通货紧缩的影响

  (1)导致社会总投资减少

  (2)减少消费需求

  在通货紧缩过程中,物价下跌使货币实际购买力不断提高,人们会尽可能地推迟支付,导致消费支出的延迟和消费规模的减小。

  (3)影响社会收入再分配

  通货紧缩会使政府的收入向企业和个人转移,主要是通过降低所得税实现的;会使企业在价格下降中受到损失;会使工人的实际工资增加;会形成有利于债权人而不利于债务人的资金再分配。

  3.通货紧缩的治理对策

  (1)扩大有效需求

  扩大投资需求的对策:扩大政府公共支出,以促进经济增长;刺激企业及民间投资;合理调整经济结构。

  增加消费需求的对策:消除各种不利于增加消费的政策措施和制度约束,充分利用各种政策组合,引导社会消费稳定增长;提高公众收入水平,增加其购买能力以提高消费需求;通过提高就业水平和增加失业补助刺激低收入阶层的消费需求;扩大消费信贷的规模和品种;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2)实行扩张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扩张的财政政策主要是扩大财政开支,兴建公共工程,增加财政赤字,减免税收。

  扩张的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降低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买人有价证券等手段,以增加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增加基础货币,扩大货币乘数,增加社会货币供给总量;降低基准利率,以减少商业银行借款成本,降低市场利率,刺激总需求。

  (3)引导公众预期

  通过公开宣传等措施对公众进行政策性引导,调整企业和个人对未来的预期,可以对扩大投资需求和增加消费需求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经济目标而采用的控制和调节货币、信用及利率等方针和措施的总称,是国家调节和控制宏观经济的主要手段之一。

  一、货币政策目标

  货币政策目标包括:最终目标、操作目标和中介目标

  (一)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

  我国货币政策目标: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二)操作目标和中介目标

  1.操作目标

  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能够直接影响或控制的目标变量。它介于政策工具和中介目标之间,是货币政策工具影响中介目标的传导桥梁。通常被采用的操作目标主要有基础货币、存款准备金。

  2.中介目标

  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是中央银行为了实现货币政策的终极目标而设置的可供观察和调整的指标。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作用在于:表明货币政策实施的进度;为中央银行提供一个追踪观测的指标;便于中央银行调整政策工具的使用。

  中介目标主要包括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现阶段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主要是货币供应量。

  二、货币政策工具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及公开市场业务。被称为中央银行“三大传统法宝”。

  (一)法定存款准备金

  存款准备金指商业银行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资金,包括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和缴存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存款两部分。

  它分为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商业银行存放在中央银行、超出法定存款准备金的部分,主要用于支付清算、头寸调拨或作为资产运用的备用资金)。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货币供应量减少。反之,货币供应量下降。

  (二)再贴现

  再贴现指金融机构为取得资金,将未到期贴现的商业汇票以贴现方式向中央银行转让票据的行为。再贴现政策作为货币政策的工具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制定、调整再贴现利率来干预、影响市场利率和货币供应量的一种政策手段。

  再贴现率提高,货币供给量减少;反之,货币供给量增加。

  (三)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卖出或买进有价证券(政府公债和国库券),吞吐基础货币,以改变商业银行等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可用资金,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政策措施。

  中央银行买卖证券目的为调控经济(非盈利)。利用公开市场操作买入证券可增加货币供应量,反之,减少。公开市场业务政策具有主动性、灵活准确性、可逆转性、可微调、操作过程迅速、可持续操作等优点,为中央银行主要货币政策工具。

  除“三大法宝”外其他货币政策工具:

  利用基准利率、再贷款以及窗口指导、常备借贷便利、中期借贷便利、抵押补充贷款等手段。

  三、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新增)

  (一)传统的利率渠道

  利率渠道是指当中央银行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时,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会降低利率,借贷成本下降,进而会促使企业增加投资支出和消费者增加对耐用品的消费支出。投资和消费的增加会引起社会总需求的增加,从而导致总产出的增加。

  (二)信贷渠道

  信贷渠道是指货币政策工具通过调控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和减少,影响到银行规模和结构的变化,从而对实际经济产生影响。

  (三)资产价格渠道

  资产价格渠道是指货币政策的变化引起资产价格的变化,进而对微观经济主体的投资和消费产生影响。

  货币政策的资产价格渠道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基于托宾q理论的“托宾效应”。q是指企业的市场价值与资本的重置成本之比,q同投资支出存在正相关关系。当中央银行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时,货币供应量增加,股票价格上涨,q值增大,企业愿意增加投资,全社会总产出增加。

  另一种是莫迪利安尼的“消费财富效应”,是指货币政策通过货币供给的增减影响股票价格,使公众持有的以股票市值计算的个人财富变动,从而影响其消费支出。

  这里的消费取决于消费者毕生的财富,而不是取决于消费者的当期收入。所以,只有股市持续较长时间的上涨,才会增加消费者整体的“毕生财富”,这时才具有财富效应。

  (四)汇率渠道

  汇率渠道也称国际贸易渠道,是指货币政策的变动通过货币供给量影响汇率,进而对净出口产生影响的过程。这种渠道的作用过程如下:如果货币供应量增加,会导致本国的利率下降,从而对本国货币的需求也将下降,由此影响本国货币贬值,使净出口增加,商品需求增加,最终导致总产出的增加。

银行从业资格考试大纲《法律法规》:金融基础.doc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kSTI.html